四 端午竞渡
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民族节日之一,每逢五月五日,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民间都热烈而隆重地庆祝一番,其中主要的节目,就是缚粽子和龙舟竞渡。
一般的传说,总是把端午节及其缚粽子和赛龙舟的活动,同屈原之死联系在一起的。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公元25—56年)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常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遗风也。”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菰叶裹粘米,谓之角黍。……或云亦为屈原,恐蛟龙夺之,以五色线缠饭投水中,遂袭云。”《太平寰宇记》一四五引《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隋书·地理》:五月望日,纪念屈原,“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太平御览》三一引《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同书引《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直至现在,一般人也都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是拯救屈原的象征,缚粽子即是祭祀屈原的供物。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但是,端午竞渡之俗,是否源自“拯救”屈原自投汨罗江之死呢?早在隋朝,对此就有人持怀疑态度。杜台卿在他的《玉烛宝典》中说:“或因开怀娱目,乘水临风,为一时之赏,非必拯溺。”这个怀疑是有道理的。暂不说别的,就是端午、竞渡的时间,并不都是同屈原之死一样在五月五日。闻一多曾指出:唐以前,任何一月初五皆可称端午,不必只是五月。[44]其主要依据是:《容斋随笔》载,“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事文类聚》前集九行□□□:“唐杜亚节度淮南,方春,民为竞渡戏,亚欲轻驶,乃船底,篙人衣油綵衣,没水不濡。”《旧唐书·杜亚传》:“江南风俗,春中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文丞相公全集·指南后录·元夕诗》也云,竞渡“在南方,有的在元夕(正月十五日)举行。”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按傣历六、七月即农历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时进行赛龙舟;贵州清水江一带苗族龙船节,则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三天。而且这些节日的竞渡活动,与屈原投水自尽的故事无关。”[45]闻一多在其《端午考》一文中,论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之死无关,其“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46]这个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1686年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龙舟竞渡场面(廖根深摄)

傣族龙舟头部结构、雕饰(石奕龙摄)
有的文献记载,是把五月五日端午节同伍子胥、句践联系在一起的。《世说新语·捷悟篇》注引《会稽典录》:“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於县江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古文苑》八的《曹娥碑》:“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在介绍五月五日竞渡之后,注引《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句践,不可详矣。”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卷二,端午条下释:“救屈原以为俗,因句践以成风。”这说明,竞渡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晚期已“成风”了,竞渡、五月五日端午的起源,是与越人、越地联系在一起的。
竞渡与缚粽子这两个端午节的最主要节目,其先决条件是多江河和产稻米,这固然是屈原的老家汨罗和吴越地区都具备的,但为什么竞渡用的是龙舟,粽子投到水里常为蛟龙所窃,都与龙联系在一起,“假如不是偶合的话,恐怕整个端午节中心的意义,就该向龙的故事里去探寻罢。”[47]龙与屈原及其老家无涉,但同吴越却是有着特殊密切联系的。
上面说过,“断发文身”是吴越人的特殊习俗。《说苑·奉使》:“诸发(越人)曰:‘彼越……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将避水神也。”这里说的“水神”就是“蛟龙”,说明越人自认为与“蛟龙”有特殊关系,拜“蛟龙”为水神。也就是说他们是拜“蛟龙”为图腾的。(实际上越人崇拜过蛇图腾,后来把蛇讹成龙或蛟龙。)因此,端午节与文身一样,都是吴越图腾崇拜的遗俗。故闻一多说,“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入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不知多远呢!”[48]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后人却把端午节与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的事联系起来呢?而且人们都信以为真,并抱着吊念屈原的心情,在端午举行竞渡等活动。其中转变的细节,尽管现在还难以理清,但如果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这个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越人之所以会崇拜“蛟龙”之类为图腾,那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还非常低下,人们受到认识、征服自然能力的限制,以为“蛟龙”之类的生物或无生物,是其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加以崇拜,并举行各种仪式,对它进行献祭,以祈它保护安全,寄寓着人们“禳灾卜岁”的美好愿望。这是当时人们求生的一种宗教仪式。之后,人们由原始进到文明,征服和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了,“以前人的困难是怎样求生,现在生大概不成问题,问题在怎样生得光荣。光荣感是个良心问题,然而要晓得良心是随罪恶而生的。时代一入战国,人们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担负不起,于是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于是屈原便投了汨罗!是呀!仅仅是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已失去了意义。从越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让这个节日存在,就得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但为这意义着想,那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49]这也就是以缚粽子、竞渡为主要活动节目的端午节,从越人的图腾祭祀活动转变为纪念屈原之死的历史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