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滇越

九 滇越

滇越之称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有的认为滇越与滇池地区的滇国无关,他们分布在昆明之西“千余里”,包括滇西广大地区。其所称为滇越者,则应如张守节《史记正义》所云:“滇越、越嶲,则通号越,细分而有嶲、滇等名也。”“滇越”名有“越”称,这里原是百越居住地的缘故。关于云贵高原上的越人,过去由于资料缺乏,对于他们的历史研究不多,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有所突破。汪宁生《古代云贵高原上的越人》详细考证和论述了这一问题。他从考古和民族资料入手,从云贵地区陆续发现了越人或其先民的历史遗存,这些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器物是有肩石斧和有段石img。虽然数量还不多,但是后世的一些文献对云贵高原上的越人却有明确记载,现在仍生活在云贵高原上一部分操壮傣语族的少数民族,其来源与古越族有关。由此可以说明早期文献虽然缺乏记载,但从考古资料则反映从新石器时代起,云贵高原上已有百越或其先民的活动。因此云贵高原上越人和我国整个东南地区的越人一样,都是当地土著的居民。[103]

汉晋时期云贵高原上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只主要者分为“椎髻”和“辫发”两大类,未曾言及“断发文身”的越人。晋常璩则大量记载当地越人活动的历史,如《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中在昔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嶲唐侯王国以十数。”同书《蜀志》又云,“(蜀)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亦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蜀地之南即到所谓南中地区,自古是“夷越之地”,即属于越人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地区。这和东南沿海及两广地区越人集中居住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云贵高原上越人的分布,汪宁生认为主要在下列三个地区:

1.永昌郡和永昌徼外地区。这一地区大体相当今云南保山地区、德宏州、临沧地区和西双版纳州某些地区,甚至包括国外一些地区。《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滇越”,分布在昆明之西“千余里”,包括滇西广大地区。而其中心在腾冲,今腾冲古代名曰腾越。从东汉时起这一地区建立了永昌郡。《华阳国志·南中志》云:“永昌……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儋耳种、闽濮、越、鸠僚,其渠帅皆曰王。”《水经注·若水》云:“永昌郡有澜沧水……澜沧水出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东汉时期永昌徼外有一种称为“掸”者,或书为“擅”,属百越系统,即今傣族先民。

2.越嶲郡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大抵包括四川西昌地区及云南北部西部,即金沙江中段及其支流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云:“南越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皆震恐,请臣置吏,乃以邛都为越嶲郡。”越嶲郡名疑与当地有越人又有嶲人有关。嶲人“属于氐羌系统,与越人是两种来源不同之民族。”此外,这地区还曾发现一汉印,文曰:“越归义蜻蛉长”。按蜻蛉相当于今云南大姚、姚安地区,是汉代县名,正属越嶲郡管辖。据此可知,当时越嶲郡内确有越人之分布。

3.牂柯郡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大体相当于今贵州乌江以南地区、云南红河州、文山州和曲靖地区的一部分以及广西左右江的一部分。《汉书·昭帝纪》云:“(元凤五年)秋,罢象郡,分属郁林、牂柯。”可见西汉牂柯郡至少有一部分地区后来是由象郡并来的。象郡自古为百越之地,故属于象郡故地诸县,应为越人分布区。

总之,越人是云贵高原上的古老居民之一。分布有一定范围,大抵相当于今云南西部和西南部;云南北部的金沙江沿岸和贵州乌江以南、云南文山、红河、曲靖地区的一部分及广西左右江地区。他们不是集中居住,而是和其他族群交错杂居。越人一般居住在河谷地区或平坝地区。[104]

汉武帝统一西南夷和南越后,曾在这里设置十七个郡,“汉连兵三岁,诛羌,灭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105]在西南地区的原越人居住区,汉武帝建郡后,又是采用“且以其故俗治”的统治政策,利用原来当地的头头统治,也就是后来所谓羁縻政策,因而使得这地区少数民族能够更多的保留下来。故在汉晋时代仍见该地区有越人活动的记载。《华阳国志·南中志》云:“(永昌)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僚、僄、越、裸濮、身毒之民。”由此可见永昌辖地极广,其居民成分极为复杂,不仅有越,还有濮、僚、僄等等。有的不称越者,如东汉时,永昌徼外称为“掸者”,即今傣族先民。《后汉书·顺帝纪》曰:“永建六年……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遣使贡献。”自唐代以后,西南地区不再见有越人记载,但却出现“黑齿”、“金齿”、“绣面”等蛮人。元明以来,在同一地区又有“百夷”、“摆夷”、“仲家”。这些名称又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一些少数民族。名称虽因时代而有不同,但古今民族的历史渊源关系,其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