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陶瓷业
陶瓷业是百越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几乎在各支族的居住地都发现大量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表明其工艺水平相当高。
在句吴的所在地,普遍发现有几何印纹硬陶。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发现了兼烧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45]据研究,这种窑应属原始直焰窑。[46]春秋时期,句吴的陶瓷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从江苏吴县草鞋山(第一层)、苏州越城、上海青浦崧泽(第一层)、马桥(第一层)及土墩墓的出土物来看,几何印纹陶分布最密,范围最广。苏南、太湖流域都分布着几何印纹硬陶,同时多与原始瓷共存,纹饰数量均多,说明品种、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南京北阴阳营窑址
于越的陶瓷业是著名的,在浙江萧山的席家、观潭和绍兴的富盛,都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窑合烧的窑址,富盛的窑址还发现有一个条形斜坡窑床的残迹,是“我国早期的龙窑”。[47]
闽越的陶瓷业也是很发达的,已发现数量相当可观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昙石山上层,东张中上层,黄土仑下层,都有大量的印纹硬陶出土。黄土仑下层出土的印纹硬陶,据统计,占出土陶器98%,昙石山上层占52%多。同时,在光泽、崇安、建瓯、福州、武平、平和、永春、闽清、政和等地,均发现了不少的原始青瓷,显示了闽越较为高超的制造陶瓷的才能和技术水平。[48]
春秋战国时期,是南越烧制印纹硬陶的鼎盛时期,陶器的胎质多数较硬,火候高,扣之有铿锵声,普遍使用慢轮修整。常见器形有缶、罐、尊、豆、钵、盘、碗、杯等,圜足较少,流行圜平底,器表盛行拍印夔纹、勾连雷纹、圈点纹和方格纹,花纹清晰规整,阳纹和阴纹对比鲜明,盛行组合花纹。风格与青铜器纹饰一致,典型的器物是敞口或直口束颈长圆腹罐、圜平底罐,这时还出现细陶器和原始青瓷。战国时期,“釉陶器占有较大的比例”。战国时的窑址发现两处,均烧制米字、云雷、方格等印纹陶器和水波纹、弦纹、篦纹等刺划纹陶器,与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陶器一致,增城县西瓜岭一号窑残长9.8米,是目前所见最长的一座战国窑址,把我国流行的“龙窑”的历史大大提前,为研究窑炉的发展提供了新资料。西汉早期,还可见到少量米字纹陶器。由此可知,南越的陶瓷业也是相当发达的。[49]
总之,制造陶瓷是百越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其技术水平之高,在当时中国的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