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山越
山越,是百越后裔。山越名称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文曰:建宁二年(169年)七月,“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揭开了山越人民斗争的序幕。三国时代,山越活动记载很多。“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112]“山越,越民依阻山险而居者。”[113]胡三省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山越为何要“依阻山险”“不纳王租”,这正说明秦汉王朝统治百越各族之后,百越各族的后代仍然不断掀起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
东汉末年,政治极为黑暗,官吏腐败到了极点,人民深受其害。居住在山区的山越也不能幸免,《后汉书·刘宠传》曰:“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到处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代之而起的是割据称雄的地主武装,造成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出现“人民相食”的惨局。
到了三国,江东豪强地主孙氏,占据江东,继而称帝,割据一方。他们对待当地人民仍是严刑峻法,赋敛无度,使人民处于“干戈未戢,民有饥寒”的困境。[114]孙吴的疆域占有当时的扬州、荆州、交州和广州,在这一范围内,越人后代不但大量存在,而且还有相当的地方势力。因此孙吴要稳固其东吴的政权,就必须镇压山越的反抗。陆逊说:“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心腹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115]吴国君臣心目中均把山越看为心腹之患。因此,迫使孙吴政权一开始要联蜀和魏,“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词上事,求自改励。”[116]陈寿亦说:“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117]所以孙氏政权的巩固,就是靠用武力镇压山越,把他们抓来当兵,扩充孙吴军事力量,强迫山越人民提供赋税和徭役。正因为这样,故三国时代山越反抗斗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贯穿孙氏政权的始终。
山越是百越的后代,分布地区很广。三国时期,山越分布地区有吴属的丹阳郡、会稽郡、新都郡、建安郡、吴兴郡、东阳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长沙郡、零阳郡、苍梧郡和夷州(台湾)以及魏属的庐江郡等,即今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省的边远山区。[118]
三国时代的山越,由于分布地区很广,各地名称记载不一,大多称山越者,又因他们聚族而居,有的被称为“山民”、“宗民”或“宗部”,也有因袭旧称称“百越”、“扬越”、“夷越”、“闽越”及“南越”者。还有的因他们不宾服吴政权,又被污称为“山贼”“山寇”和“宗贼”;还有被称为“遗旧恶民”等的。由于他们居处深山,罕与外界接触,“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逸野,白首于林莽……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119]因而有些生活习俗仍基本上保持了秦汉时代越人的特点。
山越经过了三国时代孙吴的大规模镇压,有的被抓去当兵,有的从山区迁往平地被迫“从化”。在封建统治者的压力下,一大部分山越逐渐被同化成为当地的汉族。六朝至隋唐时,史书上虽还有山越的记载,但已经很少了,至唐贞元时,裴休的父亲裴肃为“浙东观察使,剧贼栗鍠诱山越为乱,陷州县,肃引州兵破擒之。”[120]唐书只见这条记载,唐以后正史就不再见有山越的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