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医药
百越民族地区出产多种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材,在中医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多个,[25]其中包括百越地区的药材数十种,现略述如下:
桂,《说文》称其为“百药之长”,表明其治疗疾病的功用,在汉代已得到充分重视。桂是古人对樟科常绿乔木肉桂树的称呼。肉桂树的皮(中医称为肉桂)、嫩枝、子都是好药。肉桂性热,中医用它袪寒。桂枝性温,用于发散风寒。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中有“桂枝汤”,以桂树为主药。[26]但是,肉桂树是生长在岭南热带山间的。《南方草木状》云:“桂出合浦,生必于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唐代梁载言《十道志》云:“临桂县荔水,水源多生桂。桂生处不生杂树。”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桂,南方奇木上药也。桂林以桂名地,实不产,而出宾、宜州。”就是说,用作中医要药的肉桂古代只产于百越地区,历代汉族学者均注意到桂在越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槟榔,其功用主要能驱除人体内寄生虫,兼能泻下消胀,治脚气肿痛等症,《异物志》云:槟榔“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下气及宿食百虫,消谷。”[27]梁陶弘景注《名医别录》云:槟榔子“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槟榔只产于岭南热带百越地区,《齐民要术》卷十“槟榔”条引愈益期《笺》曰:“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
犀角,清热解毒的良药,魏吴普《神农本草经》卷二云:“犀角,味苦寒,主治百毒虫……杀钩吻、鸩羽、蛇毒。”钩吻,据沈括《梦溪补笔谈》云:岭南人“俗谓断肠草,此草人间至毒之物。”李时珍认为服用犀角,能解一切诸毒。[28]犀这种动物,远古时代我国南北各地皆产,考古发掘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常有犀骨化石出土。犀有独角、两角之分。我国古代将独角犀称为“兕”,两角的称为犀。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多处载有我国产犀的地方,[29]《竹书纪年》云:“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可知西周时,江汉流域尚产独角犀。秦汉时期,犀只产于岭南和西南地区。《说文》释犀称其为“南徼外牛”。岭南产犀,唐代尚有记载,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岭表所产犀牛,大约似牛而猪头,脚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
薏苡,《神农本草经》曰:“薏苡味甘,微寒,主风湿痹下气,除筋骨邪气,久服轻身益气。”《后汉书·马援传》云:“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可知薏苡是产于百越民族。
不龟手药,吴地还从宋人手中买了不龟手之药,在吴越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庄子·逍遥游》载:“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总之,百越地区的诸种药材,最初应是百越先民从山林采集,以至引种或者捕猎的,自秦汉以来主要靠百越民族供应,部分通过中原或南方海外贸易引进,故百越民族对祖国医药是有一定贡献的,尤其在中药这个“伟大的宝库”中,增添了异彩。
[1]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2]赵晔:《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3]赵晔:《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4]李昉:《太平御览》卷47引《会稽记》。
[5]刘诗忠:《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及文化特征》,《文物》1980年第11期。
[6]广州市文管会:《广州出土汉代陶屋》,文物出版社,1958年。
[7]浙江省文管会:《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年第5期。
[9]周去非:《岭外代答》。
[10]徐恒彬:《广东青铜器时代概论》,见《广东出土先秦文物》。
[11]覃圣敏等:《瓯骆社会经济初探》,待刊稿。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1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
[14]刘诗忠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文物》1980年第11期。
[15]覃圣敏等:《瓯骆社会经济初探》,《百越民族史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待刊稿。
[16]刘诗忠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文物》1980年第11期。
[17]高汉玉:《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纺织品》,《福建文博》1980年第2期。
[18]刘诗忠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文物》1980年第11期。
[19]覃圣敏等:《骆越社会经济初探》,《百越民族史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待刊稿。
[20]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7“芭蕉”条引。
[21]欧阳询:《艺文类聚》卷87“芭蕉”条引。
[22]刘诗忠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文物》1980年第11期。
[23]覃圣敏等:《瓯骆社会经济初探》,《百越民族史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待刊稿。
[24]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25]李时珍:《本草纲目·出版说明》,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
[26]成元己注:《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
[27]贾思勰:《齐民要术·扶留》条引顾微《广州记》云:“扶留藤,缘树生。其花实,即蒟也,可为酱。”又引《异物志》曰:“古贲灰,牡砺灰也。”可知扶留藤即蒟藤的叶,古贲灰是牡砺烧成的灰。
[28]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槟榔条。
[29]郭璞注:《山海经》南山经、西山经、中山经、海内南经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