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造船业

三 造船业

百越民族是个“习于水斗,善于用舟”而著称的民族,《吕氏春秋·慎大览》云:“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淮南子·主术训》云:“汤武圣主也,不能与越人乘舲舟予江湖。”可知百越的造船业和航海术都较为发达。

西周时,句吴已能制造十米长的独木舟,到春秋时,已能制造各种不同形制的船,文献记载说:吴王“阖闾见子胥,敢问船军之备如何?对曰:‘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令船军之教比陵军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楼车,桥船者当陵军之轻足骠骑也。’”[36]还有专供吴王使用的大舟——“余皇”。又载:“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舶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37]又云:“大翼一艘长十丈,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尺。”[38]按先秦的度制,一尺约等于今20.10厘米。那么,大翼一艘的长度约有20.10米,中翼一艘长约19.30米,小翼一艘长约1.8米,可见其工艺水平是较高的。

于越的造船业也是很发达的,春秋时,已能制造舲、舟、船、戈船、楼船等,因而一次可动用“戈船三百艘”,并“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39]由于造船业的发达,这就为航海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航海业也较为发达,故于越人对大海是很熟识的。句践说:“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40]

闽越也是以“习于水斗,便于用舟”[41]而见称的,因而有造船业,史载:“越人欲为变……乃入伐材治船,边城守候诚谨,越人有入伐材者,辄收捕,焚其积聚,虽百越,奈边城何?”[42]可知,虽能造船,但没有专业性、长期性的手工工场,只是临时应急才去生产。闽越造的船只,可能是属于独木舟这一类的产品。1970年在连江浦口公社山堂大队,发现一只独木舟,舟体用樟木制成,全长7.10米,属西汉前期。这与“善于用舟”的“舟”可互为印证。

img

广州汉墓出土陶船

img

广州汉墓出土木船

汉代的南越,造船业很是发达,在广东汉墓中多次出土有木和陶制的船只模型,“西汉木船中有较大的舱房,盖顶为四回式,前有四人划桨,后有一人以桨作舵掌握方向。”[43]1974年年底,在广州发现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这个造船工场规模巨大,船台结构采用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的原理,可同时建造数艘载重量五六十吨的木船,显示了秦汉时代南越的高度技术水平。[44]

img

1 第一号船台(东段)出土现状

img

2 第一号船台尽头处的“横阵”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总之,百越有自己的造船业,虽各支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但从总体看来,其技术水平还是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