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东瓯
东瓯一名,以东海王都名之。《史记·东越列传》云:“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句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瓯,《集解》徐广曰:“今之永宁也。”《索隐》韦昭曰:“今永宁。”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昔有东瓯王都城,有亭,积石为道,今犹在也。”诸家注释均指出东瓯政治中心及其分布范围在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一带。这一说法与考古资料所提供的证据是符合的。上面说过,浙江的印纹陶遗存的四个区域,其中瓯江水系与宁绍、杭嘉和金衢三个地区不同,这说明很早以前,这里已形成一个与于越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即后来史称“东瓯”。
东瓯王国虽出现于汉代,但它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山海经·海内南经》云:“瓯居海中。”这个“瓯”即与后来“东瓯”关系密切,郭璞注“瓯”即指出:“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岐海中,即浙南瓯江流域一带。《逸周书·王会解》提到的“东越”、“瓯人”、“越沤”也与“东瓯”有关。可见,至迟在周代,东瓯人已活动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一带。东瓯亦属百越的一支。
关于东瓯的历史来源,主要有越国后裔说和土著说二种。《史记·越世家》云:越国被楚灭后,“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史记·越世家》又直接记载了东海王摇是句践的第七世后代。司马迁把东瓯、闽越都认为是越国的后裔。对于这一观点,近人有的叙述更加具体,提出“越国破灭后,其大多数在王族的率领下又退到浙江(钱塘江——富春江),其后又为楚所逼,再南退入灵江、瓯江流域及福建,这就是后来的东越。”[25]对于这种观点,历来史家颇有疑义,早在清代梁玉绳《史记志疑》已提出质疑,他说:“句践非禹苗裔,而瓯、闽非句践种族。”我们认为这一意见是正确的。事实很清楚,从上述的考古和文献资料说明,“东瓯”在越国灭国之前已经存在了,如果越国被灭后有一部分于越人南迁进入东瓯,这完全可能,但它已是后来的,不是主要来源。我们认为东瓯来源主要应是由早已居住在瓯江流域并创造印纹陶遗存的土著民发展形成的。
关于先秦时期东瓯的历史,由于文献记载缺乏,考古资料也不多,对于其社会面貌还是很模糊。但是从印纹陶遗址的大量发现,“印纹陶文化”属青铜时代,估计当时生产力已有一定水平,阶级开始分化。从发现一些遗物分析,当时农业生产是主要,手工业分离出来。畜牧业、渔猎业仍占一定比重。从政治上看,秦汉分封的“东瓯王”,在秦汉以前已经存在,这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先秦时期东瓯地区已进入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兵虽未进入东瓯地区,也未曾派出官吏统治,但在全国大统一形势下,屈服于秦兵压力,臣服于秦王朝。“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但从当时历史分析,闽中郡是虚设的,只是限制东瓯王摇不能称王,所谓“皆废为君长”,其实东瓯地区仍为其首领摇所统治。秦末,全国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这个革命的风潮也波及到东瓯。东瓯王摇率众“佐诸侯平秦”。楚汉之争,又从“附楚”到“佐汉”。西汉建立,东瓯王摇因佐汉有功,孝惠三年被封为东海王,定都东瓯。东瓯王国与汉王朝建立了臣属关系。
随着西汉王朝的日益巩固,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着手解决诸侯王,因而导致了双方矛盾的日益激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26]汉景帝时东瓯王参与了吴王刘濞为首七国叛乱,后来因慑于汉王朝的兵力,反戈一击,杀了吴王向汉廷谢罪。可是东瓯这一行动却得罪了其他异姓王,首先是闽越。闽越表面上虽未参加,实际上是支持吴王反叛。因此刘濞被杀后,“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27]因此,闽越同汉廷的矛盾,首先从东瓯开刀,“至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28]汉武帝接受东瓯请兵,派严助发会稽兵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自知敌不过闽越,于是趁汉廷出兵之机,请求归汉。“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29]东瓯国除。西汉时,东瓯王国存在五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