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拔牙

三 拔牙

拔牙又叫凿齿,是古代人工改变牙齿方式主要的一种。古代越人及其先民,也曾有过这种习俗。

同越人拔牙有关的记载很少。《战国策·赵策》:“雕题黑齿,……大吴之国也。”《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这里的南方,指的是楚地之南的南越地区。也就是说越人中的“大吴”和南越,战国时有“黑齿”习俗,但未直接涉及拔牙之事;《管子·内业篇》:“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太平御览》卷780引《临海水土志》:夷州人俗,“女已嫁,皆去前上一齿。”这已明确记载了越人中的“干”人和夷州人,是存在着拔牙风俗的。

近年来出土的考古资料,已进一步证实,越族及其先民,确有拔牙风俗。江苏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骨架中,就见到有拔牙的标本;[31]上海崧泽遗址的墓地中,出土有成年男女人骨标本,发现有生前拔去左右上颌外侧门齿的;[32]福建闽侯的昙石山遗址,第13号墓主人,为老年男性,生前拔去了上颌左右侧门齿;[33]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垦丁寮和鹅銮鼻等地,也有拔牙的人骨标本发现;[34]广东增城金兰寺二号墓的一位二十五岁左右男性青年,就曾拔去左右上颌外侧门齿;[35]广东佛山的河宕遗址,发掘出77座墓,其中“发现有十九个成年男女个体,生前有人工拔牙的习俗,主要拔除上颌侧门齿,仅有四例是拔除上颌门齿,明显看出没有拔牙的只有六个人体,说明当时居民的拔牙风俗是比较普遍的。”[36]

古越人拔牙的习俗,为其后裔高山族沿袭下来。《明史·外国传》载:“鸡笼山,……女子年十五,断唇边齿以为饰。”清人郁永河在其《裨海纪游》也载:“女择所爱者,乃与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许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凿上腭门牙二齿授也。女亦二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完婚,终身归以处。”黄叔敬《台湾使差录·番俗六考》又记:“哆啰咽社,成婚,男女俱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以矢终身不易。”“在台湾西部平原的平埔族中,在近百年前也存在过男女性拔去一对上颌侧门齿的风俗。”“台湾东部的泰耶族、朱欧族、布嫩族和萨斯特族里,这个习俗一直存在至本世纪。”[37]

此外,不久前在福建和江西的部分地区,男女青年,在结婚之前,时髦镶牙。一般是在上下犬齿或侧门齿,镶上金牙。这或许同古越人拔牙之俗有某种渊源关系。有的将镶牙同拔牙并列为世界各民族人工改形牙齿的五种方式之两种,[38]这不一定妥当。镶牙为后起之俗,它应是拔牙习俗的象征和遗风。把二者并列在一起,至少缺乏历史发展的观点。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除了东南地区的古越人外,至少还有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人,长江中游地区的古荆蛮人,以及云南边境大约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濮人等及其部分后裔,流行拔牙风俗。[39]

从现有资料看,流行拔牙风俗的四种族人中,以山东、苏北等东方沿海地区的东夷人历史最早,也最盛行。这个地区的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为东夷人的原始文化。在青莲岗文化的早期遗址中,即距今约六千五百年,拔牙风气就已经十分盛行了。[40]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是古越人的先民文化遗存。属于这一文化的常州圩墩遗址出土的拔牙标本,是其年代最早的,约距今六千年左右,比青莲文化出土拔牙标本的最早年代晚五百年左右;据初步统计,我国出土的拔牙人骨标本共452例,而出自苏北,山东属古夷人的标本,竟达418例,[41]占92%以上。再就古夷人本身而言,江苏邳县大墩子、山东宁阳大汶口和曲阜西夏侯三遗址出土的资料进行统计,其人骨标本总数是115人,其中拔牙的74人,占64.4%。[42]这表明,东夷人在当时三人中就有二人拔了牙。其拔牙风气之盛,是可想而知的。而越人不仅其年代较晚,且拔牙的比例也小的多;且从考古文化看,它同苏北、山东地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说明彼此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尽管拔牙的部位、年龄,越人与东夷人有所区别,但不能排除越人拔牙风俗是源之于东夷人影响的可能性。

生前拔牙之俗,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它地方比较少见。但牙齿是第一道消化器官,又是一个发音器官,而且拔牙是一种很痛苦的事,究竟是什么动机促使人们采取这种愚昧的举动呢?根据历史记载与民族调查资料,大体可以归纳六种说法:成丁礼说、忌夫说、殉葬说、装饰说、防病说和爱美说等。山东、苏北的东夷人拔牙的原因,从各方面材料分析,“前五种原因都可以排除,只有最后一种爱美说才是需要认真考虑的。”[43]而古越人实行拔牙的原因是什么呢?考古出土资料比较零星。广东佛山河宕遗址虽然出土了较成批标本,但其详细的具体材料尚未发表。因此很难从中获得可资说明的资料;文献记载中,不管是古代的夷州人或近代的高山族,都把拔牙与婚嫁之事联系在一起,且福建、江西部分地区,不久前的镶牙这种可能是拔牙的遗俗,也都是在婚前进行的,甚至是作为结婚的标志。据此,并结合越人拔牙可能是受东夷人影响的结果加以考虑,推测越人拔牙的动机很可能同东夷人一样,是同审美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当然,爱美的风尚本身是一种观念形态,产生这种观念形态还应该有更深刻的社会根源,但凭目前的资料还难以对它作进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