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和瓜类
中国对瓜类的利用和栽培有悠久的历史,《诗经·大雅·生民》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中国各族人民普遍流传“人从瓜出”的传说,把瓜类的繁衍和人类起源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瓜类生产与远古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瓜的种类很多,其中不少出自百越民族,如瓠,即葫芦,是百越民族最早栽培和利用的。迄今最早的葫芦种籽出现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稍晚的浙江杭州水田畈新石器时期晚期遗址,也有葫芦的遗存。吴兴钱山漾也发现了史前的瓜籽,《齐民要术》提到的“越瓜”,则应是百越地区的瓜种。近年在广西罗泊湾一号墓中发现西汉初的黄瓜、甜瓜、木瓜、西瓜、葫芦姜等瓜菜。[102]
百越民族栽种的蔬菜也不少,《吕氏春秋·本味》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芹,具区之菁。”具区,即太湖地区。这是说,云梦栽种芹菜,太湖周围生产菁。同时,尚有莲藕、菱、莼、荸荠、慈姑、茭白等,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嘉兴马家浜、吴兴钱山漾等遗址均发现菱角遗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茭白,茭白即禾本科的菰,其籽实叫雕胡,可作粮食,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在我国古代曾跻位于“六谷”之中。菰为黑粉菌所寄生,它的茎部畸形发展,长出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菌瘿,这就是茭白。国外也有采集菰米作粮食的,如美洲印第安人。但利用茭白则是我国的独创。《尔雅》中的“蘧蔬”,就是茭白。郭璞注曰:“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噉之,甜滑。”《广志》说:“菰可食……生南方。”《图经本草》说:“蘧蔬……今江湖陂泽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生水中,叶如蒲苇辈,刈以秣马,甚肥……春亦生笋,甜美堪噉,即菰菜也,又谓之茭白。其岁久者,中心生白台,如小儿臂,谓之菰手……故南方人至今谓菌为菰,亦缘此义也。……江浙下泽处,菰草最多,其根相结而生,永则并土浮于水上,彼人谓之菰葑……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晋葛洪《西京杂记》载太湖“自生雕胡,无复余草。”从以上材料看,菰主要分布在江南,尤其是长江下游地区,应是百越民族首先利用和栽培的。
古代百越民族广泛栽培各种块根块茎作物,如芋和甘薯等。《史记·货殖列传》云:“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张守节《正义》云:“蹲鸱,芋也,言邛州临邛县其地肥又沃,平野有大芋等也。”《华阳国志》云:汶山郡都安县有大芋如蹲鸱也。《汉书》颜师古注同此。当时蜀汉所产芋有十四个品种,此外周代与百越民族关系密切的东夷族的邛、莒就是以芋名国的。《说文》云齐人称芋为莒就是一证。现在滇西、藏东南一带以至东南沿海的浙江都发现有野生芋的分布。在考古方面,现已在湖南长沙和广西贵县汉墓中发现了芋。
甘薯也是百越民族驯化和栽培的一种块根作物。《齐民要术》引《异物志》云:“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这种甘薯是薯蓣科植物,不同于明清时代引进的旋花科的甘薯。《南方草木状》说:“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圌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太平寰宇记·儋州风俗》云:海南岛“占薯芋之熟,记天文之岁。”这里的薯即薯蓣科的甘薯。可知甘薯和芋都是百越民族最早种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