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帛书十二神
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多数学者分其内容为三篇,上文已试题之为《四时》、《天象》、《月忌》。〔1〕关于《月忌》的性质,已有不少学者讨论过。〔2〕1960年,我对帛书这一部分也提过几点看法,〔3〕近来看到李零先生《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4〕和陈梦家先生遗作《战国楚帛书考》〔5〕,都有很好的见解。这里在各家的基础上再作讨论,求教于读者。所据材料,主要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博士所编《楚帛书》幻灯片和《楚帛书·译注》中的照片、摹本,参以我自己考察原件的印象。
楚帛书《四时》、《天象》两篇书写在帛书中部,《月忌》则分为十二章,环列于帛书四周,每边三章。在《论楚帛书中的天象》文中,已说明帛书的摆法应即南为上,所以《月忌》第一章“取”位于帛书的左下隅,其余依顺时针方向排列。
《月忌》每章都有神像,用细笔勾勒,填有红、棕、青三色彩绘。像侧有一行三个字的题记,可与章文对照。各章之末,都有长方形的符号,以示终结,但有的业已残去。
下面照例先写出释文。各章先列题记,后列章文,依次用字码编号,以便检索。
(1)“取,于下”
“曰取:㔾(犯)则至,不可以杀。壬子、丙子凶,作(?)北征,率(帅)有咎,武□其敲。”
(2)“女,□武”
“曰女:可以出师,筑邑,不可以(嫁)女。取臣妾,不夹;得,不成。”
(3)“秉,司春”
“曰秉:……畜生,分……”
(4)“余,取女”
“曰余,〔不可〕以作大事。少杲其□,□龙其□,取(娶)女,为邦笑。”
(5)“;出(?)暑”
“曰;贼率□得,以匿不见,月在□□,不可以享祀,凶。取(娶)〔女〕,□为臣妾。”
(6)“,司夏”
“曰:不可出师,水师不复,其败其复,至于它□□。不可以享。”
(7)“仓,莫得”
“曰仓:不可以川□,大不训(顺),于邦又(有)枭,内于上下。”
(8)“臧,□□”
“曰〔臧:不〕可以筑室,不可〔以〕□□脨不复,其邦又(有)大乱。取(娶)女,凶。”
(9)“玄,司秋”
“曰玄,可以筑室,……吁□□逸(?)乃……。”
(10)“易,□羕”
“〔曰〕昜:不毁事;可……折,叙(除)(去)不义,于四……”
(11)“姑,分长”
“曰姑;利(侵)伐,可以攻城,可以聚众,会者(诸)侯,刑首(?)事,
(戮)不义。”
(12)“,司冬”
“〔曰〕,不可以攻……
(除)……”
关于释文本身,有一些地方需加说明。
第(1)章,“㔾(犯)则至”的“巳”字,过去多释为“乞”即“鳦”,以为燕子,不确。按《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等讲到燕来,是在夏历二月,不是正月,已有论著指出与帛书并不相当。〔6〕“犯”据《说文》意思是侵,帛书是说如举兵侵伐,能达到目的地,但不可杀戮。“杀”字写法与侯马盟书相同。
“不可以杀”,语见于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春三月甲乙不可以杀,天所以张生时;夏三月丙丁不可以杀,天所以张生时;秋三月庚辛不可以杀,天所以张生时;冬三月壬癸不可以杀,天所以张生时。此皆不可杀,小杀小央(殃),大杀大央(殃)。〔7〕
所谓“杀”可能不只指杀人,也包括一般的杀生而言。
“壬子、丙子凶”句宜连下读。帛书意云,逢壬子、丙子之日,不可北征,否则为师者将罹灾祸。壬子、丙子在数术书五子之列,如秦简《日书》乙种有“壬子、甲子、丙子、戊子、庚子”〔8〕,即以壬子先于丙子。至于专言北征,当系由于楚国在南方,常出兵北向之故。
第(2)章,题记“女”下一字不识,或以为从“心”,“匕”声,恐未必对。
“”字从“家”声,曾见于两周之际的楚公钟、楚公戈,〔9〕“嫁女”在秦简《日书》中常见。“臣”下一字,学者多以为“妾”,但谛视照片,字似有折叠,有待进一步观察。“夹”有辅佐之义,所以这里说的或许是臣僚而不是臣妾。
第(3)章,缺脱太多,文章不明。“畜生”也是《日书》常提到的。
第(4)章,“大事”,据《礼记·月令》及《淮南子·时则》注,指徭役、征伐一类动员人众的事。〔10〕“笑”字原从“艸”,从曾宪通先生释。〔11〕
第(5)章,“”字又见于越王勾践剑,假为“勾”。“暑”字,或以为“曙”字之省。
《左传》僖公十七年载,卜招父父子为梁嬴卜云:“男为人臣,女为人妾。”秦简《日书》乙种也有:“男子为人臣,女子为人妾。”〔12〕故帛书章末应补为“子为臣妾”。
第(6)章,“它”字同平山中山王墓玉器文字。〔13〕
第(7)章,“川”读为“穿”,〔14〕指穿地、穿壁之事。“枭”字从李棪先生释,〔15〕字从“”。《汉书·郊祀志》云:“祠黄帝,用一枭、破镜”,注引孟康云:“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可知古代有用枭祭祀的习俗,所以帛书说“内于上下”,“上下”即指神祇而言。
第(8)章,题记“臧”下一字不清,不可辨识。
第(11)章,“利”字从“木”,与淅川下寺所出王子午鼎铭“子孙是利”的“利”相似。〔16〕“聚众”,可参看秦简《日书》甲种:“以祭,最众,必乱者。”〔17〕
第(12)章,章文残去两行的上部,过去误以第二行首“”字为“
”的异文,是不对的,今予纠正。
值得注意的是帛书各章多有一些语句,在形式上类似《周易》卦爻辞,如第(1)章的“武□其”,第(4)章的“少杲其□,□龙其□”,第(5)章的“贼率□得,以匿不见,月在□□”,第(6)章的“水师不复,其败其复,至于它……”,第(7)章的“于邦又(有)枭,内于上下”等等。有的与上下文有关,有的则近于隐喻,这也是数术书常见的文例。
帛书《月忌》包含了《尔雅·释天》的十二月名,早已得到公认,这就是:
帛书《释天》
正月 取 陬(娵)
二月 女 如
三月 秉 寎(窝)
四月 余 余(舒)
五月 欲 皋(高)
六月 且
七月 仓 相
八月 臧 壮
九月 玄 玄
十月 昜 阳
十一月 姑 辜
十二月 涂(荼)
写法相异都属于通假。《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国语·越语》“至于玄月”,说明这种月名在楚、越都是通用的。
前人已指出,至少月名“陬”与星象有关:“按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于陬訾,故以孟陬为名。”〔18〕秦简《日书》乙种正月确值营室东壁。〔19〕
各月神象题记月名下面两字,有学者认为除司春夏秋冬外,可与上连读,有其含义,但仔细考察,恐怕只有“取于下”勉强可读。从司春等推想,这两个字,即:于下、□武、司春、取女、出暑、司夏、莫得、□□、司秋、□羕、分长、司冬,最可能是神名,否则“秉司春”就成了三月独司春季了。从章文开首只有月名而没有下面两字,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关于十二神像的状貌,以前由于摹本或照片不够清晰,未能准确描述,下面逐一重作说明,编号与释文相同:
(1)兽身鸟足,长颈蛇首,口吐歧舌,全身作蜷曲状。首足赤色,身尾青色。
(2)双鸟身,尾如雄鸡,爪均内向,青红二色。四首皆方形,面白色,方眼无眸,无耳,有青色冠。
(3)鸟身,似有爪及短尾。方首,面青色,无耳,方眼无眸,顶有短毛。
(4)蛇首青色,口吐歧舌,首侧有伸出的四角。双身,一赤一棕,互相纽结。
(5)人形正立,三首,面赤色。
(6)形如雄性猿猴,有尾,面有红色边缘,露白。两臂似着长袖。
(7)鸟身,有爪短尾,人首,面白色,顶上有二长角。
(8)鸟身,爪细长如鹤,脊上有毛。兽首,面红色,吐舌。
(9)作伏黾形,两蛇首青色,各吐歧舌。
(10)形如大鸟,首白色反顾,顶有歧冠,体后有兽尾。两足劲健,一前一后,作奔走状。
(11)人身正立,牛首,面方形青色,露齿。
(12)人形正立,面有红色周缘,兽耳,口吐歧舌。
这些神的形象,有的可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比,有些可同某些出土遗物相比,但共同的只是一些特征,如鸟身、三首之类,作为一组系统的神,只见于这件帛书。
在帛书四隅还有四处植物枝叶的图像,东北隅的青色,东南隅的红色,西南隅的白色,西北隅的黑色。这显然与五行方位直接有关,《四时》篇中提到青木、赤木、黄木、白木、黑木,也可能与此相应。至于和文献中五木改火之说是否有关,还值得考虑。
当讨论《四时》、《天象》两篇的时候,我们业已指出,帛书的性质是数术书籍。《月忌》篇的属性,也不例外。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月忌》虽和传世文献中各种月令有相似之处,〔20〕但并不属于月令的范畴。
“月令”,如《管子·幼官》、《幼官图》、《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之类,其根本在于政令与天时间的配合呼应。因此,这些文献都讲到时节的推移变迁,在物候上的表征,君主如何施行适当的政令,以及如违反天时会出现怎样的灾异等等。这种思想假如付诸实施,只能由君主推行,和供一般使用的数术书籍有明显的区别。
帛书《月忌》的内容,在每月之下都述及宜忌,而以忌讳为主。所涉及的行事,虽有出师、侵伐、作大事、会诸侯等统治者的活动,也有嫁女、娶女、筑室等民间日常的行为。李零先生认为其性质近于历忌之书,是正确的。《论衡·讥日》云:
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若病死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则谓之不避日禁。岁月之传既用,日禁之书亦行。世俗之人委心信之,辩论之士亦不能定,是以世人举事,不考于心而合于日,不参于义而致于时。
帛书《月忌》就是这一类书籍中的一种。
古数术有许多流派,有些见于典籍,还有不少未能流传下来。从《月忌》有十二神来看,与所谓“六壬”有相近之处,或许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六壬是一种使用式盘的数术。式盘的起源很早,《周礼·大史》云:“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注引郑司农云:“大出师,则大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其中说的“天时”便是式盘。〔21〕式盘有好几种,传到唐宋有三式,即六壬式、大乙式、遁甲式。〔22〕《唐六典》云三式,“其局以枫木为天,枣心为地,刻十二神,下布十二辰”。“天”是式盘上的天盘,“地”是地盘。有关式盘,还有好多问题,在此不能详述。〔23〕
式盘上的十二神,见于《论衡》。《论衡·难岁》讲到:“或(式字之讹)上十二神,登明、从魁之辈,工伎家谓之皆天神也。”《汉书·艺文志》有《转位十二神》二十五卷,前人认为即式上十二神,〔24〕可惜该书已全部佚失了。
登明、从魁之辈十二神名,在文献中尚保存可考。比较系统的叙述,见于隋代萧吉所著《五行大义》第二十《论诸神》所引《玄女拭(式)经》。《玄女式经》是专论六壬的,《隋书·经籍志》载有《玄女式经要法》一卷,全书也已佚失,只有片断传留下来。根据此书,十二神相当子至亥十二辰,又与五行有联系,并各有所主的人事,如征明主亥,水神,主辟召。征明就是《论衡》的登明,今本《论衡》系避宋仁宗宗讳而改。〔25〕下面把《玄女式经》所述列为一表:
神后 子 水神 主妇女
大吉 丑 土神 主田农
功曹 寅 木神 主迁邦
太冲 卯 木神 主对吏
天罡 辰 土神 主杀伐
太乙 巳 火神 主金宝
胜光 午 火神 主神祀
小吉 未 土神 主婚会
传送 申 金神 主掩捕
从魁 酉 金神 主死丧
河魁 戌 土神 主疾病
征明 亥 水神 主辟召〔26〕
十二神与十二辰对应的位置,与上海所藏的一件铜制六壬式盘完全相同,〔27〕只是后者“河魁”称为“天魁”。
这十二神,沈括《梦溪笔谈》卷七称之为“六壬天十二辰之名”,并引古人之说,说明它们即十二个月,如:“正月阳气始建,呼召万物,故曰登明。”沈氏所引的古人说,与宋人杨惟德《六壬神定经》所引《金匮经》一致,〔28〕只是字句小有差异,所说也可以列表如下:
正月 寅 征明
二月 卯 天魁
三月 辰 从魁
四月 巳 传送
五月 午 小吉
六月 未 胜光
七月 申 太一
八月 酉 天罡
九月 戌 太冲
十月 亥 功曹
十一月 子 大吉
十二月 丑 神后〔29〕
十二神的次第正好和上表是颠倒的。神名河魁也作“天魁”。
将上面两表合观,对六壬的十二神可有完整的描述。原来,十二神是和天象有关的。古人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每天日行一度。“相传三统历的分法是:以轸十二度到氐四度属天罡,于辰在辰;从氐五度到尾九度属太冲,于辰在卯;从尾十度到斗十一度属功曹,于辰在寅;从斗十二度到女七度属大吉,于辰在丑等等。”〔30〕所以天罡主辰,在有关书中又名辰将、八月将,依次类推。
六壬的起源很早。赵晔《吴越春秋》卷五《夫差内传》载吴王与伍子胥对话,子胥引用“《金匮》第八”,所讲的即属六壬。这一记载虽未必能上溯到春秋,也可能有一些根据。长沙马王堆帛书已有较详细的六壬数术,该件帛书初步判断是秦代的,也许还略早一些,所以六壬至少在秦代已经存在,而且在楚地是有所流传的。
1977年在安徽阜阳罗庄汝阴侯墓出土的式盘之一,天盘上环列二十八宿,内圈有“正”至“十二”的数字,划分十二月所置星宿,和秦简《日书》乙种完全一样。〔31〕如严敦杰先生所指出,它和六壬密切相关。〔32〕上文已经提到,《尔雅·释天》和楚帛书的十二月名,也是和星象有关的。因此,帛书上的十二神和六壬的十二神,虽然名号不同,它们的位置和意义却彼此相似。《隋书·经籍志》云梁有《十二属神图》二卷,亡,所绘不知是否六壬十二神,然而帛书的十二神的图象,我们却有幸看到了。
〔1〕李学勤:《论楚帛书中的天象》,《湖南考古辑刊》第1集,1982年。即本篇第一章。
〔2〕参看饶宗颐、曾宪通:《楚帛书》,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5年。
〔3〕李学勤:《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文物》1960年第7期。
〔4〕该书为中华书局1985年版。
〔5〕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6〕严一萍:《楚缯书新考》(中),《中国文字》第27册,1968年。
〔7〕高明:《古文字类编》,第305页,中华书局,1980年。
〔8〕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图版163,1124。
〔9〕参看李学勤:《曾侯戈小考》,《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10〕参看同⑥。
〔11〕曾宪通:《楚月名初探》,《古文字研究》第5辑,1981年
〔12〕同⑧图版164,1142。
〔13〕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第20页,中华书局,1981年。
〔14〕参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
〔15〕同⑥引。
〔16〕河南省丹江库区文物发掘队:《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文物》1980年第10期。
〔17〕同⑧图版116,734。
〔18〕郝懿行:《尔雅义疏》中之四。
〔19〕同⑧图版150,975,976。
〔20〕同⑤。
〔21〕参看李学勤:《论睡虎地秦简与马王堆帛书中的数术书》(1983年美国“中国卜筮占候学术讨论会”论文)。
〔22〕严敦杰:《跋六壬式盘》,《文物》1958年第7期。
〔23〕夏德安:《汉代式盘》(英文),《古代中国》第4期,1978—1979年。
〔24〕参看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四,商务印书馆,1939年。
〔25〕同㉒。
〔26〕据中村璋八《五行大义校注》(日文),所引异文校正。
〔27〕同㉒。
〔28〕中村璋八:《五行大义校注》(日文),第172页。
〔29〕《梦溪笔谈》误以小吉、胜光互倒。两书又有个别异文,此处从略。
〔30〕严敦杰:《关于西汉初期的式盘和占盘》,《考古》1978年第5期。
〔31〕同⑧图版150—152,975—1002。
〔32〕同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