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
《周易》巽卦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孔子用其语。《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处“同途而殊归”,语似而相反。
古代卜、祝、巫、史常互相通称。《周礼》:“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宋代刘敞、陈祥道、薛季宣和清代庄存与等学者都认为巫更等为古精筮者九人,巫咸即《世本》作筮的巫咸,巫易当即《楚辞·招魂》的巫阳,〔10〕是筮人可称为巫。《国语·晋语四》:“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韦解:“筮史,筮人。”《左传》襄公九年:“史曰:是谓艮之随。”是筮人又可称为史。这里的“史巫”,即是筮人。
孔子已表明他与卜筮者都读《周易》,然而目的不同,所得也有异,这就是所谓“同途而殊归”。这番话答复了子贡的问题,也以鲜明的态度预防后人对他的怀疑。
《史》、《汉》都记载孔子传《易》于商瞿,实则孔门徒裔受《易》的未必限于商瞿一人,帛书所述子贡之事即其一例。从现存儒家作品看,《礼记·表记》、《坊记》、《缁衣》均引孔子语,证以《易》文,这几篇出于《子思子》,说明子思也长于《易》学〔11〕。帛书《易传》可能出于南方的传授。《要》篇特称子贡,是否与子贡曾到吴越有关,尚不便推测。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很重视《周易》的研究,对《易传》的形成也有较多讨论。〔12〕这是由于《易传》对研究儒家思想极有意义,又最富于哲理性质。只要我们把《周易》看做儒家经典,那么《易传》可视为理解《周易》的钥匙,帛书《易传》又可视为理解今本《易传》的钥匙。相信这部分帛书的发表,会给《周易》研究带来新的境界。
〔1〕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四,华北编译馆,1943年。
〔2〕李学勤:《“五十以学易”考辨》,《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3辑。
〔3〕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第81—82页,齐鲁书社,1987年。
〔4〕顾颉刚编订:《崔东壁遗书·洙泗考信录》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第7—8页,齐鲁书社,1983年。
〔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
〔8〕参看李学勤:《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中国哲学》第14辑。即本篇第一章。
〔9〕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文物》1983年第2期。
〔10〕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八。
〔11〕同⑥,第67页。
〔12〕山下静雄:《周易十翼的成立与展开》(日文),风间书房,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