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这本书,1994年12月由台湾时报出版公司以繁体字印行。1996年,韩国学研文化社出版了韩文本,是林亨锡先生翻译的。

繁体字版在港台和海外幸能流行,今年我在新竹的清华大学执教,还曾用作同学的参考书,但在内地就很难见,经常有朋友询索。现在蒙江西教育出版社印行简体字版,我实在非常感谢。

简体字版与繁体字版内容相同,只是和韩译本一样,补入了论江陵张家山简《奏谳书》后半的部分。对个别错字和缺漏,也乘机做了校正。

近几年简帛的发现与研究,进展得都很迅速。特别是荆门包山、郭店,以及上海博物馆新入藏的几批楚简,对学术史研究关系重大。就有关问题,我也陆续写了若干小文,这只有等待将来再结集了。

在本书韩译本序中,我曾说过:“把考古学的成果与学术史的研究沟通起来,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就简帛佚籍而言,不限于利用已有的简帛释文去谈学术史,而是要把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与文献学、历史学真正打成一片,一方面以学术史已有的成果去考察衡量新发现的佚籍,另一方面则以考古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整理研究简帛,同传世文献对比参照,从而推进学术史研究的发展。”由于简帛所涉及的晚周、秦、汉是学术史上的关键时期,这项研究工作的影响自然不限于这样的历史段落,而是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学术史的探讨和估价。

就在今年八月中旬,一次纪念简帛学一百周年的国际研讨会将于湖南长沙召开。许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会莅临,一起总结二十世纪发现、整理、研究简帛的成果,瞻望新世纪这门学科进展的道路。从已收到的论文题目来看,简帛与学术史结合的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不久的未来,这方面取得突飞猛进是可以预见的。

简体字版的出版,使我能获得更多向读者求教的机会,在此谨对肯就本书赐予批评的朋友预表谢意。

李学勤

2001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