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

一 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

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发表,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事。

帛书是1973年底出土的,发掘简报曾印有《周易》的一部分照片,〔1〕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很大兴趣。〔2〕参加帛书整理的于豪亮先生,在1976年撰有《帛书周易》一文,〔3〕当时未能公布。香港饶宗颐先生根据照片,在1980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上提出过论文。〔4〕1984年,《文物》发表了帛书《周易》释文,〔5〕张政烺先生和上述于豪亮先生的论作同时问世。〔6〕马王堆帛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此为众所知,相信《周易》的研究也将开一新局面。

帛书《周易》有经有传。经文除个别字残损外,六十四卦完备无缺。以帛书与传世各本对校,卦爻辞的异文大多属于文字通假,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帛书经文的特点,在于六十四卦的排列次第,也就是卦序。传世诸本都是始于乾,终于未济,而帛书本则始乾终益,卦序完全不同。

论述帛书《周易》的几篇论文,都指出帛书卦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易卦由阴阳两爻构成,本来蕴含着阴阳说的哲理,故《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传世本经文的卦序,却很难找出合于阴阳说的规律性。在体现阴阳规律这一点上,帛书本显然胜于传世本。

于文已指出,帛书经文卦序与传文下列一段话(按见《易之义》)相呼应,即:“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这四句见于今《说卦》传,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帛书的“火水”大约是误倒,把它纠正过来,再改用卦名写出,便成为:

乾—坤

艮—兑

坎—离

震—巽

帛书六十四卦实分八组,每组以上卦相同为准。上卦的次第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即横读上图,先读上行,再读下行。下卦的次第是先取与上卦同者,然后以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为序,这也是横读上图,不过是合读两行。

由帛书卦序,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点:

第一,帛书《周易》的经传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

第二,帛书卦序已经包含了八卦取象的观念。

第三,帛书卦序充分贯穿了阴阳对立交错的观念。

卦象和阴阳交错的思想,也是今本《易传》即所谓“十翼”的中心内容。“十翼”只有《系辞》、《说卦》两篇同帛书传文有共同内容,且有很大差异。“十翼”从各方面解释《周易》经文,也论及卦序,《序卦》一篇就是专门讲卦序的。可是《序卦》所讲的卦序,完全是传世本《周易》经文的卦序,和帛书本经文迥然不同,所依据的经文绝非帛书本。因此,帛书《周易》和《序卦》可以说是不相容的。

《序卦》没有企图用阴阳说的原理去说明经文卦序,而是从卦名的训诂出发,以求达到义理的通贯,这和帛书完全是两条路子。例如《序卦》开头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这是讲经文最初三卦——乾、坤、屯的次第。屯以下的卦是蒙,《序卦》说:“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前面训屯为盈,后又改言物之始生,已令人有牵强之感,训盈又何以知其指万物盈于天地之间?也有增字解经之嫌。后世学者对此提出怀疑诘难,是不可免的。

帛书卦序不会早于传世本卦序。理由很简单,如果《周易》经文本来就有像帛书这样有严整规律的卦序,谁也不会打乱它,再改编为传世本那样没有规律的次第,而《卦序》传也用不着撰写了。事实只能是,传世本是渊源久远的经文原貌,帛书本则是学者出于对规律性的爱好改编经文的结果。西晋时出土的汲冢书,内有《易经》两篇,与传世本同,其时代为战国中期,可为旁证。《序卦》的作者不敢触动经文次第,帛书本则另寻出路,为了贯彻阴阳说的哲理,竟大胆地把经文重排了。必须强调,这一重排是很有思想意义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十翼”为孔子本人所作的说法,近人多不相信。据文献考证,西汉中期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有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上献朝廷,宣帝把书交给博士,博士集而读之,于是三经各增加一篇。这里说的逸《易》一篇是《说卦》,后分为《说卦》、《序卦》、《杂卦》三篇。〔7〕这说明,《序卦》在汉代是晚出的。

《序卦》得于宣帝时,而其著作年代要早。饶文已提到《淮南子·缪称》曾称引:“易曰:剥不可终尽也,故受之以复。”即《序卦》中的一句,所以河内女子所得《说卦》,至少其中后来题为《序卦》的部分,《淮南子》的作者们是见过的。从《缪称》称之为“《易》”看,带有尊崇如经的口吻,它的著成可能还要早一个时期。

《汉书·艺文志》有《淮南道训》二篇,云:“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清代朱彝尊《经义考》对此书考订较详,引《别录》、《七略》作十二篇,并引刘向云:“《九师道训》者,淮南王安所造。王聘善为《易》者九人,从之采获,故中书著为《淮南九师书》。”朱氏认为《缪称》引《易》,即《道训》之《序卦》传文。〔8〕著《淮南子》引用《序卦》,当即来自九师之学。

按淮南王刘安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入朝,献所作《内篇》,即今传《淮南子》,这一年是刘安的二十六年。他聘请九师,当在其位前期,即文帝、景帝之世。由年代推算,《序卦》至迟汉初业已存在。帛书《周易》是文帝初年写本,因而和《序卦》不妨说是并存的。长沙和淮南两地晚周时同为楚境,这又表明卦序不同的两本《周易》在当时都在这一地区流传。不能因为帛书在长沙发现,认为楚地的《周易》都是帛书这样的本子。

《易》学的传流,古书记载最详,其汉初至昭、宣时一段,略如下表〔9〕:

img

田何本为齐国田氏,汉初被徙至长安附近杜陵。他这一系统学者,王同系东武人,周王孙洛阳人,丁宽梁人,服生齐人,杨何淄川人,蔡公卫人,田王孙砀人,施雠沛人,孟喜兰陵人,梁丘贺琅邪诸人,都与长沙、淮南相远。他们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王、周、丁、服、杨、蔡各有《易传》,丁氏八篇,其余各二篇;施、孟、梁丘《章句》各二篇。这些书到唐代已亡佚殆尽。〔10〕

武帝时立五经博士,《易》惟杨何。宣帝时立施、孟、梁丘三家《易》。元帝时又立京氏《易》,京房(字君明)系焦赣弟子,出于孟喜一派。田何一系《易》学在西汉势力之大,由此不难想见,所以《汉书·儒林传》说:“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施、孟、梁丘三家立于学官,事在河内女子得《说卦》之后,宣帝初读《说卦》的博士应为杨何一家。不过,杨与三家都源出田何,相差年代又不很远,杨氏之学没有《说卦》,看来田何一系学者都不传《说卦》即今《说卦》以下三篇。如前所论,淮南九师和刘安曾见《说卦》,至少是今《序卦》,这可能说明《说卦》三篇汉初在南方流传,宣帝初年才为居正宗地位的田何系统学者所知。

田何一系《易》学基本上是在北方流传的,就地望而言,似乎不会与帛书《周易》有什么关系。但是,宣帝以前这一系学者的学说已难稽考,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定的论断。关于孟喜的学说,清以来学者尽心探索,所知较多,从中可以看到《说卦》三篇的影响。

孟喜的《易》学以卦气说为中心,《汉书》本传已有明证。〔11〕《新唐书》载一行所引《孟氏章句》有论卦气文字,以坎、离和震、兑分配于四方,即所谓“四正卦”,〔12〕这种分配的根据正是《说卦》。

《说卦》有“帝出乎震”一章,详论八卦方位,以图表示即是:

img

这个图,我们姑且借用宋儒的说法,叫做后天卦位。孟氏四正卦正与后天卦位符合,所以卦气说应该是在见到《说卦》之后形成的。

孟喜的卦气说在汉代《易》学中影响深远。在京氏易和现存各种《易》纬里,都可以找到这一学说的痕迹,例如《易》纬《稽览图》称坎、震、离、兑为“四正卦”,又称为“四时卦”。这一类《易》学内容异常繁复,各家彼此不同,但都以四正卦作为最基本的间架,究其本源,都可追溯到《说卦》的后天卦位。

在这里还应提到《内经·灵枢》中的《九宫八风》篇。篇里有一幅太一行九宫图,以周围“叶蛰之宫”等八宫分配八卦,其卦位也是后天卦位。这幅图是有根据的,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发现两件式盘,其中一件为太一九宫,宫名“叶蛰”等和《九宫八风》完全一致。〔13〕这座墓的年代据研究是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

《九官八风》的卦位是离在上,坎在下,也就是上南下北,这和后世画图习惯相反。马王堆帛书里面的图,不管是地图还是数术性质的图,一律上南下北。后天卦位采取上南下北的表示法,说明它的产生年代不会很晚,这一点和上述孟喜等人的时代是符合的。

帛书《周易》传文“天地定位”章的句次与传世《说卦》不同,是很重要的。看《周易集解》所引三国时虞翻注,所解《说卦》该章已同于今本,可知这个差异的出现很早。“天地定位”章前人多认为与卦位有关,帛书这一章的句次以及异文,对卦位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线索。

“天位定位”章讲的是八卦相错,即两两对立的关系。其中天地即乾坤二卦的位置,如《系辞》所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自为乾上坤下,转换为图例,就是乾南坤北,便涉及卦位的问题。

把乾坤的方位定下来,有可能按后天卦位的形式,也画一幅表示卦位的圆图。于豪亮先生的文章已画了这样的图,不过他的图八卦次序是左旋的。晚周到汉代的各种数术图,除二十八宿系左旋外,凡反映方位的都是右旋,后天卦位也是右旋。因此,根据帛书试画的圆图是:

img

改用卦画表示,即:

img

从阴阳说角度看,这幅图显然比后天卦位更能表现八卦交错、阴阳消长的规律性。

前已论及,孟喜以下汉《易》均以后天卦位为本,这大概是由于《说卦》“帝出乎震”章所言方位明确不可改易的缘故。近代已有学者提出,从《左传》、《国语》书中《易》例以至汉代《易》学,都有宋儒所谓先天卦位的痕迹。他们所举例证,大多属于卦象方面,读者如有兴趣,请看尚秉和的《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及日本铃木由次郎《汉易研究》等书。

实际上,传世《说卦》传既有“帝出乎震”章,又有“天地定位”章,因而汉人也无法排除“天地定位”章的影响。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京氏易传》的八宫说。《京氏易传》分六十四卦为八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各主一宫。饶宗颐先生文已指出,这种方法和帛书有相近之处。八宫说显然考虑了“天地定位”章,但卦序与帛书有所不同。

另一个是《易》纬《乾凿度》。此书以天在上地在下为不易之位,云:“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至于“布散用事”,则依“帝出乎震”章所言方位。这也是兼顾了“天地定位”章。

到北周时,卫元嵩拟《易》作《元包》十卷(今本合为五卷)。〔14〕他继承京氏《易》而又模仿《归藏》,以坤先乾。〔15〕其八宫次序为坤、乾、兑、艮、离、坎、巽、震,这自然也是受“天地定位”章影响的结果。张政烺先生论文已有很好的讨论。〔16〕

上面这些例子,连同尚秉和等所考出的卦象证据,都没有把“天地定位”章作为完整的卦位系统来解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是北宋的邵雍。

邵雍学说的特点,在于他把《说卦》“天地定位”和“帝出乎震”两章作为平行的两种卦位系统,即先天、后天卦位。所谓“先天卦位”,画成圆图是:

img

值得注意的是,先天卦位和依帛书画出的卦位相似。其乾、坤、坎、离即四正卦位,完全相同,而四隅卦则相错一位。至于邵氏为什么这样安排,主要是他坚持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卦序,详见《周易本义》卷首图说,在此不必详述。

邵雍的卦位说,是解决《说卦》两章并存这一矛盾的一种方式。他的先天卦位和依帛书画出的卦位都来自“天地定位”章,彼此近似是不奇怪的。邵雍所见的这一章,句次如今本,所以他不能画出和帛书相应的卦位。从这一点说:不能认为依帛书画出的卦位就是先天卦位。可是就思想而言,先天卦位也是阴阳说的贯彻,与帛书又有其相通之处。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历代《易》学家想像不到的事实。这一真相如为邵雍所知,他或许会把所谓“后天卦位”整个抛弃掉。

帛书的传文,周世荣〔17〕、于豪亮先生已有扼要介绍。原来,帛书传文只包括传世《说卦》传的前三节,也说是有“天地定位”章而没有紧接在下面的“帝出乎震”章。多少《易》学家困惑不解的两种卦位的矛盾,在这里根本不存在。

近年若干批简帛古籍的发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古书的形成和定型每每经过许多年代,有着分合增删的复杂过程。传世的《说卦》传的形成,肯定也有类似的历史。帛书证明,“天地定位”和“帝出乎震”两章有不同的来源。“天地定位”和它前面两章本来是和今《系辞》的大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很可能比其后面各章写成较早。

《系辞》各章充满了阴阳象数的理论,《说卦》前三章在思想上与之完全和谐。《说卦》的后面各章则侧重象而略于数,与《序卦》、《杂卦》一致。这一点一经点破,相信大家都能分辨出来。有没有可能河内女子所得《说卦》只包括《说卦》后面各章和《序》、《杂》,而不包括《说卦》的开头三章呢?

关于“帝出乎震”章的来源,至少有两条线索可寻。

《汉书·魏相传》云:

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表奏之,曰:……东方之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坎,执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黄帝,乘艮,执绳,司下土。

所述五方之神本于《月令》,而八卦方位与“帝出乎震”章相合。陈梦家先生考定此奏在汉宣帝元康年间,〔18〕距《说卦》的出现不过几年,所谓《易阴阳》可能是另一种《易》书。

另外,晋人干宝《周礼》注云:“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一段,“此《连山》之易也”。清代马国翰即据此以“帝出乎震”等语为《连山》文。〔19〕干宝时可能存在一种《连山》,其中含有这段文字,但其始源仍不清楚。

这样,我们对宋以来所谓“先天卦位”和“后天卦位”,都需要重新评价。清代汉学家对先天卦位持否定态度,如胡渭的《易图明辨》、张惠言的《易图条辨》为其代表作。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邵雍的图来自道家;第二,汉儒不知先天卦位。这些论证不少是对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去考察,邵雍的先天卦位本于“天地定位”章,反与汉初帛书《易传》多有暗合。忽视义理,使清代汉学家看不到宋学的某些观点比汉人更近于周汉之际的儒家,卦位问题仅仅是一个例子。

〔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2、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2〕参看李学勤:《记在美国举行的马王堆帛书工作会议》,《文物》1979年第11期。

〔3〕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

〔4〕饶宗颐:《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古文字研究》第7辑。

〔5〕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第3期。

〔6〕张政烺:《帛书〈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

〔7〕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卷二,中华书局,1987年。

〔8〕朱彝尊:《经义考》卷五。

〔9〕参看同⑦卷一,又铃木由次郎:《汉易研究》(增补改订版)第一部第三章。

〔10〕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第12页,中华书局,1983年。

〔11〕同⑨铃木书第二部第二章。

〔12〕惠栋:《易汉学》一《孟长卿易上》。

〔13〕严敦杰:《关于西汉初期的式盘和古盘》,《考古》1978年第5期。

〔14〕余嘉锡:《卫元嵩事迹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

〔15〕张行成:《元包数总义》卷二,《学津讨原》第9集。

〔16〕同⑥。

〔17〕参看周世荣:《略谈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竹简》,《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第2辑。

〔18〕陈梦家:《汉简年历表叙》,《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19〕参看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卷二十,中华书局,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