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记》

《编年记》

《编年记》竹简五十三支,发现于墓主头下。竹简原卷成一卷,现已根据清理时所绘位置图和简文内容重排复原。文字分上、下两栏,逐年记述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到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同时记有一个名叫“喜”的人的生平及有关事项,有些像后世的年谱。

《编年记》中的年号,在昭王(《史记》作“昭襄王”)、孝文王、庄王(《史记》作“庄襄王”)后面,是“今元年”,这是指秦始皇元年,表明了《编年记》写作的年代。〔5〕简文秦始皇二十八年“今过安陆”,同《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自南郡由武关归”的记载也相符合。

我们知道,《史记·六国年表》主要依据《秦记》,但有一些不正确处。晋代在汲县战国墓中发现竹简《纪年》,不少人运用这一材料纠正年表,对战国历史的研究有所帮助。不过《纪年》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8,秦昭王九年),不能用来核校《年表》的最后部分。这次睡虎地11号墓的《编年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以简中的史事与《史记》等书对校,很多记载是一致的。例如,简文记秦昭王“四年,攻封陵”,《六国年表》同年:“秦拔我(魏)蒲坂、晋阳、封陵。”简文昭王“五年,归蒲反(坂)”,《年表》同年:“与秦会临晋,复归我(魏)蒲坂。”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和时间都是相符合的。

竹简上的一部分记事,在时间上要和《史记》所载相错一年或更多一些。如《年表》记秦昭王元年“击皮氏,未拔而解”,简文则为“二年,攻皮氏”。又如《秦本纪》:“(昭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攻楚,取宛。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据竹简大事记,则“攻宛”在昭王十六年,“攻垣、枳(轵)”在十七年。简文还有一些记载,比《史记》详细,或者是古书中没有的。例如《秦本纪》只说秦昭王“七年,拔新城”,竹简则为“六年,攻新城。七年,新城陷。八年,新城归”,使我们更完整地了解这个战役的过程。

《编年记》的下列部分突出反映了在秦兼并六国过程中,南郡地区激烈斗争的情况:

秦始皇十九年,“南郡备敬(警)”。

二十年,“韩王居□山”。

二十一年,“韩王死,昌平君居其处,有死□屈”。

二十三年,“兴攻荆□□□阳君死。四月,□文君死”。

二十四年,“□□□王□得”。

查《史记·秦始皇本纪》,楚国曾把青阳以西献给秦国,“已而畔约,击我(秦)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昌平君是楚公子,一度与昌文君一起任秦国大臣。秦始皇二十年,昌平君被“徙于郢”。不久,项燕立他为荆王,“反秦于淮(或作‘江’)南”,最后被秦始皇派王翦、蒙武大军攻灭。从这里可以看到,南郡守腾文书的发布,正在楚军反攻、南郡备警的时候。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非常复杂激烈,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编年记》又有助于认识11号墓死者的身份和经历。简文中记载的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在始皇时期担任过“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及“治狱鄢”等与法律有关的职务,并曾从军,参加秦的兼并战争。秦始皇三十年,喜是46岁。墓中人骨初步鉴定系40多岁男性,棺中又随葬大量法律简书,从这些情况推断,墓主很可能就是《编年记》里的喜,他死的时候就在秦始皇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