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书》与《导引图》
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有一种是《导引图》。绘有《导引图》的帛书,高约50厘米,长约140厘米,前段画有行线,抄录了两篇佚书,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名为《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后段则有上下四排人物图像,各附题记,整理小组定名为《导引图》,按《汉书·艺文志》分类属神仙家;《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前身,按《汉志》分类属医经家,都在方技的范围以内。
《导引图》出土后已经破碎,经过精心缀合复原,可见人物图像四十四个。1979年,文物出版社印行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内有帛书后段即《导引图》缀合后的照片,有复原图,还附有《导引图论文集》。1985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精装本,也把《导引图》收录在内。《导引图》帛书发现,引起了医学和体育界的广泛重视,一致认为这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惜的是,《导引图》上每个图像只有几个字的题字,没有动作的说明,各个图像又没有连续的关系,实际是以静止的单独画面来表现相当复杂的运动,令人难以窥其底蕴,不能说不是憾事。
这个遗憾,现在竟然得到了弥补。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发现许多竹简,其间247号墓出土竹简中有一种《引书》,是讲导引的,经张家山汉简整理组缀合排比,释文已在《文物》1990年第10期公布。张家山247号墓的年代在吕后时期,比马王堆3号墓在文帝十二年略早,但总的说起来,《引书》和《导引图》应该说是同一时代的书籍,可以互相参照。《导引图》有图像而缺少说明,《引书》却有说明而没有图像,两者虽有异同,对照起来仍是相得益彰。
《引书》的内容,比《导引图》用图像表现的要丰富得多。从释文来看,全篇可分为六个段落,下面就逐一加以简要的介绍。
第一段讲彭祖之道。大家了解,彭祖相传是古代长寿之人,所以彭祖之道便是养身之道。《引书》作者以“春产(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比喻养身的原则,叙说四季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包括起卧、洗漱沐浴、散步、饮水、睡眠以及房事等等。
第二段讲一种足部运动,共有八个动作,例如:“举胻(胫部)交股,更上更下三十,曰交股;伸腿屈指三十,曰尺污(蠖)。”每一个动作都规定要做三十遍,解说都很简明。
第三段讲各种导引动作,每一动作都有固定名称,然后详细解释如何做法。例如:“引胒(,臀部)者,反错手背而前俯”,是把双手反置背后而向前弯腰;“阳见者,反错手背而前仰,后顾”,是把双手反置背后而向后仰身。这一段共有三十二种导引动作,有两种失去名称,现存三十个名称。
第四段讲对各种病症的治疗,哪一种病应怎样导引。多数是针对发病部位的运动,例如:“引踝痛,在右足内踝,引右股阴筋;在外踝,引右股阳筋。在〔左〕足内踝,引左股阴筋;在外踝,引左股阳筋。此皆三而已。”这是治踝部疼痛的方法。有时举出固定的动作名称,如:“引背痛,熊经十,前据十,端立,跨足,前后俯,手傅地,十而已。”就是先做“熊经”、“前据”两种动作,再加上一套特定的动作,各为十次。
治疗时有时需有人帮助,例如:“引癃(膀胱不利),端立,抱柱,令人拊其腰,毋息,而力引尻(臀部)。”有时还用一些器械,如杖或者类似秋千的悬板。
第五段是一整套导引动作,共二十四种,不妨叫做二十四式。其中大多数动作有固定名称,有些可和第三段所说联系起来,有些则不能。还有一些则没有特殊的名称,比如“启口以仰”、“抚心举颐”之类,揣想这是一套专门设计的导引,一部分吸取现有的动作,其余便是专门安排的。这套二十四式的目的在于锻炼整个人体,每一动作都有其针对性,例如“厕(侧)比以利耳,阳见以利目,启口以仰以利鼻,咤而勿发以利口”等等,这里不能一一介绍。
第六段也就是最后一段,是导引的理论。首先指出:“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腠理启阖,食饮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焉。”进而具体分析“贵人”、“贱人”得病的不同情况。《引书》其他部分多谈动作,而少讲行气,这一段则详论“人生于清(精),不知爱其气,故多病而易死。人之所以善蹶,蚤(早)衰于阴,以其不能节其气也。能善节其气而实其阴,则利其身矣”,并且论述了“吹呴呼吸天地之精气”以及运动的必要。这些精彩的议论,无疑是研究气功史的珍贵依据。
这一段还提到“治身欲与天地相求,犹櫜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当然是本于《老子》的“天地之间其犹櫜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等语。导引与道家思想的关系,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仔细考察,《引书》篇中各段似乎并非全出一手。即以导引动作的名称而言,彼此有时不能照应,见于一段的不见于另一段。看来全篇可能是几种导引论作的汇合,这种情形在古书中是不稀见的。
《引书》的发现,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帛书《导引图》。
由《引书》第三、第四两段的区别,不难看出《导引图》的题记也可以分成这么两类:一类是导引动作的固定名称,如“折阴”、“熊经”;一类是治疗某种病症的动作,如“引聋”、“引温病”。还有两者兼有的,如“沐猴讙,引热中。”
《导引图》若干名称也见于《引书》。例如“折阴”,图像为一着灰色长服的人,两臂一垂一举,双脚一前一后。《引书》说:“折阴者,前一足,错手,俯而反钩之。”与图对照,知道图上画的是动作开始尚未俯身的情景。又如《引书》有“摇弘(肱)”,云:“前挥两臂,如击状。”《导引图》此式原误释“鹞北(背)”,图像是一穿蓝色长服的人,两臂左右伸出,正是准备击掌的姿态。《引书》又有“支落”,云:“以手□腰,挢一臂与足□而屈。”《导引图》第一列第十图,是一着蓝色长服的人,侧身而立,左手抚腰,右手高举,与“支落”解说相似,看题记残笔,可能就是“支落”二字,有待以后进一步观察证实。这一类有固定名称的动作,《引书》和《导引图》比较一致,至于治疗具体疾病的动作,两者便不一定一样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类有固定名称的动作已有悠久历史,为导引者所共同遵行。《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已提出“熊经”、“鸟伸”两个名称。《淮南子·精神》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猨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又增加了四个名称。“熊经”,《引书》和《导引图》都有。“鸟伸”,已有学者指出即《导引图》“□信(伸)”,《引书》作“鸡信(伸)”。“凫浴”,《引书》作“凫沃”。“猨躩”,《抱朴子》作“猿(与猨字通)据”,《引书》有“受据”,疑即“爰(猨)据”之误。“虎顾”,也见于《引书》。《庄子》、《淮南子》的几个名称,只有“鸱视”还没有在简帛中发现。
过去谈导引历史的论作,以为周汉之间只有《庄子》、《淮南子》所说的几种术式。现在发现了《引书》和《导引图》,古代导引的内涵大为丰富了。可以看出,当时导引已很发达,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