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
1956年的春天,河南信阳长台关有农民打井,无意中发现一座规模相当大的楚木椁墓。第二年3月,该省考古学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田野工作于5月底结束,这就是著名的长台关1号墓。发掘简讯在当年9月发表,〔1〕值得称道的是附有墓中出土竹简的成套照片,迅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长台关1号墓的年代,根据近年考古研究成果,可推定为战国中期。〔2〕所出竹简共有两组,原放于墓中不同位置。第一组简在墓前室东部,列鼎北侧,已被破坏残断;第二组简则在左后室东部,保存较为完好。两组简的长度和编联方式也不一样,第一组简据估计原长约45厘米,以洛阳金村战国尺长23.1厘米推算,〔3〕接近当时2尺,用黄丝线三道编;第二组简68.5至69.5厘米,近于当时3尺,用黑丝带两道编。
两组竹简内容的性质,第二组是记录随葬物品的遣策,学者间无异议;第一组与之不同,也更受到重视。1957年11月,我在报纸上写了一篇小文,〔4〕对这组简作了初步探讨。1959年,商承祚先生的《信阳出土楚竹简摹本》,〔5〕对其作了整理缀合,并有释文。1963年,史树青先生撰《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6〕也有这组简的释文。1976年,中山大学的学者发表研究该组简的文章。〔7〕长台关墓的发掘报告在1986年出版,〔8〕收有经拼接的竹简照片及刘雨先生的释文、考释。
这第一组简,1957年的简讯曾说,“内容可能是与墓主有关的记载”。后来大家多主张是属于儒家的佚书,这一看法是从我当年那篇小文开始的。我指出这组残简系一篇“竹书”,又说从文句中有“先王”、“周公”、“三代”、“君子”等词看,应属儒家。史树青先生进一步认为:“它可能是春秋战国之际有关儒家政治思想的一篇著述,其中心内容为阐发周公的法治思想。”中山大学学者的论文也说:“其内容与子思、孟轲的思想相仿佛。”发掘报告中说其“对思孟学派思想的研究有所帮助”,观点与之相合。
现在看来,把这篇竹书判归儒家,恐怕不一定对。
这组简残缺已甚,报告编为199号,现存四百七十多字,大多不能属读。其中保存字数最多的两支,报告所附释文为:
□□□周公然乍
(作)色曰:乌夫!戔人
(格)上则型(刑)戮至。刚
曰:乌夫!戔人刚恃,天于刑上回(者),有
(尚)
(贤)
释字方面还有一些疑问,如“乌”字,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释同,但古“乌”、“於”一字,而简上两字并见。李家浩先生释“易”,读为“狄”,则“夫”字应连下读。又如“”字,疑从“
”省,读为“勃”。虽然存在这样问题,简文大意仍然可以读通。中山大学学者论文取得一项突破性的收获,便是在传世文献中找到同简文相当的文字。论文说:“《太平御览》卷八〇二中有一段儒墨对话形式的《墨子》佚文:‘周公见申徒狄曰:贱人强气则罚至’,内容语气与竹书如出一辙。”这一发现为解开竹书性质之谜提供了钥匙。
这段《墨子》佚文见于《太平御览》卷八〇二珍宝部一,原文是:
《墨子》曰:周公见申徒狄曰:“贱人强气则罚至。”申徒狄曰:“周之灵珪出于土,楚之明月出蚌蜃,五象出于汙泽,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里(异),此诸侯所谓良宝也。”
孙诒让《墨子间诂》附录《墨子佚文》收录此条,并举出《御览》所载另一条:
申徒狄谓周公曰:“贱人何可薄也?周之灵珪出于土石,随之明月出于蟀蜃,少豪大豪出于汙泽,天下诸侯皆以为宝。狄今请退也。”
还有《艺文类聚》所引一条:
申徒狄曰:“周之灵珪出于土石,楚之明月出于蜯蜃。”
这两条可与《御览》卷八〇二中一条互相补正。《御览》卷八〇二该条下又引《淮南子·说山》:“周之简珪产于石,大象神龟出于沟壑。”今本作:“明月之珠出于蠬娠,周之简珪生于垢石,大蔡神龟出于沟壑”,当系自《墨子》因袭而来。
毕沅《墨子注》讨论这段佚文,以为是《墨子·耕柱》的脱文。《耕柱》有段类似文字,作:“子墨子曰:‘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但与同篇上下文对比,文意已完,又未言及申徒狄,孙诒让认为同佚文无关,是正确的。这段佚文只能是《墨子》的佚篇。我们在长台关简中既然找到这段佚文的一部分,这组简非常可能就是《墨子》的佚篇了。
简文有“贱人”一词,亦常见于《墨子》,如下列各例:
《兼爱下》:“又与今人之贱人。”
《节葬下》:“存夫匹夫贱人死者。”
《明鬼下》:“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
《非乐上》:“其说将必与贱人,不与君子”;“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贱人不强从事。”
《贵义》:“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伊尹,天下之贱人也。”
《鲁问》:“今贱人也。”
此词罕见于其他古籍,可以作为简文是《墨子》佚篇的证据。
简文还有“尚贤”一词,明显是《墨子》特有的术语,见于《尚贤》三篇及《鲁问》。
至于被指为儒家术语的一些词,其实都见于《墨子》。如“三代”见于《尚贤中》、《节葬下》、《天志》、《明鬼下》、《非命中、下》、《贵义》、《公孟》和《鲁问》;“君子之道”见于《修身》、《明鬼下》和《非儒下》。“先王之法”虽未见于今本《墨子》,但《非命上》有“先王之宪”、“先王之刑”,其意义正同。“周公”见于《所染》、《非儒下》、《耕柱》、《贵义》和《公孟》。
简文有“敳(岂)弟君子”,系引《诗》。按《墨子》常引《诗》,如《尚贤中》引《桑柔》、《尚同中》引《皇皇者华》、《所染》和《非攻中》引佚诗。因此,长台关这一组简引《诗》也是不奇怪的。
再从思想的角度考察。结合《御览》等所引及简文,可以了解这一段是周公和申徒狄间的对话。周公对申徒狄所说,当具体有所指,故简文云:“周公勃然作色。”周公认为贱人若恃强格上,则必遭刑戮,申徒狄则加反对,主张不可轻视贱人,以玉珪出于土石、宝珠出于蚌蜃等为喻,说明贱人中也有必须重视的人才。这和今本《墨子》各篇对贱人的看法,例如举出汤臣伊尹曾为贱人,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正是墨子所说的“尚贤”,所谓“举义不辟贫贱”(《尚贤上》)。由此可见,简文的思想内容恰合墨家的宗旨。
申徒狄见于不少古书,主要是他投河而死的故事,但关于他的时代却有不同说法。记载较详的是《韩诗外传》:
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也,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遂抱石而沉于河。〔9〕
《新序·节士》略同。由所举人物有子胥、泄冶看,申徒狄应晚于春秋时期。
《淮南子·说山》:
申徒狄负石自沉于渊,而溺者不可以为抗;弦高诞而存郑,诞者不可以为常。
又《史记·邹阳传》狱中上书有:
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负石入海。
《汉书》作“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王念孙据《史记索隐》引《新序》云“抱瓮自沉于河”,认为“雍”与“瓮”字通。〔10〕邹阳以申徒狄、徐衍对举,和《淮南子》以申徒狄、弦高对举一样,人物时代都属春秋战国,与《韩诗外传》、《新序》是一致的。
《庄子·外物》则有另一说法:
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又《风俗通义》引《尸子》:
申徒狄,夏贤人也。汤以天下授之,耻以不义闻,己自投于河。〔11〕
这可能是因申徒狄疾世自尽传讹而成,不足信据。
《墨子》佚文本身也具有时代标记,如周、楚、和氏之璧等词。《墨子间诂》据此同意《史记索隐》引韦昭所云申徒狄系六国时人,是有道理的。
佚文载周公与申徒狄对话,很容易理解为殷周之际的事情。《汉书·邹阳传》注引服虔说申徒狄为“殷之末世人也”,很可能由此而来。实际上这里的“周公”未必是周公旦。孙诒让说:“此周公或为东西周君。”按战国前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为西周君,是为西周桓公;到战国中期周显王时,西周惠公又封其少子班为东周君。考虑到申徒狄以及墨子的年代,此处“周公”应以西周君为是。
《墨子》佚篇在长台关楚墓中发现,与墨学的传流有关。墨子本人曾到楚国,见楚惠王。《文选》注引《墨子》佚文:“墨子献书惠王,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也’。”(亦见于余知古《渚宫旧事》)他又曾和楚封君鲁阳文子相会议论,还派弟子耕柱子仕于楚国,可见墨学在战国前期即已在楚地传流。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阳城君因攻吴起事获罪,墨者巨子孟胜死难,弟子死者八十余人。至楚威王时,墨家田鸠又来到楚国,与威王问答。所谓墨分为三,南方之墨者邓陵子为楚公子之后,苦获、已齿也应为楚人。〔12〕由此可知,战国中期楚国的墨学相当兴盛,《墨子》佚篇竹简的出现完全不是偶然的。
前面已经说过,长台关这座墓属战国中期。以此墓出土器物与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对比,年代略早。〔13〕望山1号墓的年代可推定在楚宣王、威王之间,〔14〕所以长台关此墓可能在战国中期前半。大家知道,墨子的卒年约在周安王时(公元前401至前376),甚至有估计到安王末年的,〔15〕所以竹简的年代同墨子相距甚近。这可以证明,《墨子》书中一些和这篇佚文体例接近的篇章,年代也未必像某些学者猜想的那样晚。对于研究墨家传流,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推论。
〔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我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信阳长台关发掘一座战国大墓》,《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
〔2〕郭沫若:《信阳墓的年代与国别》,《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
〔3〕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3,文物出版社,1984年。
〔4〕李学勤:《信阳楚墓中发现最早的战国竹书》,《光明日报》1957年11月27日。按标题乃该报编者所定。
〔5〕商承祚:《信阳出土楚竹简摹本》,晒蓝本。
〔6〕史树青:《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4期。
〔7〕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十章,文物出版社,1991年。
〔8〕河南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9〕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一,第二十六章,中华书局,1980年。
〔10〕王先谦:《汉书补注》五十一。
〔11〕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佚文《姓氏》,中华书局,1981年。
〔12〕孙诒让:《墨子间诂·后语·墨学传授考》。
〔13〕同⑧,第121页。
〔14〕同⑦。
〔15〕同⑫《墨子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