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庐》
《盖庐》、《脉书》、《引书》、《算数书》这几种佚籍,都出于M247,其重要性各有千秋。
“盖庐”是人名,即《左传》所见吴王阖庐,有些古书作“阖闾”。〔15〕“盖”、“阖”两字均从“盍”声,故相通假。竹简《盖庐》记阖庐与申胥问答,申胥就是众所周知的伍子胥。〔16〕据《国语·吴语》注,伍子胥奔吴,吴与之申地,所以被称为申胥。
《盖庐》系一篇兵家著作,篇中阖庐只是提问,主要内容都是申胥的话,因此实际上是记述申胥的军事思想。《汉书·艺文志》的《兵书略》着录《五(伍)子胥》十篇、图一卷,久已亡佚,但《通志》还载有伍子胥《兵法》一卷,不知和《汉志》的有无直接关系。伍子胥、孙武一同攻楚破郢,是春秋时最著名战役之一,伍子胥和孙子一样以兵家名传后世,是很自然的。
《汉志》的《伍子胥》列于兵技巧,而竹简《盖庐》则类于《汉志》的兵阴阳家,所以简文是否《伍子胥》书的一篇,恐难遽定。至于杂家《伍子胥》八箱,恐更无关。
《礼记·曲礼上》有一段是:“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后白虎,招摇在上”,马王堆帛书《刑德丙》(暂名)有类似的文句。竹简《盖庐》也提到“左青龙右白虎”、“招摇在上”等,用语一致。《盖庐》详论“用五行之道”、“用日月之道”。申胥谈到天时,强调“四时五行,以更相攻,天地为方圆,水火为阴阳,日月为刑德”等观念,其兵阴阳家的倾向十分明显,和马王堆帛书各种同类佚籍有不少共同之处。
简文所述申胥有这种思想,并非偶然。《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开头也是吴王阖庐同子胥问答,子胥的话有“黄气在上,青黑于下”等一套数术专门词语,前人虽有解释,仍难通晓。《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载阖闾委任子胥“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下面还有很多话,也都属于数术。由此看来,申胥至少在汉人心目中确是长于阴阳数术的。
兵阴阳的思想,先秦业已存在。《国语·越语》所记范蠡的言论,就带有这一色彩。《汉志》兵书也有《范蠡》两篇。《尉缭子》首篇《天官》主张“天官时日不若人事”,所反对的“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刑德”之说,恰是《盖庐》一类著作的主题。《尉缭子》的部分内容见于银雀山竹简,已证明不是伪书。〔17〕由此推论,《盖庐》篇产生于先秦也是完全可能的。
将《盖庐》和马王堆帛书各种有关佚书结合起来,对先秦至汉初兵阴阳以及阴阳家思想的传统,可以达到较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