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书》中的《艮山图》

五 《日书》中的《艮山图》
img

图一 秦简艮山图

《日书》是当时民间用以推断时日吉凶的一种数术书。对这类信仰的迷信性质,东汉王充的《论衡》已经有所讥评。不过《日书》在古代流行很广,除睡虎地外,在其他好几处秦汉墓葬中也陆续有所发现。《日书》里的不少数术一直流传到后世,例如建除、人字等等,甚至在现代的历书里仍保存着。《日书》又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许多现象和思想,因此非常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有些学者已经指出,《日书》蕴含着系统的五行说。《日书》研读班撰写的《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一文,根据《日书》讨论了五行思想在秦国民间的流行,五行说本来是很多数术的思想基础。但是,如大家所知,八卦说也是中国古代数术的重要内容,《日书》是大量数术的汇集,理应体现八卦说,也就是与《周易》有一定关系。迄今为止,尚无专文于此做过探讨。

睡虎地《日书》中明确提到《易》卦的,只有甲种《日书》的《艮山图》。这幅图见于发掘报告图版119至120,简776—786,即《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日书》甲种简47至57正。图的形状如图一,绘在这十一支简的下部。图的下面,写有一段文字:

此所谓艮山,禹之离日也。从上右方数,朔之初日及枳(支)各一日,数之而复从上数。□与枳(支)刺艮山之谓离日。离日不可以嫁女、娶妇及入人民畜生,惟利以分异。离日不可以行,行不返。

注释引《周易·说卦》“艮为山”,说明图确与《易》有关。

《艮山图》是推定一月中“离日”的方法。按照这一数术,遇到“离日”不宜嫁娶,不可入纳奴婢或牲畜,也不宜出行,因为据说这一天曾是夏禹的“离日”。在传说里,禹是长期离家在外的典型,他娶涂山氏女后,第四天便出去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连儿子都不及抚养。“离日”既象征分离,所以只利于“分异”。秦商鞅之法,“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分异”就是分家。

图下面的文字,说明了推算“离日”的方法,可是这段话不太好懂,注释也没有解说。十几年来我反复考虑过这段文字的解释,由于想把“日及枳(支)”释为天干和地支,总也讲不通,最近才想到应像下面这样解说。

这幅图本身即像山形,整个看来,左右两边和中线,加上底边,正好是一个大“山”字。中线以横线分为五截,每截又形成一个小“山”字。中线五截两侧都画着圆圈,自下而上,依次为一、二、三、四、五个,每侧共十五个,两侧合计为三十个,与一个月的日数相合。

图下的文字说“从上右方数”,即自图右上角的圆圈数起,数的次序是由上而下,向左转行,和读汉字的情形相同。“朔”是月初,“朔之初日及枳(支)各一日”,是说从月初数起,每日以及“支”各占一个圆圈。在西周金文里,已经把圆圈形叫做“日”,见张政娘《王臣簋释文》。〔1〕

“支”当为“反支”的简称。《日书》甲种有《反枳(支)》章,云:

子丑朔,六日反支;寅卯朔,五日反支;辰巳朔,四日反支;午未朔,三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戌亥朔,一日反支。复卒其日,子又复反支。一月当有三(应为五)反支。

此与《后汉书·王符传》注一致。“反支”也是一种数术禁忌。罗福颐《临沂汉简所见古籍概略》曾根据银雀山汉简中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研究,说明推算“反支”日的方法是按照上述原则定出第一个“反支”,然后每距六日为一“反支”。例如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十月己丑朔,六日甲午为“反支”,此后庚子、丙午、壬子、戊午均为“反支”,共五“反支”(此系大月,如小月而子丑朔,只有四“反支”,系例外)。历谱上这五日都注一“反”字,也是“反支”的简称。

现在我们试把元光元年十月历谱填入《艮山图》,即成为图二的样子。(图二中的“反支”日都用“*”号标出,见第143页。)

那么“离日”怎么推算呢?《艮山图》说:“□与支刺艮山之谓离日。”“刺”字不可解,应为“夹”字之误。当时“刺”字左边写成从“夹”,如《颜氏家训》说:“刺字之旁应为朿,今亦作夹。”与“反支”夹艮山的日子便是“离日”,也就是说和“反支”日紧贴在《艮山图》中线两侧的日子是“离日”。图二里“离日”有“反支”庚子对侧的乙巳,“反支”丙午对侧的辛丑,两日已用“1”号标出。

img

图二 元光元年十月艮山图

由此可知,每月的“离日”只能在十一日到十二日之间,少则一日,多则二日。

“离日”和艮山有什么关系,这只要看一下《周易》经传本文即可明白。

《周易》的《艮卦》卦辞是:

艮其背,不荻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象传》解释说: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按照《易传》的义理,《艮卦》是所谓“止而不相交通之卦”,是“象止之卦”。金景芳等《周易全解》说:

“艮一阳居二阴之上。阴性静,二阴在下静止不动。阳性动,但是一阳既已至于上,则性动也不能动了。下静上止,故为艮。”同时“自卦体看,二阴在下,一阳在上,阴阳各止其所,屹然不动,止而不交,有相背不见之象”。〔2〕

《艮卦》的特性是静止不动,相背不见,这正和《艮山图》表达的思想相合。“离日”与“反支”夹居于山背两侧,也象征了这一思想。既然静止不动,自然是不宜出行;相背不见,自然是不宜嫁娶等事而利于分异。由此足见,《艮山图》虽然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数术禁忌,它的思想来源却是《周易》,包括《易传》对《艮卦》的分析。

《艮山图》这种数术在秦代存在,证明了一个重要事实。有些学者把《易传》的成书年代看得很晚,甚至认为《彖传》、《象传》属于汉代。《艮山图》表明,《易传》关于《艮卦》的解释在秦代已经普遍流行,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离日”的禁忌。这样看来,《易传》的年代不可能太晚,应该还是先秦的。

〔1〕张政烺:《王臣簋释文》,《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第365—366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