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

二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

海内外瞩目的马王堆帛书《周易》有经有传。经文部分的释文已在1984年公布,〔1〕传文部分(即帛书《易经》)目前正在陆续发表。1992年,在《马王堆汉墓文物》书中刊出了帛书《周易》经文与传文中《系辞》的照片和释文。〔2〕1993年,陈鼓应先生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马王堆帛书专号》又有经过重订的传文《系辞》的释文,以及《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的释文。〔3〕至此,帛书《周易》经传的大部分内容已经为大家所知。

帛书《周易》的发现,是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当前盛行的《周易》研究关系甚大。自经文释文公开后,不少学者有所论述,专著便出版了好几种。〔4〕传文《系辞》发表以来,又出现大量论文,仅上述《马王堆帛书专号》就收有十七八篇。可以预见,随着《二三子问》等篇的刊布,学术界会掀起一个研讨的高潮。尽管有关材料还没有全部发表,在整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涉及帛书《周易》全体的若干关键性的疑难,今天是可以进行讨论了。

首先是帛书《周易》的内容结构问题。

对帛书结构的认识,是伴随整理考释过程的进展不断深入的。回想最早介绍这项帛书的文章,如1974年晓菡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5〕只讲到《周易》经文卷后有佚书,列举了原有篇题,未及详述。后来的各种论作,在这方面说法不一。其中流传最广的,是1984年发表的于豪亮《帛书〈周易〉》的见解。〔6〕其观点我也长期引用过。

于文把帛书《周易》划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他所称《六十四卦》,即经文;第二部分是《六十四卦》卷后佚书,分为五篇,前二篇是现在我们说的《二三子问》,后三篇是《要》、《缪和》和《昭力》;第三部分是《系辞》,分上、下两篇。这就是说,帛书《周易》包括两件帛书,除经文外,有传文五种七篇。

1992年出版的韩仲民《帛易说略》,收有《帛〈易〉概述》,对帛书《周易》的构成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帛书确是两件,第一件帛书是《六十四卦》和《二三子问》,但后者只是一篇;第二件帛书是《系辞》与卷后几篇佚书,包括以“子曰易之义”开始的一篇,即现在我们说的《易之义》,然后是《要》、《缪和》、《昭力》。这样,帛书《周易》除经文外,有传文六种六篇。

同年印行的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所附《综述》,提出了第三种意见。根据其中描写,帛书《周易》只是一件,在经文后面的传文为《二三子问》、《系辞》、《子曰》(即我们说的《易之义》)、《要》、《缪和》与《昭力》,一共六种六篇。

这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其差异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

第一,帛书的拼接。帛书《周易》揭开后相当破碎,经过细心缀合,可看出有三大块。第一大块是经文和紧接的《二三子问》,第二大块是《系辞》与《易之义》,第三大块是《要》、《缪和》及《昭力》。于说以第一大块同第三大块连接,韩说以第二大块与第三大块连接,最后一说则将第一、第二、第三三大块依次连接在一起。

《马王堆帛书专号》所载廖名春《帛书〈易之义〉简说》指出,第二大块《易之义》最后一行“有残缺,但仍可看出下一行有墨钉标志,说明紧接它的是帛书《要》篇”。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墨钉是篇首的记号,而传文各篇只有《要》未见篇首,这证明第二大块肯定是同第三大块连接的。

韩书正确地指出,在第二大块开头,《系辞》“正文前面有一行相当于‘赘简’的空白”。帛书《周易》各篇之间没有留设空白的,所以这里只能是一件帛书的起首,第一大块和第二大块是不好连接的。

第二,《二三子问》的篇数。在经文之后,第一大块还有文字三十六行。在其第十六行的下端,“故曰‘夕沂(惕)若厉,无咎’”句尾,留有三个字位置的空白,这很像是一篇的终了,所以于文认为此处有传文两篇。不过,第十七行的上端有缺损,不能知道本来有没有墨钉记号。同时,第十六行以前一段和第十七行以后一段,所论都是《乾》、《坤》二卦,文意通贯。韩书以为此处传文只是一篇,当即出于此故。

按先秦到汉初的书籍,常有篇分上、下的情形。例如《墨子》有《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管子》有《君臣上》、《君臣下》、《心术上》、《心术下》,今传本《系辞》也分为上、下,都是内容衔接而分作两篇,每篇字数也不很多。《二三子问》第十六行之末既有空白,看来仍以在此划分上、下为好。

第三,《易之义》的命名。于文认为帛书有《系辞》上、下两篇,是把现在叫做《易之义》的一箱传文作为《系辞》下篇。韩书则提出此篇“顶端也涂有长方形墨钉,以‘子曰易之义’开始,显系另一篇易说佚书。佚书与《系辞》的编纂体例有所不同”〔7〕。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称此篇为《易之义》,〔8〕系取其首句中语,是妥当的。关于此篇与帛书前面的《系辞》以及今传本《系辞》的关系,下文还要讨论。

据上所述,帛书包括两件帛书,可称做上、下卷:

上卷    经文

《二三子问》上、下篇

下卷    《系辞》

《易之义》

《要》

《缪和》

《昭力》

传文共六种七篇。

帛书《周易》上、下卷不仅系同一书手所写,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的。比如很多论作已经指出,帛书经文的卦序与《易之义》第十五行“天地定位”一段一致。同时,我们也很容易看出,传文并非作于一时一手。这在各篇辞语和体例上都有好多证据,如《二三子问》述及孔子时称“孔子”,《系辞》和《易之义》称“子”,《要》则称之为“夫子”。还有六十四卦之名,各篇多通假字,又各有差异,例如《讼》卦,帛书经文作“讼”,《易之义》作“容”;《姤》卦,经文作“狗”,《易之义》作“坸”;《艮》卦,经文作“根”,而《易之义》作“谨”。这种种,都说明其来源不一。

虽然如此,帛书《周易》经传的编排还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经文在最前面,随后自《二三子问》到《要》均系孔子说《易》之语。《二三子问》分说经文,列于传文诸篇之首。《系辞》、《易之义》通论大义,排在其次。《要》篇于论说外又有记事,续于后面。最后的《缪和》、《昭力》,乃是传《易》经师的言论。因此,帛书《周易》是一部有自己体系的完整书籍。

由于帛书的年代很早,大家自然希望能从中了解今传本《周易》经传的形成过程。拙著《周易经传溯源》已经论证,帛书经文要晚于今传本经文的出现,是根据阴阳学说重排卦序的一种别本。〔9〕帛书传文的情形要复杂一些,今传本《十翼》中能与帛书比较的,只有《系辞》和《说卦》的前三章。我曾对帛书传文中的《系辞》作过初步分析,指出帛书虽有不少优点,但也有许多脱文、衍文及讹误之处。〔10〕当时《易之义》、《要》等尚未发表,不能详细讨论。下面就以今传本《系辞》为主,对帛书试作进一步的考察。

今传本《系辞》分上、下两篇,按照《十三经注疏》本的《周易正义》,上篇共十二章下篇共九章。帛书传文中的《系辞》,始于今传本上篇的首章,终于今传本下篇的末章,看来已经首尾完具。因此,很容易推想今传本《系辞》是在帛书《系辞》的基础上,采取帛书其他传文的内容,扩大而形成的,然而细心观察,情况并非如此。

先看今传本《系辞》上篇,从第一章到第十二章,绝大部分都见于帛书《系辞》,章的次第也没有颠倒错乱。不同的地方,只是个别通假、异文。惟一重大的出入,是帛书《系辞》没有今传本的第八章,即“大衍之数五十”章。

“大衍之数五十”一章,从内容和文笔看都不能是晚出的,它和下面帛书也有的第十章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过去已论证过了。〔11〕查帛书《系辞》第十八行上,上端是“致寇至,盗之招也”,这是今传本《系辞》上篇第七章的末尾。“盗之招也”四字已损去大半,甚至只有残笔。再往下,看到“焉”字,其间的缺字只有七个位置,依今传本可补以“易有圣人之道四”。今传本《系辞》上篇第九章前面几句是:“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知帛书这里比今传本少了两句。

《系辞》这两句,是不可少的。下文所论,“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非天下之至变,其孰与于此?”“非天下之主神,其孰与于此?”以至易之“深”、“几”、“神”,都紧紧扣住这两句。章末又以“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作结,因而连“子曰”两字也应该有。帛书此处一定是有脱文。“大衍之数五十”一章,应该是和第九章开头两句一起脱去了。

今传本《系辞》下篇,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前半,至“《易》曰:‘何校灭耳,凶’”,均见于帛书《系辞》。其下只剩有“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一段。其余文字在《要》篇第九至十二行,只有个别异文。

在“君子见几而作”这一段之前,帛书《系辞》所没有的文字,共为三节。第一节是“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云云,第二节是“子曰:德薄而位尊”云云,第三节是:“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显然,这和“君子见几而作”语意相连,是不应分开的。在“君子见几而作”这一段之后,帛书《系辞》所没有的文字,第一节是“子曰:颜氏之子其庶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云云,正和“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语意相承,也是很难分开的。因此,“君子见几而作”一段前后两大段现见于帛书《要》篇,只能是错简。

今传本《系辞》下篇的第五节到第七节前半,还有第八节的前半,都见于帛书《易之义》。这里还有一些复杂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帛书《易之义》在今传本《系辞》下篇第五章中间,增多了一大段文字。今传本是这样的:“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帛书则作“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键(乾)川(坤)也者,易之门户也。键(乾),阳物也;川(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img(体),以img(体)天地之化”,下面有“又口能敛之”一大段,起于第三十五行,直到第三十七行,才有“而达神明之德也”。

“又口能敛之”一段是错简,属于《易之义》的“坤之详说”,应在第三十四行“不言于有罪之内”下面。移回原处,其开头几句是:“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于又(有)罪之内,又口能敛之,无舌罪,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

其次问题是,今传本《系辞》下篇第七章还有几句话留在帛书《系辞》之中。这几句话是:“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帛书作“则下中教不备”)。”按“若夫杂物撰德”云云,无论从语法还是内容来说,都不是独立的。章文前面说:“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论及六爻里面的初爻、上爻,这里则续论中爻。下面第八章,又讨论六爻中的二与四、三与五。“若夫杂物撰德”这几句,在中间实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怎么能够将其单独割裂出来呢?这只能说明,现在阑入《易之义》的这些章,本来是在《系辞》里面的。

再有一个问题是,今传本《系辞》下篇第八章,在《易之义》中只有前半,而且颇引误解。事实上,帛书这一部分残破已甚,只能据今传本试补缺文。从第四十四行起,是这样的:

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瞿(惧),近也。近也省,嗛之胃(谓)也。易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中也。易〕曰三与五,同功异立(位),亓(其)过(?)□□。〔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

与今传本略有出入,一个明显差别是帛书有“易曰”三处,以致有学者认为是引文。按所谓“易曰:二与四”、“易曰三与五”,是指经文中的爻位,而“易曰:柔之为道……”的“易曰”当为“子曰”之误,这从上文的体例是不难推知的。今传本没有这几处,文字就更觉得简练明了。

《易之义》终于第四十五行。该行下半,第四十四行“二多誉,四多惧”的旁边,残片上有四个字,比较模糊,一时未能确辨。它正如廖名春所说,有可能是篇题和字数。〔12〕所以《易之义》并不包括今传本《系辞》下篇第八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以下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今传本《系辞》下篇第九章留在帛书《系辞》之末,其开头是:“键(乾),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川(坤),魋然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闲(简)以知〔阻〕。”对照今传本:“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知道章首也有脱文。怀疑第八章的后半和第九章的开头都已脱去,帛书只是在相当第九章开头处补了一个“乾”字而已。

以上的分析表明,帛书所根据的《系辞》,其构成其实是和今传本基本一致的,不过有一部分脱失,一部分又散入他篇,于是成了帛书的面貌。

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秦火。有的学者见《汉书·艺文志》有“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的记载,〔13〕认为《周易》经传没有受到秦火的影响。实际《周易》经文是卜筮之书,而《易传》十翼则是儒学著作,自应属于禁绝的范围。我在一篇小文中说到,楚地东部的荀子和淮南九师都通习十翼,帛书出自长沙,或许楚地西部的易学所传《易传》已不完全。〔14〕这大约是由于秦昭王拔郢,占领了楚国西北部,而秦自商鞅以来即有排斥儒学的倾向,易学不能不受影响。编纂帛书《周易》时,所能得到的只有一种竹简本《系辞》,其一部分又已脱烂散乱,当时的整理未能恢复原状,把散简若干章节和其他若干材料编到一起,成了《易之义》和《要》篇。

从这里,我们也认识到《系辞》是成篇很早的古籍。如我在《周易经传溯源》中所论,其年代不会晚到战国中叶。至于帛书《周易》,其整体的形成是很迟的,有可能晚至秦亡以后,它应该是楚地易学一派整理的结果,而《缪和》、《昭力》篇所记诸人,便是这一派的经师。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文物》1984年第3期。

〔2〕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图版106—126,湖南出版社,1992年。

〔3〕陈松长:《帛书〈系辞〉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

〔4〕如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韩仲民:《帛易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5〕即韩仲民:《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6〕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

〔7〕韩仲民:《帛书说略》,第10页。

〔8〕张立文:《帛书周易注译》卷首《帛书周易浅说》,第2—3页。

〔9〕参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

〔10〕参见李学勤:《帛书〈系辞〉上篇析论》,《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

〔11〕同⑨,第234—235页。

〔12〕廖名春:《帛书〈易之义〉简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

〔13〕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二《六艺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4〕李学勤:《帛书〈易传〉及〈系辞〉的年代》,《中国哲学》第16辑。即本篇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