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

二 《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

近年新发现的大量简牍帛书,对古代文献整理研究的重大意义,已为学术界所公认。〔1〕其中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竹简内公布最早的《孙子兵法》,海内外有许多学者做过研究,得出了不少非常重要的成果,对《孙子》一书各方面的探讨,裨益实非浅鲜。这里想从该墓所出《孙子》篇题木牍谈起,就竹简《孙子》补充一些看法,随后涉及1978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115号汉墓木简中的《孙子》佚文。

银雀山1号墓与竹简同出的篇题木牍,经整理小组缀合,至少有五方。〔2〕写有《孙子》篇题目次的1号木牍,据介绍系由六块残片拼缀而成,残长22.3厘米,宽4.3厘米,照片、摹本均见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壹)。〔3〕木牍上共有墨书篇题三栏,上下相对成为五行。由于木牍业已残碎,文字又多漫漶不清,这些篇题无法全部恢复,但从现存文字辨识,仍能确定是属于《孙子》,足与共出竹简对照。下面就按牍上三栏五行抄出释文,文字尽量用今字:

……      ……     〔地〕刑(形)

……    行〔军〕……九十五  九地

……   军〔争〕       用间

势     实〔虚〕       火□

……    ……        七势 三千

大家知道,今传本《孙子》十三篇的次第是:一、《始计》,二、《作战》,三、《谋攻》,四、《军形》,五、《兵势》,六、《虚实》,七、《军争》,八、《九变》,九、《行军》,十、《地形》,十一、《九地》,十二、《火攻》,十三、《用间》。与木牍对勘,知道竹简本各篇的次序和篇题都有些不同。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牍文的《势》应即《兵势》,《实虚》应即《虚实》,其前后的排列,差别也显而易见。

这里有两点需要讨论。首先是木牍上第三栏的《火□》,多认为是今传本的《火攻》,可是细看“火”下面那个字,左侧从“阜”,右侧残笔依稀可辨,很可能是个“陈(阵)”字。竹简有一篇简背标题尚存,作“火攻”,不作“火阵”。再考虑这篇如是《火攻》,从行款看已在第十四篇,超出十三篇之外。没有理由认为牍的上两栏有一栏少一行,或者有一行不是篇题。因此,最合理的看法是《火阵》而不是《火攻》,而是另外一篇佚文。

附带提到,木牍上已经看不到的在十三篇内的标题,还有见于竹简的简背的,《作战》与今传本同,《形》即《军形》,与今传本有异,而与《势》对称。

整理小组指出,木牍“第二排第二行和第三排第五行都记有数字,第二排第三行篇名上有黑圆点。似木牍原分《孙子兵法》十三篇为两个部分,此牍第一排及第二排的第一、二行记第一部分的篇名及字数总计,第二排后三行和第三排记第二部分篇名及字数总计”〔4〕。这是十分正确的。第二栏第二行《行军》下面的“……九十五”,应指上一栏五篇与本栏二篇的总字数,所缺当有“千”字在内。第三栏第五行的“三千……”,是指第二栏《军争》至此处《七势》八篇的总字数。这比《行军》下所记七篇的字数不会多太多,所以后者估计要在二千以上。

有学者主张《七势》是《军争》以下七篇的总名,〔5〕但题为《势》的一篇不在其内,而且上面处于类似位置的《行军》并非几篇的总名。如果我们关于《火阵》的说法不错,《火阵》、《七势》都不在十三篇之内,只是同《军争》到《用间》六篇排在一起。这样,从木牍第一栏至第三栏的《用间》,仍旧是十三篇,只是排列的次第和今传本不一样。

以上的讨论,导出一个相当重要的推论,就是按照木牍来看,竹简的第一部分包括《孙子》十三篇的七篇,第二部分则在十三篇的其余六篇外,还有《火阵》、《七势》两篇。这等于说,竹简本的《孙子》不限于今传本的那十三篇。实际上,竹简本《孙子》肯定包括十三篇之外的内容,整理小组已经列出《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二》、《见吴王》五篇,作为《孙子》的“下编”。

《孙子》十三篇的特点是,篇首均冠有“孙子曰”字样,而《吴问》等五篇中只有《黄帝伐赤帝》与之相合。银雀山竹简中还有若干篇,其篇首有“孙子曰”,如整理小组所说:

这些篇既有可能是《孙膑兵法》,也可能是《孙子》佚篇。但是它们的文体、风格与《孙子》十三篇不相类,与我们已经发现的竹书《孙子》佚篇的问答体和注释体也不一样,其中如《势备》、《兵情》,整个通过比喻立论,《官一》纯用排比句法,与《孙子》风格上的差异尤为明显,我们认为这些篇中所谓“孙子”以指孙膑的可能为较大,因此暂时把它们定为孙膑书。但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排除这些篇是《孙子》佚篇的可能性。〔6〕

综合起来考虑,竹简本《孙子》应该不限于1号木牍上的各篇,还应有若干篇,包括《吴问》篇等,它们的篇题看来应该写在另外的木牍上面,可惜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并未将十三篇分列出来。大家知道,《史记》本传云:“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这说明十三篇系孙武自著,在入吴前业已成书。后来《孙子》篇数续有增益,到《汉志》遂有八十二篇之多,这种情形与《管子》等类似。把十三篇分出,删除其他,始于曹操,但《史记正义》云:“《七录》云‘《孙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仍附有十三篇以外的很多篇。可以看出,银雀山竹简的《孙子》虽无八十二篇那么繁多,也是一种有增益的本子。它把十三篇排在前面,然而与其他篇并无界限,混同分卷(即前面说的“部分”),至少要有三卷,也许还要多一些。这些佚篇,有的和十三篇同样,以“孙子曰”开首;有的如《吴问》,以“吴王问孙子曰”开端;还有的像《见吴王》,是记事体,有些类似《商君书》的《更法》、《公孙龙子》的《迹府》等的体裁。总之,竹简本可谓《汉志》八十二篇本的前身。

现在还能在一些古书中找到若干《孙子》佚文,前人已有辑录。如王仁俊《经籍佚文》所辑,也是有些以“孙子曰”开端,有些以“吴王问孙武曰”为始。〔7〕由于文例与竹简本相同,可以确信是《孙子》的佚篇。

这样,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认识上孙家寨木简中的《孙子》佚文。

上孙家寨115号墓的年代是西汉晚期。〔8〕墓中所出木简已经残断,共400号,与简报一起曾发表了释文,〔9〕并有学者作了研究。〔10〕从原简的形制、字体等方面看,这批木简不止一种内容,其中的一种有些简出现了“孙子曰”,如(括号中系简的编号):

孙子曰:夫十三篇……(061)

相胜奈何?孙子曰:……(018)

《军斗令》:孙子曰:能当三……(047)

《合战令》:孙子曰:战贵齐成,以……(355)

……令》:孙子曰:军行患车img之,相(?)……(157、106)

……子曰:军患陈(阵)不坚,陈(阵)不坚则前破,而……(381)〔11〕

这些简文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篇题之下以“孙子曰”开首,如047、355、157和106,381也大约在这一类。另一种是问答体,如061和018。这与上述《孙子》佚篇的情况,刚好是可相对应的。

为什么说《军斗令》、《合战令》等可能是佚篇的标题呢?这可以《尉缭子》作为旁证。《尉缭子》有《重刑令》、《伍制令》、《分寨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等篇,足证古代兵书有此体裁,并不是实际颁布的令。从木简“某某令”下常接“孙子曰”,也不难看出这一点。或以为“孙子曰”以下是实际颁行的令中的引文,恐待商榷,因为这些文字没有一条是见于十三篇,同时问答体的061、018简,看来也不可能在实际的令中引用。

061简“孙子曰:夫十三篇……”是孙子讨论十三篇的话,显然在于十三篇以外。银雀山竹简正好有类似的语句:

……而用之,……得矣。若夫十三篇所……

……〔十〕三篇所明道言功也,诚将闻……〔12〕

这很可以说明上孙家寨木简中的“孙子”应为孙武,而不是孙膑,银雀山竹简的整理者就是把有“十三篇”语句的简附于《孙子》的。

在上孙家寨简中还有:

……可与赴汤火白刃也。(001)

已有文章指出:“这与《史记》记述孙武见吴王阖庐时所说一段话的末句:‘虽赴水火犹可也’,两者相似。”〔13〕《史记》这段话,正好同银雀山简《见吴王》本事一致,只是竹简残缺,没有这句话了。看来上孙家寨木简里很可能原有《见吴王》这一篇。

银雀山、上孙家寨两批简的发现,已为《孙子》的研究辟一新境界。不少问题,仍有待学术界反复探讨斟酌。《韩非子》说过,当时“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在田野工作中再获得更早、更完整的《孙子》的机会是存在的,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还有这样的眼福。

〔1〕李学勤:《加速整理出版出土古籍》,《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56期。

〔2〕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第231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3〕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图版第24页、摹本第3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4〕同③释文、注释第29页。

〔5〕李零:《〈孙子〉篇题木牍初论》,《文史》第17辑。

〔6〕同③“编辑说明”。

〔7〕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第428—4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队:《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汉墓》,《文物》1981年第2期。

〔9〕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大通上孙家寨汉简整理小组:《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文物》1981年第2期。

〔10〕朱国炤:《上孙家寨木简初探》,《文物》1981年第2期;陈公柔、徐元邦、曹延尊、格桑本:《青海大通马良墓出土汉简的整理与研究》,《考古学集刊》第5集。

〔11〕同⑨。

〔12〕同③释文、注释第35页。

〔13〕同⑩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