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临沂银雀山竹简〔1〕,是1972年发现的。这里要讲的《唐勒》简,出自银雀山1号墓。墓的年代很清楚,是汉武帝的初年,这是竹简抄成年代的下限。
最早论及《唐勒》简的,是已故的罗福颐先生。罗先生与顾铁符先生一起,最先着手整理银雀山竹简。他在1975年写成的《偻翁一得录》文中,对《唐勒》简作有扼要介绍。〔2〕当时已分出的《唐勒》简共有九号,他指出:“‘唐勒’简题作‘唐革’。考《经典释文》注《毛诗》‘如鸟斯革’说《韩诗》作‘勒’,可证革、勒古通。”唐勒与宋玉同时。《汉书·艺文志》载有《唐勒赋》四篇、《宋玉赋》十六篇,《宋玉赋》今存尚多,而唐勒作品仅《水经注·汝水》所引《奏士论》二十四字。罗先生还指出,《淮南子·览冥》有一段文字和《唐勒》相似,应即本诸《唐勒》。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后来,罗福颐先生又写了《临沂汉简所见古籍概略》,〔3〕所论大致相同。这时找出的《唐勒》简已增至十号。
1980年,香港饶宗颐先生根据《偻翁一得录》的材料,著有《唐勒及其佚文》专文。〔4〕这篇论作对唐勒的事迹进行了详尽的钩稽,以简文同《淮南子》对照也更详细。文中特别引及唐代余知古的《渚宫旧事》,与宋代章樵所编《古文苑》收录的宋玉《大言赋》、《小言赋》相对勘。饶先生此文包含着许多富于启示的论点。
那时,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1985年,吴九龙先生出版《银雀山汉简释文》,〔5〕《唐勒》列为“其他之类”的第一种。由《释文》统计,《唐勒》简有二十六号。这就使《唐勒》的研究得有更好的基础。
不久前,承谭家健先生以新作《〈唐勒〉赋残篇考释及其他》文稿见示。这篇文章不仅对《唐勒》简作了排比论列,而且从文学史角度深入地分析研究。尤其重要的是,根据《唐勒》,对传世的十几篇宋玉的赋重新考察,力反疑为伪作的成说,殊为有见。谭家健先生这篇论文不久即可发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正在《屈原赋》二十五篇之后列举《唐勒赋》四篇,注云:“楚人。”《宋玉赋》十六篇,注云:“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与《史记》的记载相一致。《唐勒赋》久已佚亡。宋玉的作品,《隋志》尚有《宋玉集》三卷。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十谈到《宋玉赋》,云:“今存者:《风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钓赋》、《笛赋》、《九辨》、《招魂》,凡十一篇,《对楚王问》、《高唐对》不在此数。”今人对这些作品多有注释,受到重视。
银雀山竹简《唐勒》,原有“唐革(勒)”二字篇题,因而很容易想到是《唐勒赋》。篇中也确实有唐勒所说的话。不过,仔细考察,我认为这并不是《唐勒赋》,而是《宋玉赋》的佚篇。
首先应说明,由近年多次发现的竹木简书籍来看,古代书籍每每没有标题,只有那些广泛诵读的书,才有比较固定的标题。例如江陵张家山竹简有一种书,原有标题《脉书》,马王堆帛书也有类似内容,却没有标题。这《脉书》标题,和同出其他书籍的标题一样,很可能是藏书者加写的。可以和《唐勒》比较的,有张家山竹简的《盖庐》。“盖庐”二字,也是简上标题。盖庐就是吴王阖庐,或作“阖闾”。从这个标题推想,书的内容应是阖庐的话、阖庐的思想,然而并不如此,“篇中阖庐只是提问,主要内容都是申胥(即伍子胥)的话,因此实际上是记述申胥的军事思想”〔6〕。原来古书常取书的开首词语用为标题。给竹简加标题的人见篇首“盖庐”字样,就标上“盖庐”,是很自然的。《唐勒》也是这样,篇中首句为“唐勒与宋玉言御襄王前”,因此被题为“唐勒”,不能由此推论它一定是《唐勒赋》。
谭家健先生已指出,《唐勒》的体裁最近似宋玉的《大言赋》、《小言赋》。《大言赋》开头说:“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然后发言的次序是楚襄王、唐勒、景差和宋玉,和首句的排列相同。宋玉是赋的作者,他在赋中最后发言,终于获赏。《小言赋》开端云:“楚襄王既登阳云之台。令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造《大言赋》,赋毕而宋玉受赏。”与《大言赋》呼应,可是诸人的次序改变了,这是因为下文造《小言赋》的发言,是以景差、唐勒、宋玉为第。赋的作者宋玉还是最后发言,终于得赐。《唐勒》的首句是:“唐勒与宋玉言御襄王前,唐勒先称曰:……”,言御者只有唐勒、宋玉二人,而唐勒先称,即先发言,那么后发言的必然是宋玉。按照《大言赋》、《小言赋》的体例,赋的作者应当就是宋玉。
《大言赋》、《小言赋》体裁的特点,是不同人物所言互相对比,而居后者胜。《唐勒》简虽然已经残断,只要与《淮南子·览冥》对比,就可以看出篇内有同样的结构。
下面先列出《览冥》有关的文字: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然未见其贵者也。若夫钳且、大丙之御也,除辔衔,去鞭弃策,车莫动而自举,马莫使而自走也。日行月动,星耀而玄运,电贲而鬼腾。进退屈伸,不见朕垠,故不招指,不咄叱,过归雁于碣石,轶鶤鸡于姑余,骋若飞,骛若绝。纵矢蹑风,追归忽,朝发榑桑,入日(据王念孙校)落棠,此假弗用而能以成其用者也。非虑思之察,手爪之巧也,嗜欲形于胸中,而精神逾于六马,此以弗御御之者也。
然后我们再把有关简文排列起来,文末括号中是原简编号,文字尽量用今字代替:
唐勒与宋玉言御襄王前,唐勒先称曰:“人谓就(造)父登车揽辔,马协敛整齐,调均不挚,步趋……(0184)
马心愈也而安劳,轻车乐进,骋若飞龙,免(骛)若归风,反趋逆趋,夜走夕日,而入日……(0190)
去衔辔,彻……(3656)
……笪靸,马……(4283)
……自驾,车莫……(4741)〔7〕
月行而日动,星耀而玄运,子神贲而鬼走。进退屈伸,莫见其埃,均……(0204)……胸中,精神俞(逾)六马。不叱咄,不挠(招)指,步趋……(0493)
袭□,缓急若意。□若飞,免(骛)若绝,反趋逆〔趋〕,夜起夕日,而入日蒙汜,此……(0403)
简文和《览冥》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细读《览冥》这段文字,不难看出,文中把御划分为两种境界,以王良、造父之御为下,钳且、大丙之御为上。依此,我们可以分别《唐勒》简文:讲造父之御的,是唐勒所说;相当于钳且、大丙之御的,是宋玉所说。上面我们还没有引到的简文,还有:
……御有三,而王梁(良)、就(造)〔父〕……(3588)
此应为宋玉所说的开头,意思是御有几种境界,王良、造父为下。所以上引各简,从3656号以下,都属于宋玉的话。这种结构,刚好和《大言赋》、《小言赋》相合。
《淮南子·览冥》是因袭《唐勒》的,谭家健先生文已有论证。这样,《淮南子》就可以作为推定《唐勒》以及体裁相同的《大言赋》、《小言赋》时代的标尺。按《淮南子》内篇是淮南王安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上献的,其编纂在文景时,上距惠帝四年(公元前191)除《挟书律》,不过三十年上下。由此足见,不管是《唐勒》还是《大言赋》、《小言赋》,都当是先秦的作品,成于宋玉本人之手是完全可能的,时代应为战国晚期。
附带说一下,按照宋玉传世各赋的标题,《唐勒》最好称为《御赋》。然而既然简上原有标题,恐怕仍以不加改动为是。
证明《小言赋》确为战国晚年的作品,对推断《易传》年代及其传流是很有意义的。《小言赋》中楚襄王有这样一段话:
一阴一阳,道之所贵;小往大来,《剥》、《复》之类也,是故卑高相配而天地位,三光并照则大小备。
宋玉这段文字是铺陈楚王的话,是他本人服事的君主,其言不能无据。
“一阴一阳,道之所贵”两句,显然本自《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按照这个说法,善与性均自一阴一阳之道而来,故云一阴一阳乃道之所贵。
“小往大来”,是《泰卦》的卦辞。《彖传》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卦》天在下而地在上,是天地、上下交通之象,故《序卦》也说:“泰者,通也。”与之相反的《否卦》,卦辞则称“大往小来”。《序卦》又云:“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卦》的穷上反下,转变为《复卦》,也可说是小往大来,所以说“小往大来”是“《剥》、《复》之类”。
“卑高相配而天地位”一句,本于《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也有取于《说卦》的“天地定位”。
因此,《小言赋》这几句话全本《易传》,作者肯定是熟读《易传》的。(至于“三光”一词,见于《庄子·说剑》,亦为战国时所有。)《易传》在宋玉的时期应当已经在楚地流行了。
我在几篇小文中都曾提到,孔门《易》学在很早的时候即传入楚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传《易》于商瞿,商瞿传于楚人馯臂子弓。子弓或云子夏门人,总之为七十子弟子,当在战国中期。楚国有《易》学的流传,正与此说相合。战国后期不仅是宋玉,久居楚地的荀卿也多讲述《易》学,且以子弓为圣人、大儒。正在陆续公布的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于楚地,其中传《易》的缪和、昭力,从姓氏考察都是楚人。这应该说是先秦以至汉初学术传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易传》的成书,以有《唐勒》简印证的《小言赋》来看,不会晚于战国中期,也就是要比楚襄王、宋玉早一个时期。这和我们从其他角度推求的结果是互相符合的。
〔1〕李学勤:《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李学勤:《帛书系辞略论》,《齐鲁学刊》1989年第4期。其他数篇待刊。
〔2〕《古文字研究》第11辑,1985年。
〔3〕同②。
〔4〕饶宗颐:《唐勒及其佚文》,日本《中国文学论集》第9号,1980年。
〔5〕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文物出版社,1985年。
〔6〕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7〕以上3656、4283、4741等三简从释文看似可连缀,待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