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乌丝栏残片
(8)右起第一行第三片,有两条栏线、一行文字:
君吉,□
“君”字上部不全,但右侧不是直竖,不会是“同”字。“吉”字下偏右有钩识。最下一字,看照片中间一笔应当到边。
(9)右起第一行第四片,有一条栏线、无字。
(10)右起第二行第二片,有两条栏线,存一字,已残,未能辨识。下端有另一无栏线小块,与本片不联接。
(11)右起第二行第三片,有两条栏线、一行文字:
伐同□
看照片,第三字上部两横笔下左面一笔是弯曲的,不是直笔。此字左方帛上粘有一块小帛片,遮住了栏线。
(12)右起第四行第二片,有两条栏线,一行文字:
□先,己出
“先”字下偏右有小横,是类似钩识的标点符号。
(13)右起第四行第三片,有一条栏线、两行文字:
□兵走
□□自上□
前一行第一字仅余残笔,看照片其上似有物覆盖,笔划不清楚。后一行第二字从“戈”。第四字“上”下加一横,系羡笔。〔10〕
以上乌丝栏残片六片,可能属于另一帛书,其现存文字比朱丝栏残片更少。看其间有“君吉”一类词语,不难推断也是一种占书,但是什么占术则无法确定。所能知道的是,其中有“伐”、“兵走”等语,系占军事之辞。“己出”似指己日出行,也许是出兵。文缺有间,我们的讨论只好到此为止。
我曾谈过,长沙子弹库的完整帛书性质为阴阳数术。〔11〕上述帛书残片所属两件帛书是占书,当然也应归数术一类。《汉书·艺文志》专设《数术略》,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春秋时鲁有梓慎,郑有灶灶,晋有卜偃,宋有子韦;六国时楚有甘公,魏有石申夫;汉有唐都,庶得粗牲。”可见数术源流久远。《汉志》分数术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家,残片朱丝栏帛书为星占,可列为天文家。
天文家数术在战国时特为流行,如《史记·天官书》所论,当时“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机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意为错乱细碎)”。皋指尹皋,赵人;唐指唐昧,楚人;甘指甘德,齐人;石指石申,魏人。《史记正义》引《七录》则说甘德系楚人,作《天文星占》八卷,似更可据。无论如何,楚国有天文家流传是确实的,子弹库帛书中存在星占,并非偶然。
唐昧(或作“蔑”)之死明见于史籍,在公元前301年,即楚怀王二十八年。〔12〕司马迁列甘、石于皋、唐之后,则甘德可能晚于唐昧。〔13〕出帛书的楚墓在1973年正式发掘清理,编号为73长子M1,确定其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之际,所以星占帛书大致与唐昧的末年相当,而比甘德要早一些。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已知的四件子弹库楚帛书都属于数术一类,说明阴阳数术之学在楚国的盛行。有些论著受过去疑古思潮的影响,总是认为大多数数术起源甚晚,由此观之恐未必可信。数术与阴阳家又有密切联系,所以帛书性质的推定对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中间也有不少数术书籍,形式和内容都与子弹库帛书残片有相近之处。由于多未发表,这里还不能详加对比。马王堆这种帛书最早的不过秦楚之际,比子弹库帛书晚了许多,两者之间应有承袭关系。这对于我们研究数术传统也很有意义。
这批帛书残片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栏线,一个是钩识。
在文字间加上直竖的栏线,可以追溯到商代。《殷契卜辞》209胛骨残片,刻有“家谱”,行间便有栏线。〔14〕栏线的产生,是模仿竹木简的。殷墟甲骨文已有像简册的“册”字,知道当时已经存在竹木简实物,出现栏线不足为异。至于在帛书上看到栏线,就要推这些帛书残片为最早了。
乌丝栏残片上有一处钩识,又有一处小横线,都起标点的作用。用小横线做标点,曾见于春秋末年的侯马盟书、战国早期的随县擂鼓墩简和战国中期的信阳长台关简;钩识的使用,过去最早推到秦代。〔15〕现在帛书残片上有钩识,便把其上限又提前了一个时期。
〔1〕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所谓“篆书阴阳五行”,有秦王政二十五年纪年,有可能也在秦统一前,尚待研究,参看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本),第356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2〕专著如饶宗颐、曾宪通:《楚帛书》,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
〔3〕罗覃编:《东周楚文化讨论会》(ThomasLawton ed.,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沙可乐美术馆,1991年。参看李零:《楚帛书目验记》,《文物天地》1990年第6期。
〔4〕李学勤:《长沙子弹库第二帛书探要》,《江汉考古》1990年第1期;李零:《楚帛书的再认识》,《中国文化》第10期。
〔5〕商承祚:《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第9期。
〔6〕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图版129,225,文物出版社,1991年。
〔7〕伊世同:《全天星图》,地图出版社,1984年。
〔8〕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第2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汉书·儒林传》。
〔10〕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第229页,中华书局,1989年。
〔11〕李学勤:《长沙楚帛书通论》,《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集,荆楚书社,1987年。
〔12〕杨宽:《战国史》,第57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卷四,第509页,中华书局,1985年。
〔14〕参看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499页,中华书局,1988年。
〔15〕同⑩,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