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起源极早,自殷商的甲骨文字开始,至今也有约四千年的历史。但自秦汉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而且越来越为人们所掌握、运用。研究书法的文章或专著,也应运而兴。有的著录书家名作,有的总结书写经验,有的考证碑帖源流,有的探讨用笔技巧,为此“书学”,有若雨后春笋,历代名家辈出。今天,我们来加以整理,研究和借鉴这一遗存的文化瑰宝,当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
清季杰出书法家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据其子何庆涵《先府君墓表》云其父“生平于诸经说文考订之学,用功最深,文章师法马班昌黎,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书法溯源篆分,下逮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神明众法,自成一体。傍及金石、图画、摹印、测算,博综覃思,实事求是”。在诸学中,书法成就,冠绝一时。著名书法家谭泽闿说:“先生与钱南园、刘石庵和翁松禅,并为清代四大书家”。言有理据,决非虚夸。
何绍基自己说过:“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还说:“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故於北碑无不习。”读此乃知其学书规律和方法。上自周、秦、两汉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版,融汇精华,皆心摹手追,卓然一家。
他学书主张“学书重骨不重姿”,又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镕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这些既是何氏一生学书的心得,而且也是对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他以此态度来临习碑版,全是自己笔法,无与原碑完全形似,但又具有汉碑神韵。他这种遗貌取神所创的汉碑综合体,是全凭自身的思力、创力和韧力,不弃门户,不脱宗派,而能重结灵气,另树风格,再造旋律,为书法开辟新天地,正是其难能可贵之处。
他在《张婉紃女史肆书图张仲远属题》中说:“余尝谓书为六艺之一,而学者所从事未有艰于此者也。一心运臂,臂运腕,腕使笔,笔使墨,墨使指,指肖心,扞格太多,得於心不能应於手,一难也。纵习古人碑碣简牍而沿袭肖似,不克自成门径,与此事终不相涉,二难也。师友指示,不能攒吾腕底,不比文章学问可以破昧为明,改懦成勇,又一难也。落纸如铸,无可修饰,又一难也。非砥行严读书多,风骨不能峻,气韵不得深,又一难也。古人论书势者,曰雄强,曰质厚,曰使转纵横,皆丈夫事也。今士大夫皆习簪花格,惟恐不媚不泽,涂脂傅粉。真气苶然,江浙儒雅之邦此风尤甚。今夫人克承家学,写北碑运腕擘窠骎骎入古,余每观其书未尝不叹所志之特,所趋之坚,惜不得隔纱幔一纵谈此事也。仲远出示此图,因走笔及之,不知夫人谓然否?乌呼!是可以愧天下之以丈夫而为女子书者矣。顾以丈夫为女子,又岂独书也哉。”何绍基在这里举出了“五难”,又提出了“丈夫书”和“女子书”,无疑说明了他对碑学、用笔、字外韵、创新等方面具有精辟的独立见解。这不仅是对碑学的热忱讴歌,而且对当时书法逆流出现的媚泽书风。也是有力的冲撞。
他在《猨臂翁》诗中说:“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园空。以简御烦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猨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平居习书颇悟此,将四十载无成功。吾书不就广不侯,虽曰人事疑天穷。”何绍基独创的回腕悬臂执笔法,是从李广“猿臂善射”法悟出来的宝贵经验,也颇令人借鉴。
何绍基生平研究书法、碑帖,广征博采,字课也无论寒暑,皆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老而弥坚。笔下不少精辟的书论,多散存於《东洲草堂诗钞》和《东洲草堂文钞》,专著有后人集编的《东洲草堂金石跋》估计在他的日记和书札中也有遗存,还有就是他所鉴赏的字画碑帖,其中不少均系随观随题的即兴之作,但又多未留底。可惜的是这些都还不曾为人搜集整理。
零陵师专何书置同志,课余研究何绍基“书论”颇勤,他从何绍基诗、文集和金石跋中,精选出何氏有关“书论”,集编注释为《何绍基书论选注》,注释翔实,评论确切。我读其定稿后,认为他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并提出了我的读后感。该书的出版,为研究何绍基书法艺术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资料。不足的是何氏书论未能全收入帙,如要全收,也非易事。还得博物馆、图书馆和收藏家的密切配合,提供那些尚未公开发表的秘藏。我希望再版时,能看到更多增补入册的何氏书论。
王启初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