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仲云藏瘗鹤铭旧拓本全幅①
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此书者。顾水落石出,寒舟仰卧,拓本既不可得,即此全幅本,但使毡腊如法②,亦尚可观也。余来往江南北,每至焦山③,必手拓此铭。又曾蓄水拓二本、及乾隆初年本、为覃溪所题藏者④,案头巾册,壁间石障,无日不在心目也。今夏过松寥⑤,寻至原摩崖处⑥,见米、陆题名及南宫模刻石⑦,却未及手拓,为怅然也⑧。冬至长沙仲云观心斋中,睹此江风海雨,龙蛇动壁⑨,又值大雪,千里一白,助其奇致,是宜题记。榾柮媚研⑩,酒碗浴笔。庚戍⑪。
注释:
①梁《瘗鹤铭》,华阳真逸撰。书者历来众说纷纭,或曰王羲之书,或曰顾况书,或曰王瓒书。宋代著名学者黄伯思(字长睿)力排众议,首定为陶宏景书。他说:“仆今审定,文格字法殊类陶弘景。”这一判定赵明诚深表赞同,他说:“近观陶隐居诸刻,反复详辨,乃知此铭真陶所书。前辈所称者众矣,唯长睿之说得之。”《瘗鹤铭》楷书,天监十三年(514)刻,原在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上。后因山崩(一说雷击),石堕江中,散裂水间。捶拓更加不易,仅能就仰石传拓。清康熙甲午(1714)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捞出五石,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存九十余字。次年华亭林企忠将残石粘合为一,存焦山宝墨轩。此所谓全幅,即五石合一之全幅。何绍基藏仰石拓本(即六行廿九字的第四石拓本),题签云:“水拓廿九字,手补拓十三字。”
②毡腊:拓碑之法,把涂了腊的纸蒙在碑上,垫上毡,然后用木锤锤打,把碑上的字拓下来。
③焦山:在江苏镇江市东北长江中,四面临水,与南岸象山对峙。传说东汉末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又因满山苍松翠竹,宛如碧玉浮江,故又名浮玉山。山东北有二小山雄峙,名松寥山,古人称为海门,有定慧寺、华严祠、三诏洞等名胜。现存文物有《瘗鹤铭》、魏法师碑刻。山西摩崖题名石刻,有唐宋以来二百多名人题刻,其中米芾、陆游等人题名,最引人注目。
④覃谿: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谿,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官至内阁学士,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精于鉴别法帖金石,为有清一代之冠。而书法欧、虞,临汉碑,守法度,成就不大。他的女婿戈仙舟是名书家刘石庵的学生。仙舟曾问石庵书于岳父,覃谿云:“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仙舟把岳父的话告诉老师。石庵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那一笔是自己?”这一轶闻很能说明翁书面目。
⑤松寥:松寥山,见本文注①。
⑥摩崖:又作磨崖,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叫摩崖。
⑦米:米芾。陆:陆游。南宫:即米芾。米芾(1051—1107),字元章,襄阳人,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世称米襄阳。官至礼部员外郎,世又称米南宫。为人倜傥不羁,有米癫之称。妙于翰墨,得献之笔意。自谓:“善书者只能一体,我独四体兼具。”苏东坡评其书云:“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⑧怅然:失意、懊恼貌。
⑨晁补之《同鲁直和普安院壁上苏公诗》:“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子贞此用其意。
⑩榾(gǔ古)柮:木块。
⑪庚戍:道光三十年(1850)。
浅评:
何绍基为学书之需,拓碑不畏艰险。他所拓之碑甚多。“焦山《鹤铭》字如虬,二千年与涛为仇”,“任风潮打,形神未改”,因此,他格外重视,“每至焦山,必手拓此铭”,先后得三本。他第一次手拓此铭是在道光壬辰(即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冬仲,后有诗云:“我昔渡江冬扬舲,笠戴大雪拓《鹤铭》。登山瞻之疑有灵,雪色石气交晶荧”,很是洽意。此外,他还“归舟十次经浯溪,两次手拓《中兴碑》”;“南海神庙观韩碑”,“为压归装拓百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