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道因碑拓本
是帖拓不甚旧,而装饰精致,珍如古物,每想宋时拓帖,至今日皆宝侪彝鼎①,而汴杭书律②,不复有唐贤规矩③。东坡、山谷亦自用其才,不遵轨辙④。当时毡蜡⑤,皆宋拓也,视如尘土,此事遂渊源欲绝,若得珍重如是本者,何至宋元来楷法⑥,竟不可问津乎⑦?
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⑧,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⑨;知唐人八法以出篆分者为正轨⑩,守山阴棐几者只能作小字⑪,不能为大字。率更模《兰亭》⑫,特因上命,以己意仿前式,手眼中谓有右军,吾不信也。兰台善承家法⑬,又沉浸隶古,厚劲坚凝,遂成本家极笔⑭。后来惟鲁公、北海各能出奇⑮,可与是鼎足⑯,而有唐书势,于是尽矣。大孙能习是帖⑰。余旧得宋拓有梦楼跋者⑱,后复得一本胜此,最后得此本亦胜近拓,而装贉之佳如此⑲,珍之珍之。壬戌孟冬下澣薄醉题⑳。
注释
①宝侪彝鼎:宝,玉器的总称,引申泛指一切珍贵的物品。侪(chái柴),辈、类。彝,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泛指祭器。鼎,古代以为立国的重器。
②汴杭书律:汴,开封府的别称,又称汴京,为五代梁、晋、汉、周与北宋定都之地。杭,杭州,五代时吴、越建都之地,时称西府。此泛指五代与宋。宋人力破唐法,自出新意,从间道以入山阴,故“不复有唐贤规矩”。苏轼明言:“我书意造本无法”,可见其中端倪。
③唐贤规矩:唐代书法,上承六朝,下启五代,成就直接晋人。其著名书家,初唐有欧阳询,盛唐有颜真卿、李邕,晚唐有柳公权等。他们均擅长楷、行,有所师而不效颦,皆自成家。
④东坡:苏轼号,详《跋玉版洛神赋十三行拓本》注②。
山谷: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云其书“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得。晚乃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知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书法之妙。”《答弟幼安书》云:“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外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他论书最重一韵字。康有为认为:“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广艺舟双楫》)
轨辙:犹轨道痕迹,借指书法法度。《汉书·礼乐志》:“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颜师古注:“言遵道犹车行之依轨辙也。”
⑤毡蜡:拓碑之法,详《题李仲云藏〈瘗鹤铭〉旧拓本全幅》注②。
⑥宋元楷法:宋元两代在书法上颇有成就,然以楷书而言,不如唐人。因重帖学而疏于碑版,在方法上不象唐以法胜而追求意态,如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他们多以行草见长,楷法稍逊。元赵孟頫虽号称精能,亦逊唐人。
⑦问津:询问渡口,引申为探求途径。
⑧溯源:溯,逆流而上;源,水流所从出。指追求根源。
⑨北朝:指魏、晋、北魏、北齐、北周、隋。绪:丝头,引申为头路或开端。
⑩唐人八法,即永字八法,以“永”字八画为例,讲明书法用笔的法则。其来源旧说有三:张旭说、僧智永说和蔡邕王羲之说。子贞主一说,故称唐人八法。
⑪山阴棐几:指王羲之,详《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⑭。
⑫率更:指欧阳询,详《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⑪。
⑬兰台:汉代宫内藏书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亦称史官为兰台。唐高祖武德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书,教授生徒,并参议政事。欧阳询曾为弘文馆学士,故称之为兰台。
⑭极笔:登峰造极之笔,指书法上最高之地位。
⑮鲁公:指颜真卿,详《跋〈道因碑〉旧拓本》注③。
北海:李邕(687—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他对书法,反对效颦,尝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其书擅长以行、楷写碑。《宣和书谱》评云:“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
⑯鼎足:喻三家并峙,犹如鼎之三足。
⑰大孙:何维朴,字诗孙,以副员为中书,累至道员。工书画,字摹其祖。向燊云:“书能传其家法,又工写山水,其书名为画所掩。”
⑱梦楼: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官云南临安知府。《湖海诗传》云:“禹卿尤工书,楷法河南,行书效《兰亭》、《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
⑲装贉:装饰。杨慎《瑾户录·锦贉》云:“古装裱卷轴引首后以绫粘褚者曰贉。”
⑳壬戍:同治元年(1862)。下澣:下浣。唐制:官吏每十天休息沐洗一次,后因称每月上中下旬为上中下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