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玉版洛神赋十三行拓本①

跋玉版洛神赋十三行拓本

尝怪坡公书,体格不到唐人,而气韵却到晋人,不解其故。既而思之,由天分超逸,不就绳巨;而于《黄庭》、《禊序》,所见皆至精本,会心所遇,适与腕迎;子敬《洛神》,则所心摹手追得其体势者;来往焦山,于贞白《鹤铭》必曾坐卧其下:遂成一刚健婀娜百世无二之书势,为唐后第一手。余生也晚,若起公于九京,当不以斯言为谬误,但恐以漏泄秘蕴,被公呵责耳

斜正信绌,不使一直笔,能临楮出此意耶?腕际纵横,胸中兀傲,自然造此耳。明贤乃无睹斯境者,为松雪所缚也

注释:

①晋王献之小楷书曹植《洛神赋》之一段(自“嬉”起,至“飞”止),真迹在宋代高宗得九行,一百七十六字;贾似道得后四行,七十四字,合为十三行,刻以玉石,世称《玉版十三行》。贾败后,不知所在。明万历年间发现在西湖半闲堂旧址。清康熙翁萝轩以重金购得,贡之内府。此帖笔致娟秀,长身玉立,为献之传世小楷之代表作。何跋五则,此选其三、其四两则。

②坡公: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黄庭坚曾全面高度评价其书云:“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浩;至于酒酣放浪能忘工拙时,瘦硬字乃似柳诚悬。中年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园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光,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人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山谷题跋》)

③体格:本指人体状态,此借指书体格局。唐人:唐代书法家,主要指唐六大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李邕和柳公权。他们皆擅长楷行,自成一家。

④气韵:神气和韵味,常用于文章书画。晋人:晋代书法家,主要指王羲之、王献之。东坡自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仗手烦推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因此,他的书法充分发挥用笔起伏擒纵之妙,自别于唐,而气韵微近羲、献。

⑤绳巨:绳,指绳墨,匠人用以求直的工具;巨,通矩,规矩,匠人用以求园方的工具。

⑥《黄庭》,即《黄庭经》;《禊序》,即《兰亭集序》。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①。

⑦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相传献之幼时学书,羲之潜于后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序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张怀瓘《书断》云:子敬得《笔势论》“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又云:“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他的书法成就仅次于父,人称“小圣”。

⑧《鹤铭》,《瘗鹤铭》的简称。详见《题李仲云〈瘗鹤铭〉旧拓本全幅》注①。贞白:陶宏景,一作弘景(453—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齐高帝时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后隐居句容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晚号华阳真逸,人称陶隐居。梁武帝时礼聘不出,辄就之谘询,号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张怀瓘《书断》云:贞白“善书,师祖钟、王,采其骨气,然时称与萧子云、阮研等各得右军一体,其真书劲利,欧、虞往往不如,隶、行入能。”

⑨婀娜:轻盈柔美貌。

⑩九京: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用以泛指墓地。

⑪秘蕴:不公开的事理的深奥之处。

⑫呵责:呵斥责备。

⑬信绌(chù触):信,听凭、随意;绌,犹屈。

⑭楮(chǔ楚):木名,皮可制桑皮纸,因以为纸的代称。张翥《题张文敏公木石》:“吴兴笔法妙天下,人藏片楮无遗者。”临楮,指在纸上临摹。

⑮兀傲:倔强不随俗之意。

⑯明贤:明代名书家,指宋仲温、祝枝山、文征明、王宠和董其昌等,他们的行书可说皆为赵体的反响。松雪: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鸥波、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人。宋时湖州属吴兴郡,故世称赵吴兴。官至翰林学士,卒谥文敏。工书画,《元史·本传》称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尤以小楷精绝。

浅评:

何绍基论宋书,独尊坡公。他说:“坡公、山谷、君谟、襄阳不受束缚,努力自豪,然摆脱束缚,率尔会真者,惟坡公一人。”与山谷推坡公为本朝善书者第一相契合。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坡公书法气韵到晋人的原因的探索有独到之处,他自信揭示了坡公成功的“秘蕴”,很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