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得李北海书灵岩寺碑残石①
湘西仙鹤刻②, 闻被兵火鬨③。
《石室》与《云麾》④, 帖贾粗可供⑤。
全拓《北云麾》⑥, 落吾海南梦。
《灵岩》一片石⑦, 卅年觅无缝。
今秋名山游⑧, 风雨行倥偬⑨。
方值蝗旱余, 饿尽天人众。
一二破衲僧⑩, 哀仰维摩俸⑪。
叩以金石文⑫, 渺莽坠云霿⑬。
导观神宝石, 不与鄙怀中。
冬初再君访, 始识鲁班洞⑭
草间就沿缘, 石罅竞摩控⑮。
几曲方造深, 忽破滕公瓮⑯。
光出千载前, 寒销万冰冻。
拓出宛新硎⑰ 字字堪洛诵⑱。
略言定法师, 得地矗云栋⑲
惜仅半段存, 莫睹全形砻⑳
创获壬午年㉑, 足补赵、阮空㉒。
书势果雄伟, 仪征非谀颂㉓。
缅维开宝间㉔, 斯文有纪统㉕。
御书翔如龙㉖, 颜李蔚双凤㉗。
鲁国颇好道, 书挟佛力重㉘。
江夏乃佞佛, 笔势仙机纵㉙。
兹邦亦何幸㉚? 名刻非一种。
画象与《灵岩》㉛, 百里相伯仲㉜。
更有《房公碑》, 隶势率更用㉝。
皆从北派出㉞, 不受山阴鞚㉟。
书为六艺一㊱, 贵本心画贡㊲。
乃因姿媚少, 难致吉祥羾㊳。
遂使三伟公, 皆衔万年痛㊴。
天意太苍茫, 时事尤纷综㊵。
积习吾亦深, 聊资发悲哢㊶
注释:
①残石:《灵岩寺碑》为行书,残存二石。上截二十一行,中截十三行。清孙星衍《寰宇访碑录》误为佚失。子贞咸丰六年冬于山东长清县访得。子贞云:“余于丙辰(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笔者注)秋游灵岩山,访李北海碑,遍问寺僧无知者。后问朱时斋,乃得碑于鲁班洞。”参见《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注⑨。
②仙鹤刻:指《麓山寺碑》,碑末有李邕文并书和江夏黄仙鹤刻。碑原在长沙岳麓山麓山寺,故子贞称“湘西仙鹤刻”。
③鬨(hòng讧):“哄”的异体字,争斗。《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鬨。”《注》:“哄,斗声也。犹构兵而斗也。”
④《石室》:指《端州石室记》,李邕撰并书。端州刺史毕守恭与僚佐游于石室,为此记,于开元十五年(727)正月立。《云麾》指李邕著名行书碑刻《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和《云麾将军李秀碑》。
⑤帖贾:贾,买也。帖贾,犹所买之帖。
⑥《北云麾》:指《李思训碑》。子贞云:“于李书则见《北云麾》原石全拓。”
⑦《灵岩》,指李邕的《灵岩寺碑》。
⑧今秋:指咸丰七年,子贞是年五十九岁,主讲山东泺源书院。
⑨倥偬(Kǒng zǒng孔总):困苦也。
⑩破衲:破僧衣。
⑪维:乃、是。摩:揣摩。
⑫叩:叩问。参见本诗注①。
⑬霿(méng梦,亦读mèng萌):天色昏暗。
⑭始识鲁班洞:指咸丰六年冬从朱时斋处得知在鲁班洞。
⑮石罅:石头裂缝。
⑯滕公瓮:汉夏侯婴,沛县人,为县令,与高祖刘邦善,从起兵,以功为滕令,每奉车从战,号滕公。此泛指汉时瓮。
⑰硎(xíng形):磨刀石。《庄子·养生主》:“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⑱洛诵:洛,王先谦《庄子集解》谓“洛、络同音借字”。洛诵,犹反复朗诵。
⑲《灵岩寺碑》上的内容。
⑳砻(lǒng隆):磨,此作所磨之碑石。
㉑壬午年:李北海《灵岩寺碑》刻石于壬午年(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㉒赵阮:指赵明诚和阮元。赵之《金石录》、阮之《北碑南帖论》均未论及《灵岩寺碑》。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其书精小篆、汉隶。
㉓仪征:指阮元。他的《北碑南帖论》云:“李邕碑版名重一时”。
㉔开宝间:唐开元、天宝年间。
㉕纪统:纪载。
㉖御书:指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山谷题跋》云:“太宗英睿不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之风。”《书史会要》:“太宗复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
㉗颜、李:即颜真卿、李邕。
㉘鲁国:指颜真卿。
㉙江夏:指江夏黄仙鹤刻之《麓山寺碑》,亦即指李邕。
㉚兹邦: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后泛指国家。兹邦,指唐朝帝国。
㉛指李邕画象与《灵岩寺碑》。
㉜伯仲:指兄弟的次第,此喻不相上下。
㉝《房公碑》:欧阳询(官至太子率更令)书,隶书,额篆书题《唐故徐州都督房公碑》,又称《房彦谦碑》。碑在山东丘章县,唐贞观五年三月立。欧书楷多隶少,故此碑为世所重。因书法紧健峭励,介于隶楷之间,故子贞云:“隶势率更用”。
㉞北派:颜、李、欧书皆多北朝气息;阮元《南北书派论》,称“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
㉟山阴:指王羲之。鞚(kòng控):有嚼口的马络头;此作束缚解。
㊱六艺一:六艺之一。详《猨臂翁》注⑬。
㊲心画:扬雄《扬子法言》:“书,心画也。”刘熙载《艺概》:“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
㊳羾(gòng贡):到也。
㊴三伟公:指颜、李、欧。德宗时,李希烈反,遣真卿往谕,遇害而死。李邕性豪侈,不拘细行,又好直谏,素负美名,频被贬斥,后被杀。欧父陈时以谋反被诛,询当从坐,后仅获免。
㊵纷综:犹混乱。
㊶:鸟鸣声。
浅评
子贞为习书之需,到处觅碑访拓。除本文所叙外,尚有多篇叙及。道光七年(1827)夏,他与弟子毅往西南访碑,所得甚多。二十四年(1844)他奉命充贵州副考官行经安阳行馆时,“卖碑人尚有闻风至行馆者,然无片墨可存也。”何氏家乡的熊君、蒋君两碑,《隶释》载,相传明末始亡,他“每次回州,遍访不得。”他有这样几句诗:“但闻名迹与古刻,不惮临深兼履危”;“中年手眼及未衰,逢山访碑如采芝”。这可说是他访碑形象的绝妙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