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何绍基年谱
附录一 何绍基年谱
己未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一岁
“府君讳绍基,字子贞,晚号蝯叟,世为道州人。大父文安公长子,与仲叔父子毅府君孪生。……生于嘉庆己未年十二月初五日寅时”(何庆涵《先府君墓表》,下简称《墓表》)。
“君道州何氏讳绍基,字子贞,晚自号蝯叟”(熊少牧《诰授中宪大夫翰林院编修貤封资政大夫道州何君墓志铭》,下简称《墓志铭》)。
“何绍基,字子贞,道州人,尚书凌汉子”(《清史稿·本传》)。
“父讳凌汉,字云门,一字仙槎,姓何氏,世居道州东门外五如石之左,……少失怙恃,孤苦淬厉”(何绍基《先考文安公墓表》,以下凡何文皆不注篇名)。
“公讳凌汉,……幼奇慧。年十六,州府试第一,补诸生。孤露贫苦,益力于学,夜不能具灯烛,恒燃松枝自照,读经书必兼传注。……设教于家塾鹤鸣轩,教法详尽,从游者自远至,轩庭至不能容”(李元度《何文安公事略》,下简称《事略》)。
“母廖夫人,世居道州西乡小坪村。”“环村几千家,独廖氐为巨戴。”“乾隆乙卯于归。”“自幼时智慧多能,勤力持正,母党咸师之。”“每岁课徒所入束脩三四十金;善积储使有余,如賙恤费有馈肉者,则脯之以待伏腊。”
“今晨跪拜慈颜开,谓呱呱时如转眼。先公授徒寒把书,米盐缺乏况丰腆。孪儿堕地天未明,裹携双褓真敷衍”(何绍基《五十岁初度日》,以下凡何诗皆不注篇名)。
辛酉 嘉庆六年(1801)三岁
“父嘉庆六年拔贡生,授吏部七品京官。”
“嘉庆辛酉文安公以拔萃科入都,大母廖夫人携府君暨仲叔父育于西乡小坪舅氏家”(《墓表》)。其舅廖辑侯一寒诸生,且耕且读。
“嘉庆辛酉绍祺甫生,先公以拔贡入都,母氏携三儿育于西乡”,“尝褓儿入山拾薪,竹枝伤左目,后讫不愈。”
父“嘉庆六年充选拔贡生,廷试一等,为吏部司官”(《事略》)。
“余昔三岁时,未离慈母怀。家君拔萃初,北上长安街。室有四壁立,粮无三月赊。便辞东郭门,言归舅氏家。舅氏如己子,咻噢意有加。”
癸亥 嘉庆八年(1803)五岁
“骑牛少时事,五十年如箭。”
“诸君枉相契,容我说少贱。提篮逐瓜果,破鼓煮肴面。儿时堪笑事,十日数不倦。”
甲子 嘉庆九年(1804)六岁
父“九年举顺天乡试,明年成进士,殿试卷进呈,名在第四,上以笔墨飞舞拔置一甲第三,授编修”(《事略》)。
“六岁入小学,宅相交矜夸。授我兔园册,之无喧童哇。裁量鱼网纸,搦管嗤途鸦。凌晨舅有行,戒儿慎无譁;入暮舅言旋,携儿笑咿呀。生我者父母,成我者舅邪。”
乙丑 嘉庆十年(1805)七岁
“先公廷对时名在第四,睿庙谓笔墨飞舞拔置第三。”
“十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乙丑先公成进士,入词馆,假归,始以命服迎母氏于西乡,州人至今以为荣也。”
丙寅 嘉庆十一年(1806)八岁
“丙寅随侍大父母至都,文安公教之读。府君幼慧能文,长老惊若成人”(《墓表》)。
“忆我八岁时,便上长安道。长安多贵人,甲第连楹楣。”
子毅“特为健园公及伯母黄夫人所钟爱,文安公因命为之嗣”。“子毅本为文安公仲子,出嗣伯父凌灏为子。”
丁卯 嘉庆十二年(1807)九岁
父“十二年充广东副考官”。
“是年吾九龄,初来自乡谷。尚记诫儿语,不许出书屋。岁暮使轺反,不解索绮縠。跪受端石砚,喜极如新浴。从兹识字始,恒恐为砚辱。”
戊辰 嘉庆十三年(1808)十岁
父“分校顺天试”(《事略》)。
己巳 嘉庆十四年(1809)十一岁
拜孙镜塘为馆师。
辛未 嘉庆十六年(1811)十三岁
“十三岁读《七发》问:‘骨母山何解?’孙镜塘曰:‘是胥母之讹。’又问:‘伍胥之母何据?’师笑不能答。”
《送孙镜塘就馆滦州》:“先生将有行,忍舍学生去。回思教爱深,牵衣泪如注。一白雪连天,滦州在何处?”
壬申 嘉庆十七年(1812)十四岁
“绍基承家学,少有名。阮元、程恩泽器赏之”(《清史稿·本传》)。
甲戌 嘉庆十九年(1814)十六岁
父“十九年迁司业,转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室,升司马,转侍讲侍读、右庶子”(《事略》)。
“忆余十六岁时,当嘉庆十九年甲戍,先公官少司成,十八省癸酉科选拔生肄业成均者,彬彬然执贽门下,余得尽识其才俊,为余有交游之始。”
丙子 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八岁
“丙子应京兆试取謄录”(《墓表》)。
丁丑 嘉庆二十二年(1817)十九岁
拜张掖垣为馆师
“惟书爱最真,坐卧不离手。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汪洋汇众流,纵横恣谈薮。……往往我欲言,已言古人口。爱书实爱我,过眼皆吾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呼负负。读书须及时,吾年已十九。”
戊寅 嘉庆二十三年(1818)二十岁
“余廿岁时始读《说文》,写篆字。”
“余所聘张氏,未婚而殒。”
己卯 嘉庆二十四年(1819)二十一岁
父“二十四年典福建乡试,擢祭酒”(《事略》)。
“家君于己卯年典闽试。”
“余以嘉庆己卯冬就姻凤台县署”。元配陶氏,宁乡人,时年二十四岁。陶氏父早逝,“安人与姊弟随其母周孺人依叔父季寿先生。先生以其明慧,钟爱特甚,择婿极严,辱以字余。”婚后夫妻“伉俪和好,笑语时闻,然抑抑恭敬未尝有戏言亵容,年俱半百,室中尚不能正视。”“夙有胃气疾,或一岁数发,或间岁一发,渐致四肢无力。”
庚辰 嘉庆二十五年 二十二岁
陶氏“庚辰春至都事吾父文安公吾母廖夫人,能得其欢心,吾父爱之如女。”
辛巳 道光元年(1821) 二十三岁
“道光元年辛巳,是时先公官祭酒”。“道光初年余随侍先公于山左督学任。”
“道光初元,余应试南旋,过朱曲谒国大夫祠。”
“余自丙寅随宦入都,辛巳秋杪初次南旋,抵家一月,复匆匆北上,蒙家中父老钟爱之笃,宛然儿时光景也。”
“道光元年辛巳,绍基偕三弟归应湖南乡试,始完姻于道州东门外之探花第”。时绍祺二十岁,妻陈氏二十一岁。“恭人陈氏,世居道州北乡江村。”“父嘉诰,字义门,侯选同知。先文安公充嘉庆辛酉科拔贡生,是年三弟绍祺始生……恭人以庚申岁生,遂缔姻焉。”
“七月廿日得子”,取名庆涵,字伯源。
壬午 道光二年(1822) 二十四岁
父“道光二年典山东乡试,留督学政,转侍读学士。”(《事略》)
“道光壬午秋,家君典试山左,即留视学。余于秋杪奉母出都。将都寓藏书寄存秋舫处,手写目录,以水车连日运往,并车骡俱付之。”
“壬午绍祺携恭人至都事先公及吾母廖夫人,能得欢心,与姒娣无闲言。”
癸未 道光三年(1823)二十五岁
“同子毅弟早起至岱顶。”
舅廖辑侯来山东探望,“癸未重阳即送舅氏行”。
次子殇。“惟思我母今有语……次孙近夭泪已溢,长孙识字笑我旁。”
甲申 道光四年(1824)二十六岁
父“四年转通政司副使”(《事略》)
“六月二十九日登岱”。“自余随侍始行役,快陟岱顶凌封台。车旋驿转二千里,浩然却复登蓬莱”。
乙酉 道光五年(1825)二十七岁
“道光乙酉,余来湘应乡试,时祁春浦相国为学使,所录拔贡生称最得人。”
“乙酉春得此帖(指《张黑女墓志》)于历下。”
“与子毅弟用砖摹猎碣韩苏《石鼓歌》,嵌置学院署四照楼壁。”
丙戍 道光六年(1826)二十八岁
父“六年擢顺天府尹”(《事略》)
“道光丙戍补诸生”(《墓表》)
丁亥 道光七年(1827)二十九岁
“余于丁亥始游汴梁。”
“毅弟病,胁痈,致嵩游迟滞。”
戊子 道光八年(1828)三十岁
“戊子补廪膳生”(《墓表》)
庚寅 道光十年(1830)三十二岁
父“八月授大理卿,仍署府尹事”(《事略》)
辛卯 道光十一年(1831)三十三岁
父“十一年署兵部右侍郎,授左副都御史,迁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署礼部左侍郎,典浙江乡试,留督学政”(《事略》)
“辛卯取优贡生,学使程春海、邵丹畦两先生皆以国士目之”(《墓表》)
“忆昔三十有三岁,滥与明经选优贡。先公典试即督学,壮怀新向浙游纵”。
“先文安公以辛卯视浙学,基时随侍。岁试未周,而先公以奉召还京。”
壬辰 道光十二年(1832)三十四岁
“道光壬辰春仲,先文安公按试宁波,余随侍,登范氏天一阁。”“时毅、愚奉母出都,子敬由湘中来浙。”
“时应秋试至都”,“壬辰闰九日余方游昌平”。
“十一月至焦山,冒雪手拓《瘗鹤铭》。”
“壬辰岁杪由京师至杭,游西湖归。”
癸巳 道光十三年(1833)三十五岁
父“十三年调吏部右侍郎兼顺天府尹,命即来京供职”(《事略》)
癸巳春仲游“杭州定香亭”。
甲午 道光十四年(1834)三十六岁
二月,“何凌汉为左都御史”(《清史稿·宣宗本纪》);十一月“丁亥,以何凌汉为工部尚书”(同上)。
父“十四年升左都御史兼府尹如故,赐紫禁城骑马。晋工部尚书兼署左都御史,奉令查勘明陵,充经筵讲官”(《事略》)
“长沙卧病逾十旬,寂坐城中似空谷。……忽思今日是何日?客里重阳去已速。”
“忆昨泊浔阳,蹑屩登庐山。中途乃却走,风雨相追奔(前月游庐山至东林寺,遇雨而返。)”
乙未 道光十五年(1835)三十七岁
父“十五年充会试副总裁,教习庶吉士”(《事略》)
“乙未恩科主试,吴晴舫、王春绶两先生以府君后场精博,拔置第一”(《墓表》)
“初九日早,冒雨上南岳三十里登祝融峰,真大气象。”(《何蝯叟日记》)
“蝯叟乙未归湘日记一本,余以数十钱得于打鼓担上。蝯叟知之,索观甚急,后仍还余。余谓叟‘王氏琼箫同行’一语,何遽涂去耶?叟亦大笑。松禅(翁同和)记。”(同上)
“前日得家书,堂上下均平安,惟陈东之(芝)病殆不可救,今日作书,泪堕不可止也。”(同上)王琼箫、陈东芝为何氏之妾。
丙申 道光十六年(1836)三十八岁
父“迭署吏部尚书”(《事略》)
“丙申恩科成进士,廷对策为长文襄、阮文达两相国所激赏,已置大魁,因语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吉士”(《墓表》)。
戊戌 道光十八年(1838)四十岁
“戊戌散馆一等授编修,历充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本衙门撰文教习庶吉士”(《墓表》)
何庆涵与李楣完婚。“公讳□□(按:庆涵岳父名星沅,因避讳而空。)字元圃,亦字晖安,又号听彝居士,湖南湘阴人,……”何庆涵云:“涵于李氏为门婿”(何庆涵《眠琴阁遗文诗》)。
戊午(咸丰八年)作《儿妇李氏月裳四十生日》:“家传诗笔秀娟娟,作妇辛勤二十年。为汝做生忘我老,吾儿有福得贤妻”。
己亥 道光十九年(1839)四十一岁
父“充顺天乡试副考官,时长子编修绍基亦典福建,距公使闽时凡二十年。”(《事略》)
“三月辛丑,吴椿病免,调何凌汉为户部尚书”(《清史稿·宣宗本纪三》)
“己亥秋,先公典京兆试,绍基典闽试,绍京隽南闱,时吾母大病,绍业进药获愈,旋即病殁(按:指绍业病殁)。先公曰:吾门太盛,此盛衰倚伏之机乎?”
“己亥、癸卯廷试俱被文绮之赐。”
己亥使闽,游鼓山、武夷山。
“绍业荫生少慧,通天文、算法,先公卒”(《事略》)。
“仲子神慧绝人,于天文、仪象、律吕、六书之学无不通,能以篆分意作蝇头细书,诗笔谈逸,自成门径,画山水得宋法,弹琴引弓,精力独造,究心佛乘,早悟空门。疾革时屏去妻子,呼母廖夫人烹雪水啜之,执三弟手端坐,语言超迈顿悟,含笑而逝。”
庚子 道光二十年(1840)四十二岁
“二月丁卯,户部尚书何凌汉卒”(《清史稿·宣宗本纪二》)
父“二十年正月,值孝全成皇后丧,齐集西淀十余日,归寓偶病寒,犹力疾趋公,寻疏请假,甫命下遽薨,年六十有九”(《事略》)。
先考“道光二十年二月五日薨于位,距生于乾隆三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巳时,年六十有九。特旨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文安。国朝谥法:勤学好问曰‘文’,止于义理曰‘安’。”
辛丑 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十三岁
“二十一年夏四月葬公于长沙谷山九子岭之阳”,“余方庐墓山中”。
“辛丑夏先公葬后,余授徒于山庐”。
壬寅 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十四岁
夏四月奉母至金陵,八月入都。
“四月廿八日得大孙钟曾”,“孙维朴,字诗孙,以副贡为中书,累至道员,工书画,字摹其祖,久寓沪,国变后卒,年八十余”(《清史稿·本传》)。
“绍京乡举后,不与会试,以专事奉吾母,时已见曾孙,一堂俞唯,顾而乐之。”
癸卯 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十五岁
“先公薨后,绍祺以举人就知县,援例选云南广通县,改江苏同知,旋以知府调浙,补台州府知府,保升道元署督粮道。”
“癸卯之夏,余集同人勼资创建顾亭林先生祠于城西慈仁寺之隙地轩亭静奥。”
甲辰 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十六岁
“甲辰夏,母下阶失步伤左股,内外治皆不效,遂不良于行,仅能扶几案于房中,幸眠食无恙,精神健甚也。”
“五月初一日奉命充贵州副考官”,“秋七月,余与万藕舲(万青藜,正考官——笔者注)学士使黔,行至沅州阻雨”,至常德与万青藜游桃花源。这次使黔从三千六百士中拔“沧海蛟腾四十贤”,为黔中从来所未有。
乙巳 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十七岁
刻印《使黔草》一书。
丙午 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十八岁
“丙午充提调,因馆中照例进书皆一品二品大臣传,无三品以下传,虽经高宗屡次严旨申谕,史馆仍因循至今。因创拟条例,欲遍搜官书及前人文集补办国初以来三品以下各臣各传,商之总裁穆师相,坚不见允,余即日辞提调矣。”
戊申 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十岁
元配陶安人卒。“今年六月七日吾母八十一岁庆辰,命服侍觞,夜分不倦。初八日觉受暑不甚适然,自谓胃疾可发。十二日酉刻饮酒啜粥,思就寝,转侧间已奄然逝矣。”“以嘉庆元年正月十二日卯时生,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戍时卒”,享年五十三岁。生子一庆涵,女二殇。”
“今年四月,吾侄女越云年十八,侄庆深年二十,以时疫先后化去。”
己酉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十一岁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寅时,母廖夫人弃养于京师,绍基等奉柩南旋。”
“己酉春仲偶患痰咳……时惟绍京侍侧,绍基使粤东,先一日旋都,母促令赴口园复命。次日蒙成皇帝召对后,回家已哀号莫及矣。”
“己酉夏,余使粤东,石舟集同人饯我于顾祠,岁暮使旋。”
庚戌 道光三十年(1850)五十二岁
“余旋以母忧归湘。”“余以母忧南归过浙”。
“道过杭州暂寓净慈寺之万峰庵。”“庚戌七月十一日诵清朱兄暨乃郎伯兰邀余往海昌观潮,坐小舟出杭州水关,东北行四十里至安平泉。”
辛亥 咸丰元年(1851)五十三岁
“咸丰元年正月十五日葬母于长沙县北原丰坝之回龙坡。”
“咸丰辛亥,余以母忧返里,重修祠堂及鹤鸣轩书塾,仿放翁书意题‘诗镜’两字榜于塾前。又买得西偏柑桔园,构屋两间,纂集家谱,题为‘谱轩’,又造‘环秀亭’于东南隅。”
壬子 咸丰二年(1852)五十四岁
“皇上嗣服命中外大臣保举人才,以备破格录用。余时丁母忧回籍,张筿浦少寇以登荐牍。咸丰二年三月服阕,七月入都,蒙召对于圆明园。八月初六日简放四川学政。初九日召对于乾清宫,……晷移六刻始出。九月出都,十一月抵蜀,于《恭报到任折》内奉硃批:“一切地方情形,随时访察具奏’。”
绍基在《四川学政到任通行告示》中末云:“本院职在斯文,主持风教,求贤若渴,疾恶如仇,执法从事,非得已也。”
癸丑 咸丰三年(1853)五十五岁
“到任后整顿试事,外极严而处以宽,士皆畏悦”(《墓表》)。“整顿试事”包括考察书差,量才录用;整肃考试,杜绝枪冒;恢复旧章,因势变通等。
“三年春岁考成都就试事,力求整顿。五月奏报考试情形,奉朱批:‘汝能如是认真,朕甚嘉悦。嗣后出省按试,有关系吏治民生及军国要务者随时上闻’。”
发布《推广捐输告示》,七月第一次捐银一千两,十二月复捐银一千五百两,清廷从优议叙,“赏给六品顶戴并随带加三级”。
四月出省按试眉州、嘉州、涪州、忠州等。
甲寅 咸丰四年(1854)五十六岁
“咸丰甲寅人日(正月初七——笔者注)由果州暂回省次”,游杜甫草堂题联云:“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今仍悬工部祠前柱上)
“四年夏秋间,以南江县郑怀江冤狱及大吏需索陋规、河东土司安安氏安平康母子争袭各案先后驰奏。钦差大臣前来查办,悉如所议平反办结。”
按试江油、灌县、龙兴、邛州、雅州府、宁远府等。
“十一月二十二日《敬陈地方情形折》。”
乙卯 咸丰五年(1855)五十七岁
“视学四川,平反命案枉死者十七人,奏参总督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员,置承审官七人于法,闾阎快之,咸以为天服开”(林昌彝《何绍基小传》)。
“又奉朱批:‘访察地方一切情形具奏’。君感知遇,直言无隐,权贵侧目,谤焰炽腾,卒以条陈时事,呈议镌秩”(《墓志铭》)
“至五月廿四日余科试潼川完竣回省,知于四月内因缕陈时务十二事,上责以肆意妄言,由部议以私罪降调矣。六月八日交印于寿臣(四川总督黄宗汉——笔者注),即移居中协闲署。清厘解部册卷毕,七月初一日出游峨眉瓦屋,帀月回省。士民上匾建祠立碑,纷纷相属。”
“被议卸事后,借寓东门内红石柱中协署,遂屏应酬,守令等来候者不轻见也。”
“去蜀入秦”,“余定期九月十九日启程,十八日坐竹兜子独先出城住桂湖矣,实与同官及士民难于面别也”。“朱帖舫携榼追饯于桂湖,吴寿恬、顾幼耕、胡锦泉、孙云屏、朱眉君先后至,酒后诗画酬嬉,次日始别。”
丙辰 咸丰六年(1856)五十八岁
正月初九日晓发西安游华山,然后东下。
“峨眉秋爽佛光开,华顶春看大月来。一梦柧棱复东下,登封重上古皇台”。
“炎夏至江苏兴化小住”,六月至山东“客居历下”。
“余于丙辰秋游灵岩山访《李北海碑》,遍向寺僧无知者,后问朱时斋,乃得碑于鲁般洞。”
丁巳 咸丰七年(1857)五十九岁
“丁巳三月,余由济南暂至都门”,“九月廿六日由都门归历下”
应山东巡抚崇恩之聘主讲泺源书院,十一月“廿五日移入泺源书院”。
十二月“初八日南行”,“丁巳嘉平廿八日到杭州看子敬”。
“樽前蝯叟生惆怅,不听啼婴二十年。”
有诗题云:《诗龄少宰和诗有“笑无姬侍伴残更”之语,昨日酒间复以相戏,且欲赠婢,迭韵奉谢》,疑是年第三次纳妾。据《墓表》云:“侧室王氏、王氏、陈氏”,此次所纳之妾当为王氏。
戊午 咸丰八年(1858)六十岁
“正月十一日即别”子敬。“兄弟别来七年有,感动须眉欣捧手。联床十日又分离,白首相依羡农叟。”
“余南游度岁,几为吴人所留。”
“余方订默深(魏源——笔者注)遗集。”
“子一庆涵,咸丰戊午举人,刑部郎中”(《墓表》)
己未 咸丰九年(1859)六十一岁
“蝯叟老无用,滥主泺源席。”
冬入都。“京师两年别,驰驱千里程。虽无在官业,固有恋阙诚。”“嘉平廿日出都”,“儿孙在泺社,家书连日赘。又复巾吾车,去度山东岁。”
“嗟余老矣甫习隶,遍访翠墨如渴饥。”
庚申 咸丰十年(1860)六十二岁
初春登泰山。“我昨冲寒出,直造岱坛下”,“登岱至五大夫松遇大雪返”。
“一笑刚添第四孙”。
自己未夏仲得弟侄书,“以城南书院主讲无人,欲余返湘”以后,几经周折,到这年深秋才“别济南”回湘。
“咸丰庚申二月,粤逆至浙。绍祺方署粮道因公出省,眷属寓清泰门。贼猝至,恭人聚妇孺训以大义,誓不可为贼辱,二子俱幼,先缚沉于池水,外孙女二岁,扼吭毙之,乃与庆鉎之母朱孺人同绳就缢”。兵退,“恭人解救得生”,“朱孺人竟气绝不可救。”绍祺“九月膺疟疾久不愈,遂力求退,于庚申九月返湘”。
辛酉 咸丰十一年(1861)六十三岁
“辛酉二月回湘”,“僦居于长沙化龙池寓斋之磻石山房”。“蝯叟太拙无立壁,回乡僦屋如寓公。”
“秋来修葺九子山墓庐,将移居焉。”
绍祺冬移居长沙东乡小桥山庄。
长孙维朴时年二十岁至武陵与余氏完婚。
壬戌 同治元年(1862)六十四岁
“壬戌正月初九日起程游桂林”。二十五日至永州,杨翰陪游朝阳岩。“正月三十日到家”。
“壬戌春始回州扫墓,瞻寻鹤鸣旧社,唯环秀亭尚在,其余屋庐荡尽,林木一空。盖壬子之夏,俱毁于粤逆矣。”
二月游九疑。
三月途经永州循湘水而上至全州,“出斗河入大融江”,至“阳朔看山”,复溯江而上,“初五六七八日遍游桂林诸山,皆以岩洞胜。”
除岁至小桥山庄度岁。
癸亥 同治二年(1863)六十五岁
应湖南巡抚胡恕堂之聘主讲城南书院。“门徒杂沓只自愧,科目排挤称师儒。”
“春仲薄游羊城”,“既至粤,寄寓潘德畬海山仙馆”。
乘火轮船游澳门香港“往返三日”。
“癸亥七月新得曾孙”,“时方自羊城回湘,一路奇热。”
“八月初七移居”,“初十夜伤足”,“酒余失足成蹇步”。
“癸亥冬至后与胡恕堂、黄海华、王敬一、唐荫云为五老消寒会。”
“观礼娶吾弟子敬之女彤云,丁巳夏殁于京寓,以吾女韶云为继室,……至是始得成礼,时癸亥春正月也。”
甲子 同治三年(1864)六十六岁
“城南书院于十月收课后买舟东下”。“十月三十日登舟”,“坐炮船至杨林矶”。十一月廿四日“鄂州试上火轮船,廿六日卯刻抵金陵中关至张仙舫处,与同船朱乐贤、吴芷生、朱子典一醉解寒。船名‘飞似海马’。”
“自廿八日至初八日日出游,有邓季雨、魏槃仲、刘开生、黄礼吾相陪,始能识途。”
“嘉平廿五日别焦山,许缘仲以炮船送客。”
乙丑 同治四年(1865)六十七岁
“时余主讲城南书院之第三年也。”
初春至苏州,继而至上海、杭州,五月回长沙。
“闻大孙钟曾北闱副版喜音示诸孙。”
“十月十二日约黄海华……小集吾斋为消寒第一集”,“论史评文诗事颇盛”。
丙寅 同治五年(1866)六十八岁
“为大孙新辟书斋”。
“哭稚女端云。”
丁卯 同治六年(1867)六十九岁
“东洲草堂诗刻将竟。”
“维朴同治丁卯科副贡生,内阁中书”(《墓表》)。
戊辰 同治七年(1868)七十岁
“戊辰二月绍祺病逝”;“恭人率妾及子女辈课耕读,勤组紃以度日”,“于本年九月初十日无疾告终。”
“致得胃气疾,寒暑难藏遮。”
己巳 同治八年(1869)七十一岁
因病辞去城南书院讲席,冬薄游皖城。
庚午 同治九年(1870)七十二岁
“蝯叟一病经五年,见花不乐知无缘。”
“庚午春至吴门时,适吴氏女随婿侍母在苏,相见欢甚,复经相国曾文正公、中丞丁雨生先生延主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浙江杨石泉中丞亦聘主孝廉堂讲,府君往来吴越,觞咏留连,意兴颇适”(《墓表》)
“四月十九日得湘中信,知次孙祐曾、侄孙裕曾同入泮”。
辛未 同治十年(1871)七十三岁
“辛未正月初十日第五孙信曾开蒙上学,课师为松江姚叔文秀才。”
“时辛未谷雨节后,同人多游湖去而老病不得出,可笑可笑。”
“制府曾涤生侯相以阅武至扬州,见余校刊大字注疏已有端绪,为之甚喜”。
壬申 同治十一年(1872)七十四岁
“五月十一日初尝荔支十八枚竟夜不适”。
癸酉 同治十二年(1873)七十五岁
“癸酉七月初旬,忽患痢下,昼夜数十起,元气骤亏,至二十日丑时遽告终于苏州省寓。呜呼痛哉!距生于嘉庆乙未年十二月初五日寅时,享寿七十有五岁”(《墓表》)。
“维棣,同治癸酉科举人”(《墓表》)。
甲戌 同治十三年(1874)
“以甲戌年十二月十九日申时奉府君柩安葬于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苦竹坡之原,巽山乾向”(《墓表》)。
【附记】
本年谱根据《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和有关史料编辑而成,著者很少叙述,一是所引资料足以说明问题,二是让何自己说话,以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