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圉令赵君碑三首①
《圉令赵君碑》见于洪氏《隶释》后②,遂无箸录者,盖石已毁矣。道光壬辰春仲③,先文安公按试宁波④,余随侍登范氏天一阁⑤,见此碑及《刘熊碑》单纸宋拓⑥,俱有破损,阁上置长案,不设坐具,书帖不得下楼,无缘假归审订。奇迹经眼,时入睡梦,忽忽三十年矣⑦。其年冬在都⑧,得苏斋双钩《刘熊碑》于琉璃厂肆⑨;适澧州蒋锦秋观察收得汪孟慈处宋拓《刘熊碑》及宋拓鲁公《祭侄文》⑩。许我到粗旗杆庙寓中手钩《祭侄文》,肴酒供客甚恭,主人不出门半步;而《刘熊碑》则固靳不与钩⑪。余以甫得翁钩本可玩⑫,不复强索。后屡游吴门,颇闻有《赵君碑》,以尤物不敢过问也⑬。咸丰辛酉归长沙⑭,知易小坪令嗣处有立轴本,浼李季眉借到⑮。小坪得之蒋奇男,奇男者,伯生之子;伯生得之黄小松。道光二三年间,伯生居济南西关外之燕园;余与先弟子毅偕周通甫、杨征和、张渌卿诸君谈碑看画,过从无虚日⑯。顾未见此碑,其时盖尚未收得也。小松得之张芑堂⑰,芑堂得碑在乾隆丁未⑱,不著所从来。以后梁山舟、钱箨石、翁覃谿、伊墨卿、吴荷屋、梁茞林各有题记⑲。似乎王兰泉、孙渊如、阮伯元师俱未寓目⑳。芑堂、伯生、小坪以藏帖主人,俱不题一字,殊不可解。今立轴炳然㉑,而小松所得之剪裱本,不知何往矣!黄荷汀同年官上海忧归携一轴来云:“得之徐紫珊。”㉒看苏斋题记,乃钱辛楣宫詹旧藏物。而《潜研堂金石跋尾》不录是碑,岂得碑于成书后邪㉓?辛楣至紫珊中间,不知流传何处?或即由钱至徐耳。小松先得顾云美册,又得芑堂赠轴,又同李铁桥观此本于宁,最为有金石缘。余不得藏一本,而所见有三本,与苏斋同。余多见天一阁本,翁多见云美本耳。惟苏斋于三本俱有题字,而所著《两京金石记》、《复初斋集》俱不及此碑,岂亦如宫詹例邪㉔?此轴中题字,如顾涧薲、练栗人,皆昔年相与诹古者,宿草多年,不胜凄惘㉕。余既借到两本,值酷暑不能临摹,刻碑人历城陈浩随我至湘,令其双钩装为巨轴,一时壁间遂有三《赵君碑》,可云奇快!易氏轴先索还,黄荷汀轴许我久看,因分作三诗,以志欣赏。此碑自黄小松《小蓬莱阁双钩题跋》后,又有万廉山《百碑研斋缩刻本》,又见于吴荷屋丈《筠清馆金石录》,其他箸录者,余未及见也。辛酉七月十九、二十日㉖,记于长沙化龙池寓斋之磻石山房。
潜研堂跋一再续, 《圉令赵碑》不入录。
若非苏斋题记详, 谁识宫詹旧藏簏㉗?
小松已庋两墨本, 又获觏兹真眼福。
同年黄子劬耆古㉘, 得从徐氏在沪渎。
携还长沙出示我, 宛园池波柳丝绿。
珍重借归磻石馆, 两本并几摇双目。
古光所照四壁静, 不敢频开防手触。
此轴蒙许久留看, 何止桑下三日宿㉙。
凄怀故友顾与练, 往岁谈碑如炙毂㉚。
我蒐石墨始燕齐㉛, 吴粤闽黔秦晋蜀㉜。
牛腰橐载非不富㉝, 精本无多讵云足㉞。
十年兵火焰尚张㉟, 多少古魂无处赎。
江南文献已难问, 海上楼船尚驰逐。
东京贞珉几宋本㊱, 幸免劫灰天閟蓄㊲。
一《刘》二《赵》与三《华》㊳, 但获一焉等球玉㊴,
英光宝晋乃俗书, 甚暑悤悤未遑读㊵
我昔读碑古鄞州㊶。 《圉令赵》及酸枣《刘》。
两张薄楮就糜腐㊸, 无那天一阁帖不下楼㊹。
《刘碑》汪氏有旧册㊺, 后属吾乡蒋锦秋。
《赵碑》世尚鼎足立㊻, 两巨轴者翩迎眸。
可怜赤日照土裂, 时见炎云如火流。
狂挥白汗赏翠墨, 久弃笔碗亲茶瓯㊼。
赵君名缺字亦损㊽, 再辟不至因兄忧㊾。
陈寔范滂同此意㊿, 古义足起末俗偷(51)。
播德二城风穆清(52), 文句简质全包搜。
碑成百五十余字, 字大不与他碑侔(53)。
书势恢疏见奇气(54), 《夏承》《范式》之匹俦(55)。
我虽苦热辍隶课(56), 对此至宝暍疾瘳(57)。
历下陈生手眼敏(58), 精校两本为双钩。
钩成装贉快悬看(59), 两本古重一本遒(60)。
晚来大雨不解何处至, 但见摇摇四壁腾蛟虬(61)。
《郭有道碑》《孟文颂》(62),
相与鼓努旁薄一片风飕飕(63)。
注释:
①《圉令赵君碑》,或称《赵圉令碑》,东汉初平元年(190)刻,隶书、隶额。原在河南南阳,大约于明代后石毁。原石拓本传世者数种,以清黄易之宋拓为佳。何诗三首,此选其二、其三。
②洪氏《隶释》:宋洪适所撰《隶释》。洪适(kuò)(1117—1184),字景伯,晚号盘洲老人,鄱阳人,宋金石学家。所撰《隶释》二十七卷,成书于乾隆二年(1166),著录汉魏隶书石刻文字一百八十三种,并附辑《水经注》中的汉魏碑目及欧阳修《集古录》、欧阳《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无名氏《天下碑录》中的汉魏部分。此书为考隶而作,是现存最早集录汉魏石刻文字的专著。
③道光壬辰:道光十二年(1832)。
④先文安公:子贞之父何凌汉,卒谥文安。
⑤范氏天一阁:明代范钦的藏书楼,详《跋祁叔和藏宋翻宋拓化度寺碑》注④。
⑥《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隶书,立碑年月及作者不明,或为东汉物。碑书古逸秀劲,历来为书家所重。拓本有刘鹗(铁云)旧藏本和范氏天一阁旧藏本。
⑦诗作于咸丰辛酉年(1861),自道光壬辰至咸丰辛酉正三十年。
⑧其年:指道光十二年。
⑨苏斋:翁方纲别号。
⑩鲁公《祭侄文》:颜真卿的《祭侄文》。详《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注⑬。
⑪靳:吝惜。
⑫甫:方、才。玩:此指欣赏。
⑱尤物:此指珍贵的物品。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吴中向氏“多收法书名画古物,……故尤物多归之。”
⑭咸丰辛酉:咸丰十一年(1861)。
⑮浼(měi美):恳托。
⑯过从:互相来往。
⑰张芑堂:张燕昌(1738—1814),字芑堂,号文渔,海盐人,工篆隶。
⑱乾隆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
⑲梁同书,字元颖,号山舟,善楷书。钱载,有斋名箨石,故称。
翁覃溪,翁方纲号。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宁化人,官惠州、扬州太守,善隶书。吴荣光,字伯荣,号荷屋,南海人,官至湖南巡抚。有清一代岭南名书家。梁章钜,字茞(chǎi钗上声)林。
⑳王昶,字兰泉。孙星衍,字渊如。阮元,字伯元。
㉑炳然:光明貌。
㉒忧归:因父母丧而归。
㉓钱大昕,字及之、晓征,号辛楣、竹汀,江苏嘉定人,官少詹事,书精汉隶。“潜研堂”乃钱辛楣别室名。
㉔如宫詹例:即得碑帖于成书后,故二书皆不载。
㉕诹(zōu):咨询、询问。宿草:《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孔颖达疏:“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则根陈也。朋友相为哭一期,草根陈乃不哭也。”后用为悼念亡友之辞。凄惘:凄楚而有所失意。
㉖辛酉:咸丰十一年(1861),是年春子贞自山东济南回湘。
㉗簏(lù鹿):用竹子、柳条或藤条编成的盛器,如竹箱之类。
㉘劬(qú渠):劳苦。耆古:通嗜古,即好古。
㉙桑下三日宿:详《借钩杨又云继振所藏娄寿碑即题碑后》注⑱。
㉚炙毂:亦作“灸輠”。輠,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用以润滑车轴的器具。輠经热则油流出,比喻善于议论,滔滔不绝。
㉛燕齐:故地在山东。道光二年,子贞之父典试山东,即留视学;子贞随侍。
㉜吴,浙江;粤,广东;闽,福建;黔、贵州;秦,陕西;晋,山西;蜀,四川。
㉝槖(tuó):同“橐”,袋子。
㉞讵:岂。
㉟十年兵火:太平天国起义于1851年,至诗人写该诗之咸丰辛酉(1861)年,正好十年。而这时的太平军正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战斗。
㊱东京:指东汉都洛阳。贞珉:坚而似玉之美石。
㊲閟:关闭。引申为清静、幽深。天閟,此指范氏天一阁。
㊴指《刘熊碑》、《赵君碑》和《华山碑》。
㊴球:美玉。
㊵悤:“匆”的异体字。遑:闲暇。
㊶古鄞州:故治在今浙江鄞县南,明清皆为浙江宁波府治。
㊷圉令赵:指《赵君碑》。酸枣刘:指刘熊曾为酸枣令,故《刘熊碑》,又名酸枣令碑。
㊸楮:纸也。
㊹无那(nuò诺):犹无可奈何。
㊺汪氏:指汪孟慈。
㊻赵碑:指《赵君碑》。
㊼瓯:盆盂一类的瓦器。茶瓯,犹茶壶也。
㊽名缺:《赵君碑》之“赵君”,其名不知。
㊾辟(bì毕):征召。指碑中所记之事。
㊿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自请囚禁。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征恙(今河南郾城南)人,官至光禄勋主事。延熹九年(166)与李膺等同时被捕,次年释放还乡。此后辞官不就。后再度被捕,死狱中。
(51)末俗:乱世败坏的风俗。
(52)风穆清:《诗·大雅·丞民》:“穆如清风”。谓陶冶人之性情,如清和之风化育万物。古时常以之颂扬帝王或有才德的人。
(53)侔:相等、相齐。
(54)恢疏:广大稀疏。
(55)夏承:指《夏承碑》,详《借钩杨又云继振所藏娄寿碑即题碑后》注㉕。
范式:指《范式碑》,即《范巨卿碑》,隶书,魏清龙三年(235)立于山东任城县,后移济宁州学。拓本以黄易所藏宋拓本为佳。匹俦:匹配、伴侣。
(56)辍(chuò龊):停止。
(57)暍(yē噎)疾:犹言中暑、病。瘳:病愈。
(58)陈生:指陈浩,历下人,随子贞来湘。
(59)双钩:指用透明纸蒙于墨迹之上,然后用墨笔细线钩出字形,这样笔划的两边都钩了墨线,故称双钩。装贉:犹装饰。
(60)两本古重:指易小坪立轴本与黄荷汀本。一本遒:指陈浩双钩本。
(61)蛟虬:本指古代传说中之龙类动物,此指书法。晁补之《同鲁直和普安院壁上苏公诗》“龙蛇动屋壁,知有长公诗。”子贞此用其意。
(62)子贞自注:“时壁间并悬郭、杨两碑。”《郭有道碑》,又名《郭泰碑》、《郭林宗碑》,额篆书为《汉郭有道先生之碑》,隶书。汉建宁二年立,碑原在山西介休县。传世无原石拓本,现传为清初傅山写本。《孟文颂》:即《杨孟文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中太守王升撰文,颂杨孟文开通陕西褒斜谷石门的功迹,故又称《石门颂》。汉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摩崖于陕西褒城县褒斜谷。隶书,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有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称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63)子贞自注:“题双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