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宋刻十七帖①

跋宋刻十七帖

细观此帖及《定武兰亭》,知山阴实兼南北派书法之全。《阁帖》简札,多流利便易,由检择不尽精,真赝相半耳

注释:

①何跋二则,此选其二。参见上文注①。

②《定武兰亭》: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④。

③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指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与分布等方法。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园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疏密得宜,变化错综,全章贯气等等。山阴、南北派,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③和《跋《褚临兰亭〉拓本》注②。

④《阁帖》:是《淳化阁帖》的简称。唐太宗淳化三年(992),选三馆书及汉张芝、崔瑗,魏钟繇,晋王羲之、献之、庾亮,唐太宗、玄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怀仁等人书法藏淳化阁者,诏王著合南唐《昇元帖》摹刻于禁中,名曰《淳化秘阁法帖》。

⑤真赝(yàn燕):真的与假的伪造的。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云:“然右军在时,已苦小儿辈乱真,况流传历代之久,赝本杂出,固不一幅,鉴定者不具眼目,所以去真益远。惟识者久于其道,当能辨也。”而王著学识不足,结果摹刻时,检择不精,真赝不辨。南宋陈槱曾在《负暄野录》中举例说:如列王坦之于逸少诸子间,而不知坦之乃王述之子,非琅邪族也。

浅评:

何绍基评《淳化阁帖》,详见《跋张荐山藏贾秋壑刻阁帖初拓本》,其他诗文也多有涉及。概括起来,其要有三:其一,王著“本无书名”,天下未有不善书而能刻古人书者,亦未有能一家书而能刻百家书者;其二,王著识鉴凡浅,检择不精,真赝混杂;其三,“宋人书格之坏,由阁帖坏之。”

《淳化阁帖》虽对古代法帖的保存和流传贡献很大,但它的影响也是很坏的,连宋高宗赵构都哀叹:“书学之弊,无如本朝”(《翰墨志》)。而何绍基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书法家,他对这种“重悂貤缪,更相沿袭”的现象深恶痛绝,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