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牛雪樵丈藏宋刻十七帖①
南唐李后主取贺知章临写《十七帖》入石②,为《澄心堂本》⑧。是刻沉雄古逸④,于草法中具有八分体势,唐贤诣此者颇希⑤,遽定为澄心堂刻,犹属臆断⑥,余未敢附和也。窃意此帖即陆俨山所谓关中不全本⑦,黄伯思所称书中龙者也⑧。余昔在姑苏得一本,与此无二;后乃见此本,因索值颇昂,又感于文文肃所云“离之双美”者⑨,遂割爱置之。别来十年,时复在念,不意为雪樵制府丈所收。许其假归,两本并在案头,从容互观十余日之久也。
注释:
①《十七帖》:唐太宗李世民购求王羲之书,各以丈二为一卷,此卷首有“十七日”云云,故名《十七帖》。全卷廿七帖,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全为今草书。宋刻《十七帖》,是宋哲宗时由邵彰摹写所刻。此右军函札多是给蜀周益州名抚的。书法体势雄健,为右军草书之神品。
②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37年李昇代吴称帝,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国号唐,史称南唐。李后主: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名。贺知章,字季真,官至秘书监,自号秘书外监,世称贺监,晚节放诞,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能诗工书,尤擅草隶。《述书赋》注曰:“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纸尽语亦尽,其妙处几与造化争衡;盖得之天授,非人力所能强也。”
③《澄心堂本》:《辍耕录》云:“江南李后主命徐铉以所藏古今法帖入石,名《昇元帖》。”因卷末有“建业文房之印”,故一名《建业文房帖》,又因置于澄心堂,故也称《澄心堂帖》。此为汇帖之祖。
④沉雄古逸:深沉雄厚,苍劲奔放。
⑤诣:到、达到。希,同稀。
⑥臆断:主观断定。
⑦陆俨山:明陆深,字子渊,号俨山,华亭人。官詹事,赠礼部侍郎,谥文裕。书近钟、王。
⑧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邵武人。《宋史·本传》云其“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李纲云:“伯思正行草隶皆精绝,初仿颜、柳,后乃规摹钟、王,笔势简远,有魏晋风气。”著有《东观余论》。他论及《十七帖》时有:“十七帖,右军书中之龙也。”
⑨文震孟,字文肃,长洲人,明代文征明曾孙。梁巘《评书帖》云:“文震孟书厚实,得北海意。”
浅评:
古代流传着许多观赏碑帖的美谈。欧阳询看到索靖所书碑刻,先驻马观之,良久而去;继而复返,下马立观;立久脚疲,坐毡而观;意有不舍,竟在碑旁住观三日,然后乃去。赏碑可说是入迷了。实际上这是他善于学习的一种表现。
学习名家书法,最好的当然是看他的真迹,其次是碑版、拓本。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贵在行住坐卧,经常谛玩,经目著心,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有领悟之处,然后挥毫追之,或许有所得。若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观再思,然后挥笔追之,就可得其精微。这才叫做善学。
何绍基就是这样学习的。他赏碑的方法多种多样,要之有二:即个人欣赏和与友共赏。个人欣赏者二:其一,独观,即单本欣赏。如《张黑女墓志》,据他自述:自从购得《黑女》以后,南来北往,无日不带在身边,“船窗行店,寂坐欣赏”,结果“所得多矣”。其二,互观,即本文所述,“两本并在案头从容互观”。这种鉴赏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法。通过“互观”,可以鉴别优劣,取长避短。与友共赏亦有二法:其一,多本共赏,即他所说:“每于友闲静时,出多本互相评赏。”其二,多种共赏;即以一种为主,“并它帖古拓”比较评赏。此二法均可以收到奇书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效果。何绍基不仅赏碑得法,而且不怕费神,这对他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无疑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