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衡王秋垞先后惠诗推许拙书皆用中丞韵赋此答之①
一室方卧游, 援琴众山响。
天禄校秘书②, 太乙来吹杖③。
从来感应捷④, 枢机如反掌⑤。
大府发高韵⑥, 群才竞倾仰⑦。
日有和诗人, 常令东阁敞⑧。
一时珠璧彦, 悉归衡鉴朗⑨。
我媿寒竽吹⑩, 空作醋瓮想。
攒眉怕入社, 闭眼且垂幌。
仍愁户限穿⑪, 要看挥毫爽。
平生苦肄书, 用意在苍莽⑫。
自回贯月槎⑬, 免署凌云榜⑭。
诸公辱过爱, 尘案堆鱼网⑮。
蛇蚓恣盘结, 电雨忽来往⑯。
海船乘巨浪 使笔如使桨。
横绝万里风, 不待占五两⑰
掷笔望八荒⑱, 扪怀谢群赏。
书家南北派, 本似洛蜀党⑲。
不欲相沿袭, 曷敢废推奖?
要之浩然气, 方寸贵直养⑳
心画务自摅㉑, 浮名安足享?
同志李与王㉒, 狂论时亦傥㉓。
乌乎篆分势, 千载归惝怳㉔。
古意挽可回, 俗书期一荡㉕。
今日免谭诗, 秋阴天汗漭㉖。
注释:
①李仲衡、王秋垞,皆子贞好友。
②天禄:旧谓上天赐予的爵位。
③太乙:星官名。在天龙座内,属紫微垣。《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④感应:天人感应,古唯心观。
⑤枢机:比喻事物运动的关键。
⑥大府:上级官府,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此指崇恩。
⑦群才:此指李仲衡、王秋垞。
⑧东阁:《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谓于庭东开小门,以迎宾客,表示不与属员一样待遇。引申为款待宾客的地方。此用引申义。
⑨衡:指李仲衡。
⑩媿,愧之异体字。竽吹:犹滥竽充数。
⑪户限穿:用智永事。传说智永住永欣寺时,求书者甚多,门庭若市,户限为穿,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之铁门限。
⑫苍莽:犹莽苍,郊野与天空一碧无际貌。古人学书往往受自然现象和一些具体现象的启示。蔡邕《笔论》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⑬槎:同楂,用竹木编成的筏。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贯月(与“凌云”相对),指贯通到天上月亮。
⑭凌云榜:用三国韦诞之典。魏明帝时,筑凌云台,去地二十五丈,台成,先误订榜。明帝使诞坐笼中,以辘轳引上,就榜题书。诞甚危惧,既下,鬓发皆白。
⑮鱼网:纸也。《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缯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天下咸称蔡伦纸。”元好向《学东坡移居诗》:“逸少留半纸,鱼网非硬黄。”
⑯皆喻笔势。“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⑰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文选·郭璞〈江赋》》:“觇五两之动静。”
⑱八荒:八方荒远之地。《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神州。”
⑲南北派、洛蜀党:详《跋汪鉴斋藏虞恭公温公碑旧拓本》注②、④。
⑳方寸:心也。白居易《赠元稹》:“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㉑心画:详《访得李北海书灵岩寺碑残石》注㊲。摅(Shū书):舒展。
㉒李与王:指志同道合的李仲衡与王秋垞。
㉓狂论:指论书。傥:倜傥,指其诗卓异洒脱不拘。
㉔惝怳迷糊不清。什么是分书,自唐以来众说纷纭。参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②。
㉕俗书:俗,庸俗、恶俗。俗书,犹庸恶之书。
㉖汗漭:即汗漫,广泛漫无边际貌。
浅评:
子贞此诗提出“俗书期一荡”的问题,他所指的“俗书”,主要是指“姿媚格”。所谓“捥间刱出篆分势,扫尽古来姿媚格”。他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他“学书重骨不重姿”,二是当时的馆阁体盛行,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因此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不免有所偏颇。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特色,所谓“山阴棐几相因仍,鲁公变法与代兴。”若一味挽古意,那还有什么发展?从人们的审美观点来看,“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虞龢《论书表》)。再说,书法家各有门庭,怎能强求一律呢?况且书有筋骨血肉,其中虽以筋骨为先;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然“血能华色,肉则姿态出焉”(朱履贞《书学捷要》)。若只有筋骨而无血肉,岂非成为枯骨!故清钱泳说得好:“一人之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作书亦然。古人之书原无所谓姿媚者,自右军一开风气,遂至姿媚横生,为后世行草祖法。今人有谓姿媚为大病者,非也”(《书学》)。由此可见,古今书法,虽重筋骨,但姿媚也不应排斥。特别是今天,应该允许各种书法风格的作品百花齐放,才有利于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