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小字麻姑山仙坛记旧拓本①

跋小字麻姑山仙坛记旧拓本

江西唐石最著者,惟鲁公《麻姑坛记》及李北海、柳诚悬《东林寺碑》。李碑原石,久已无传,宋模本豪无精采。柳碑惟余家有残拓本。近年修寺桥,忽得片石,余五十余字,今仍剥落矣。大小麻姑坛记,余弟兄每见即收,每于友于闲静时,出多本互相评赏,并它帖古拓,纵横满几,色香无际,以为至乐。今踽踽蜀游,每一展所携各帖画,不胜忆弟看云之感,况老毅已久作古人耶?咸丰癸丑八月晦日晨起,记于酉阳试院。

古人刻石,先神气而后形模,往往形模不免失真,神采生动殊胜后人刻石;专取形模,不求神气,书家嫡乳,殆将失传;描头画角,泥塑木雕,书律不振,皆刻石者误之也。虽出此等佳帖示之,真解人不易索矣。酒后漫记于济南旅寓

注释

①《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大历六年(771)四月撰并楷书。记石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廿二之山顶上。原石久佚,仅见宋刻本。传世有大中小三种:大字本原在南城;中字本仅见于《忠义堂帖》,书法不佳,较大字本远逊;小字本翻刻有数种,宋刻以叶云谷藏南城本为第一。三本中,尤以小字本煊赫于世,其点画厚重,结字紧严,为颜书小楷第一。何绍基家藏三种:其一,印本合装;其二,石断残,字多漫漶;其三,摹南城本。此跋原八则,选其六、其八二则。

②李北海,即李邕。李邕撰并书之《东林寺碑》,行书,唐开元十九年(731)刻,碑原在庐山。元延祐七年(1320)被毁,后至元三年(1337)释庆哲重立石,在江西九江东林寺。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历仕右拾遗侍书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其书学羲之,遍阅前人书法,翻出新意,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朱长文《续书断》谓其“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所书《东林寺碑》在庐山东林寺。《中国名胜词典》东林寺条有云:“历代文人慕名而来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均曾在此题诗,立有石碑。”

③指子贞与其孪弟子毅。

④闲静:安闲宁静。《淮南子·本经训》:“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

⑤踽踽:孤独貌。《诗·唐风·杕杜》:“独行踽踽。”毛传:“踽踽,无所亲也。”蜀游:咸丰三年何绍基出任四川学政。

⑥老毅:何绍业,字子毅。道光十九年病逝,享年四十一岁。

⑦咸丰癸丑:咸丰三年(1853)。晦日:阴历月终之日。

⑧神气:精神气息。形模:模仿字的形体。

⑨嫡(dí笛):宗法社会中称正妻为嫡,后引申为正宗之意。嫡乳:正妻的乳汁,引申为正宗书家的法规。

⑩泥塑木雕:形容呆板全无反应。

⑪解人:谓通达言语或文词意趣的人,后谓不明真意而妄发议论为“强作解人”。

⑫漫记:放纵无拣束之记。旅寓:在外作客寄居之所。

浅评:

古人刻石不是形模失真,就是神气失传,皆刻石者误之也。所以书家历来主张:“必须真迹玩之,乃得趣”(米芾《海岳名言》)。然而,由于社会沧桑,真迹不传;传之者,唯有刻石;甚或连刻石也摧毁无余,仅存拓本。这就给后之习字者带来很不利的因素。

何绍基平生性嗜北碑,对碑版很有研究。他对古人刻石之论,可说是他的经验之谈。他习碑帖,特别是习汉隶,师体不师刀,自成风格,为历来书家所称道。马宗霍的《书林藻鉴》甚赞子贞暮年分课,“每临一通,意必有所专属,故一通有一通之独到处,积之既久,各碑神理,皆得之心而应之于手。”可见他之习隶,着意在“神气”,而不拘于“形模”,所谓“遗貌取神”者也。王僧虔《笔意赞》早就说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子贞习碑,正得个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