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何绍基,字子贞,晚自号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十二月初五日,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二十日,享年七十五岁。

何绍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求学应考(道光十八年以前)、编修典试(道光十八年至咸丰元年)、简放学政(咸丰二年至五年)和绝意仕进(咸丰六年至同治十二年)四个时期。

他的儿童时代生活在道州。两岁前住道州东门本家,两岁后因父拔贡入都,随母至西乡小坪村“就育于舅氏”。他舅一寒诸生,且耕且读,待基如子。“生我者父母,成我者舅邪!”在人生起步道上,舅父对他的影响颇大。他八岁随父入都,濡染家学,“尚记诫儿语,不许出书屋”,其父管教极严。尔后他就馆孙境塘、张掖垣等师,“自成为弟子员,出司农(祁隽藻)之门,及成进士改庶常,仪征公(阮元)实为馆师。”他读书好求甚解,十三岁读《七发》问:“骨母山何解?”孙境塘曰:“是胥母之讹。”又问:“伍胥之母何据?”师笑不能答。他认为“读书不求解,还珠空买椟”。偶或遇到疑难,即冥思苦想,“日或忘餐夜失卧”。他家藏书颇富,“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因其广泛涉猎,博闻强记,故能“汪洋汇众流,纵横恣谈薮”。《清史稿·本传》称:“绍基承家学,少有名”。他十八岁应京兆试,取滕录,后补诸生、廪膳生。二十一岁“就姻凤台县署”,妻陶氏,宁乡人,时年二十四岁。他三十三岁取优贡生,“学使程春海、邵丹畦两先生以国士目之。”三十七岁举乡试第一,联捷成进士。廷对策“为长文襄、阮文达两师相及程春海侍郎师所激赏,已置第一,旋以语疵抑落置十一”,改庶吉士。四十一岁散馆一等授编修。

他在任编修期间,“历充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英武殿协修、纂修、总纂,本衙门撰文教习庶吉士”(何庆涵《先府君墓表》)。四十一岁起,历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皆“得士称盛”。四十六岁使黔,有人说黔小且远,命其出使是“用小屈才宏”,而他却认为“此语乃谬误,程材视其衡”,“只虞力不足,还戒心自盲”。他抱定“遇川必怀珠,逢山当采琼”的雄心壮志,欣然使黔,结果从三千六百余士中甄拔“沧海蛟腾四十贤”,为黔中从来所未有,足显其才识非凡。

他五十四岁时,由于侍郎张芾保荐,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两次召见后,被简放四川学政。这是他从政的黄金时代。他驰抵成都省城后,即上《恭报到任日期折》,表示“恭绎训言,严防弊窦,务拔真才,期仰酬高厚鸿慈于万一”,并将所见直隶、山西、陕西及四川境内之农事民情合并附陈,得奕詝“地方一切情形,随时访察具奏”之朱批。他感激涕零,决心尽力而为,以报知遇之恩。他在四川学政期间,针对积习相沿、弊窦百端的腐朽现实,力主整顿改革,如考察书差,量才录用;严肃考试,重惩枪img;恢复旧章,因势变通等等,并理民词讼,饬裁陋规,替士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士民拥戴。他在学政任上除自己两次捐军饷共银两千五百两外,还发布告示竭力推广捐输,结果得清廷“六品顶戴并随带加三级”的奖赏。象这样一个慷慨敢为、正直忧国的官吏,照理应该得到进一步重用。然而,由于满清政府对汉族官吏并不完全信任,加之何绍基不避权贵,将访察地方之弊端,据实直陈,结果权贵侧目,谤焰炽腾,署督乐斌、总督裕瑞借河东土司争袭案联合对其弹劾,继“因缕陈时务十二事”,被奕詝责以“肆意妄言”,最后由部议以私罪降调了。他的降调纯属冤枉。

他被降调以后,心情是复杂的。“谪官自省咎,建言信非易”;“幸卸使者符”,“难禁喙三尺”;“试看古来王与侯,一梦醒余皆腐朽”;“我生岂无匡世志”,“忧国肝胆空藏储”。这类愤懑、矛盾、痛苦的诗句,充分反映了他此时此刻的复杂心绪。他在《去蜀入秦纪事诗序》中本来考虑“它日入都补官,或暂还乡里,从容再计也。”但他经过短暂徘徊之后,“高门懒去候公卿”,“无复求官要步兵”。此后,他徜徉山水,饮酒赋诗,主讲书院,校刊经史,绝意仕进了。他先后在济南泺源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主讲授徒,前后达十一年之久。同治九年经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延主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大字《十三经注疏》。浙江杨石泉中丞聘主孝廉堂讲席,士以得游其门相夸耀。同治十二年七月初因患痢疾,终于苏州省寓。

何绍基的一生,经历了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代。这是清朝由盛而衰的时期。由于土地集中,农民破产;政治腐败,贪污成风;武备废弛,外寇入侵,内外矛盾日趋尖锐。川楚陕的白莲教、豫鲁冀的农民、湖广的瑶民和云贵的苗民回民相继起义,并爆发了震惊中外、历时十四年、纵横十八省的太平天国起义。这些连续不断的起义,特别是被恩格斯誉为“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的太平天国起义,极其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衰败的清廷从此一蹶不振,摇摇欲坠了。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何凌汉“少失怙恃,孤苦淬砺”,嘉庆六年拔贡生,授吏部七品京官,嘉庆十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嗣后官运亨通,至户部、工部尚书。服官四十年,品行端谨,办事勤慎,未尝以暇尤干吏议。“平生服膺许(许慎)、郑(郑玄)之学,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逝世后,“特旨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文安。”其母廖夫人,道州西乡小坪村人。家“世业儒而且耕”,幼时“智慧多能,勤力持正”,二十八岁“于归”,挑水舂米,勤俭持家。何凌汉拔贡入都后,携三子归住娘家。“尝褓儿入山拾薪,竹枝伤左目,后讫不愈”。京居以后,仍常操持家务,布衣粗粝,天性所安。

何绍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家庭,无疑给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道路带来颇大影响。他青壮年时期,热衷功名,忠于清廷,反对农民起义,都与他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密切有关。他雄心勃勃地想干一番事业,入仕以后,特别是在四川学政期间,确实显露了他的匡世之志与治世之才。但是,由于积习相沿,百端废弛,清王朝已气息奄奄,日薄西山,故其虽竭诚尽力,然不仅无济于事,反被诽谤,冤遭降调。这是历史之必然,时代之悲剧。他晚年绝意仕进,致力许郑之学与书法艺术,皆获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