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中国书法发展到晚清已有两千来年的历史,其间书家林立,名家辈出,要想“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并树立起自己的旗帜,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但是,何绍基积数十年的功力,终于在书坛上树起了自己的旗帜——“何字”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晚清以来不少书家和评论家对于他的书法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一,高度评价了他学书的刻苦精神。何绍基是一个以刻苦学书而著称于世的书法家。其一生临池之功至老不废,特别是他晚年更加勤奋,极受后世书家好评。他的孙子何维朴说:“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清史稿·本传》、杨守敬的《学书迩言》对他这种精神称赞备至。杨守敬说:“论者谓子贞书纯以天分为事,不知其勤笔若此。”民国以后直至今日,称赞他这种精神的更多。
第二,高度评价了他的创造精神。这方面的评价涉及许多方面。
其一,称赞他用羊毫开辟新天地。羊毫的使用明代渐多,清代广泛使用。这是因清人喜写楹联匾额,字要写得大,当以羊毫为宜。然而取得突出成就的不多,比较突出的是邓石如,他用长羊毫作篆隶取得很大成功。其后就是何绍基。潘伯鹰先生认为,有清一代的羊毫到何绍基手里“才集大成而收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凭这一点,他是一个开辟书苑新天地的英雄。”(《中国书法简论》)
其二,称赞他运用回腕法取得神效。所谓回腕法也叫反手执笔法,就是腕肘提起,把手掌折转过来,指背朝左,虎口向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大指相对夹管作书。他用这种方法作书,曾令研香伏地叩头口称“佩服佩服”;癸亥(1863)春游港澳时也曾“试悬老腕惊群酋”。可见他的回腕法是驰名中外的。今人对此法褒贬不一。褒者认为:“清代何子贞,他为了自立成家,跳出板滞僵化的馆阁体桎梏,毅然改用回腕的方法,于是笔势大异,写出了面目一新的何字,终为一代一家“(胡问遂《论入帖和出帖》)。贬者认为:“前人执笔有回腕高悬之说,这也是有问题的,腕若回着,腕便僵住了,不能运动,即失掉了腕的作用”,“这样去做,不但不能必其成功,而且阻碍了书法的前进道路。”又褒又贬者认为:“他竟然人定胜天,从一个错误的方法中获得了神奇的结果。”到底如何评价他这种执笔法,我们还是先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他在《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中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这段话的要点是:他用此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书法能赶上前代的名家;而用此法作书是很费力的以及费力的原因;尽管费力他决然坚持下去。这就告诉我们,今人所谓此法的缺点他都知道都懂,而且吃尽了苦。但是他为什么“不能自已”?就是要强迫自己用这个方法闯出一条路来。可见在书苑道路上要有所创造是多么艰难;而要有所创新,就必须要有拼搏精神。前人苏东坡认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论书》)。丁文隽亦云:“本章所述执笔法,乃所以教初学,至若学书既成,任意挥运,自能神妙,不必泥守定法”(《书学精论》)。因此,作为书法家的何绍基,他迎难而上,硬是用回腕法写出独具个性特征的“何字”来,我们就只有佩服,而不能认为会阻碍书法前进的道路。
其三,称赞他临碑师体不师刀。学人书,当然以学其真迹为最好,若真迹不存,只好求之于摹本、临本和拓本了。但是,众所周知,真迹经石工上碑,碑因年久风化或椎拓损伤,其拓本与真迹异趣或相去甚远。即使上石后的初拓,真迹使笔行墨的细微曲折妙用也很难全部保持。何绍基深知其中真谛,因此他临北碑师体不师刀,即学碑拓上书的结体,而不学字的用笔。如他的楷书宗欧阳通的《道因碑》,我们只要把《道因碑拓本》与他的临本参看,就可一目了然。尤其是他所临汉隶多则百余通,少亦数十通,每临一通,意必有所专属,“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马宗霍《书林藻鉴》)。所以,一通有一通的独到处,而又无一通是与原碑全似的。因此,陈彬龢称他“不依傍他人门户,唾弃一切古法古诀,自成一家,凡篆隶真草,全变面目,此诚千余年来书法革新之业也”(《中国文字与书法》)。何绍基这种临碑师体不师刀的彻底革新精神是值得钦佩的,而且对今之习书者很有借鉴意义。
其四,称赞他晚年作书力求不稳。何绍基作书“无日不平平实实、匝匝周周学书”,“从平实中生出险妙”。后人对其晚年书法之“险妙”备加赞扬。曾农髯说:“翁覃谿(方纲)一生稳字误之,石庵(刘墉)八十后到不稳,蝯叟七十后更不稳,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故不稳,愈不稳则愈妙”(引自《书林藻鉴》)。有了深厚的功底进而求“不稳”,求意境,求个性发挥,求创造性,才能自成面目,书法才能革新。
第三,高度评价了他的书法成就。何绍基工各体书,尤擅长于隶行。他学书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因此,他的“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轹百代矣。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向燊语)。
他的篆书出自周秦籀篆。杨守敬称其“篆书纯以神行,不以分布为工”;王启初称其“用笔遒劲,古拙而有奇趣”。
他的隶书出自汉隶。梁启超“酷爱其八分,叟盖善以草势作分书也”(《饮冰室合集》)。今人对其隶书称赞者甚多,或称其“结体盘根错节,如老树枯藤,笔法园劲古拙,有金石味,卓尔成家”(欧广勇《中国历代书艺概览》);或称其“竟成为一种新派”。特别是马宗霍称:有清一代,“真能集分之成者,要惟何蝯叟。”
他的楷书宗欧阳通《道因碑》,力厚骨劲,气苍韵遒,纵横敧斜,骏发雄强,小楷由《麻姑仙坛记》入《黄庭》、《乐毅》。他的好友杨翰称其小楷《黄庭》“园劲精浑,仍从琅邪上掩山阴,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如此小字,人间不能有第二本。”(《息柯杂著》)
他的行书宗颜真卿《争坐位帖》,讲究结体,尤重布白,婉转流利,矫若游龙。杨守敬称其行草“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摹”。徐珂称其“行体尤恣肆中见逸气,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壮士斗力,筋骨涌现,忽又如衔杯勒马,意态超然。非精究四体,熟谙八法,无以领其妙也”(《清稗类钞》)。此外,他的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林昌彝《何绍基小传》)。
第四,高度评价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何绍基以他的勤奋和创造精神以及各体书的成就,在书法史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立宗开派”、“自成一家”,为多数人所公认。杨翰称其书法成就使“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更有人誉他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奕人传》)。诸公之论,并不为过。
第五,高度估计到“何字”对后世的影响。何绍基的书法生前就很有名,求何字,习何书,藏何墨,何帖者大有人在。曾国藩曾说:“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于千古无疑矣”(《曾文正家书》)。曾氏之预言,可谓有远见。随着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以及古代名家作品的陆续出版,何绍基的书法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何绍基墨迹选汇》一、二、三辑和所临汉碑十册,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在何绍基家乡的道县一中成立了“东洲书法社”,一代习“何字”的青少年正在茁壮成长。我们相信,何绍基的书法艺术一定会在书艺花园中开出新的艳丽的花朵。
最后,说说这本小书。本书所选作品以同治六年何氏家刻本《东洲草堂文钞》和《东洲草堂诗钞》为底本,参阅《使黔草》、《峨眉瓦屋游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金石诗》和清代稿本百种汇刊《东洲草堂文钞》等版本。入选作品,先文后诗,顺序基本不变;均加新式标点,长文予以分段。作品注释,书学知识方面的,力求详细;非书学方面的,只求简明;后注采用详见前某诗文注,以省篇幅。表达重要书学观点的诗文,注后写有“浅评”,试图对其书学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何绍基,正文后面附录了部分有关资料,供研究参考。
道县 何书置
一九八六年七月于零陵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