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周芝台协揆宋拓阁帖后用去年题坐位帖韵①

题周芝台协揆宋拓阁帖后用去年题坐位帖韵

一秋不雨冬不雪,   千林落尽闻饥鹰。

敝裘尘土无处洗,  命酒来召靡不承。

芝台先生笃旧好,  容我散漫脱拘绳

醉余闲话到书律,   侧笔吾厌虞永兴

因兹咫论令推阐,  大似鲁国逢钱僧

我言书势至魏晋,  始著名姓分神能

坚特古重碑版贵,   流美便利简札称

法异方园力厚薄,   大鑱岩石细img

岂宜一例规不朽,     空亭墨妙长登登

南北书派各流别,     闻之先师阮仪征

小子研摩粗有悟,     窃疑师论犹模棱

右军手腕怯碑版,    茂漪女子师资凭

《曹娥碑》仿度尚格,   自安小国如邾滕

李蔡堂堂不敢议,    钟张琐琐纷相矜

《神谶》《鹤铭》《永阳志》 俛视棐几高多层

官奴胜父语诚妄,    臭味亦仅殊淄渑

王家未能伏庾谢,    大令差可傲徽凝

《禊序》荒凉三百载   已落方外薶榛藤

忽媒越寺缸面酒,    来伴昭陵千岁镫

欧颜褚李辈杰峙,    各抱古法无因仍。

无如百卷《晋史》出,   羲之一传天笔腾

推为隶书冠今古,     从此规矩迷高曾

南唐庸陋工附影,    赵宋沿袭来服膺

文皇艺祖两英主,    同嗜软美嫌崚嶒

《官帖》汇集更丛伪,   谬泥千载为一朋。

《大观》《谭》《绛》遂嗣出, 人间万本附骥蝇

鲰生自幼乘庭诰,    每念心画生战兢

欲从篆分贯真草,    恒苦掔弱任不胜

先生闻言发长叹,    忧时搔首发鬅鬙

命书此语附帖尾,     倾酒磨墨成层冰

注释:

①周祖培,字芝台。《阁帖》,全称《淳化秘阁法帖》。《坐位帖》,即《争坐位帖》。

②敝裘:破旧之皮衣。

③笃旧好:交情极好之老友。

④拘绳:犹拘束也。

⑤侧笔:指书法用笔时取侧势。黄庭坚《山谷题跋·论书》:“又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尚病右。”虞永兴,指虞世南。子贞云:“永兴书敧侧取势,宋以后楷法之失,实作俑于永兴。”又云:“永兴书出智师,而侧笔取妍,遂开宋元以后习气,实书道一大关键,深可慨叹!”

⑥咫论:咫(zhǐ旨),古长度名,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论,犹见识短浅之论。

⑦鲁国:指颜真卿。钱僧:怀素,俗姓钱,故称。鲁国逢钱僧,参见《跋旧拓肥本黄庭经》“浅评”。

⑧魏晋:二朝代名。

⑨始著名姓:开始落款书写姓名,详后“浅评”。分神能:分书之品第,亦详后“浅评”。

⑩此与后二句对碑版与简札进行比较。

⑪楮缯:纸与帛。

⑫长登登:经常听到拓碑的声音。

⑬南北书派:详《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③。阮仪征:指阮元,因他是仪征人,故称。

⑭模棱:对问题的看法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⑮右军:指王羲之。关于“怯碑版”,参见《跋汪鉴斋藏虞恭公温公碑旧拓本》一文。

⑯茂漪女子:卫铄(272—349),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工书,隶书尤绝。赵构《翰墨志》云:卫夫人“善钟法,能正书如妙。王逸少师之。”世传《笔阵图》为其所作。后王羲之有《题笔阵图后书说》阐述其意。

⑰子贞自注:“《曹娥碑》,度尚分书,右军以真书仿之。”

⑱邾:古国名,即邹国。滕: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⑲李蔡:疑指李斯与蔡邕。

⑳钟张:疑指钟繇与张芝。

㉑《神谶》:《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颂》、《纪功颂》,因断为三,故又名《三段碑》。原石三国吴天玺元年(276)七月刻,书作篆体,而用隶体,以方笔见长,笔力雄伟,锋芒角出。垂如悬针。旧在江苏江宁天禧寺,后移至尊经阁下,嘉庆十年三月毁于火。《鹤铭》,即《瘗鹤铭》。详《跋李仲云藏瘗鹤铭旧拓本全幅》注①。《永阳志》即《永阳敬太妃墓志》正书,徐勉文。石久佚,存拓本,只有潘祖荫旧藏,后归吴湖帆藏。后有程恩泽、何子贞等人跋。书体字完整绝精。

㉒俛:“俯”之异体字。棐几:指王羲之。

㉓官奴胜父:王献之小字官奴,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官奴作草欺伯英”,认为官奴的草书超过其父,压倒了张伯英。

㉔淄渑:二水名,黑白分明。详《语铃道人见示宋拓争坐位帖》注⑳。

㉕王家:指王羲之家。庾谢:指庾翼和谢安。庾翼,字稚恭,颍川鄢陵人,善草隶书。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寓居会稽时与羲之游处十年,工书,隶行草入妙。王僧虔《论书》有云:“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又云:“谢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嵇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孙过庭《书谱序》云:“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㉖大令:指王献之。徽凝:指王徽之、王凝之。王凝之,字叔平,羲之次子,官至左将军、会稽内史,《书小史》称其工草隶。王徽之,字子猷,凝之之弟,官至黄门侍郎,《书小史》称其善正草书。

㉗《禊序》:《兰亭集序》之别称。详《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①。三百载:自东晋元和九年(353)至唐太宗时代近三百年。黄庭坚云:“右军《禊帖叙》号称最得意者。宋齐以来似藏在秘府,士大夫间未闻称世。”

㉘方外:犹言世外。薶,同“埋”。榛藤:榛,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藤,蔓生植物榛藤,犹幽静之处。

㉙媒:酒母。越寺:古越国之寺。此指释智永常居之永欣寺。

㉚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在陕西醴泉东北五十里之九img山。李世民(597—649),公元626一649年在位,文武兼通,尤爱书法。书师虞世南尝谓群臣曰:“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形势,惟求其骨力,骨力既得,其形势自生矣。”尝真草于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一时之绝。千岁:千年,年岁久远。来伴千岁灯:何延之《兰亭记》云:“《兰亭序》右军亦自爱重,留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智永。智永临写八百本施于江东诸寺。死时,其遗书付弟子辩才。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辩才处,后派监察御史萧翼骗到手。太宗命赵模等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太宗临死时,向高宗耳语:“吾欲将所得《兰亭》去。”于是《兰亭》真迹便“来伴昭陵千岁灯”了。

㉛欧、颜、褚、李:指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李邕,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杰峙:杰出耸峙。

㉜《晋史》:唐人所修《晋书》。

㉝羲之一传:指《晋书·王羲之传》。唐太宗李世民甚崇羲之书法,亲自为该传写了传赞;皇帝,古有“天子”之称,故曰“天笔”。

㉞李世民所撰《王羲之传论》,历数各家书法之短而独赞王羲之,推崇他的隶书“尽善尽美”。此后羲之之书陡成书法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阮元《北碑南帖论》云:“唐人修《晋书》、南、北《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因此,“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这就带来“从此规矩迷高曾”的恶果。

㉟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九三七年李昇代吴称帝,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国号唐,史称南唐。

㊴赵宋:宋太祖姓赵名匡胤,故称。

㊲文皇:指唐太宗。《宋史·寇准传》:“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艺祖:宋人称宋太祖赵匡胤为艺祖。

㊳崚嶒:高峻突兀貌。

㊴官帖:指《淳化阁帖》。丛伪:由于王著学识不足,采择未精,真伪杂陈。

㊵《大观》、《潭》、《绛》:《大观》,指宋徽宗的《大观帖》;《潭》,指刘沆的《潭帖》;《绛》,指潘师旦的《绛帖》。当时著名的还有刘次庄的《戏鱼堂帖》、王寀的《汝帖》、宋高宗的《国子监帖》、宋孝宗的《淳化阁帖》、书估的《澄清堂帖》等等。

㊶骥蝇:骥,千里马。《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贞索隐:“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喻颜回因孔子而名彰。”

㊸鲰生:犹小生,自称谦词。庭诰:庭,厅堂;诰,警诫、诫勉。子贞八岁随母入京,秉承家书;其父出使,皆令随侍;其父书法名海内,故其自幼接受严训。

㊸心画:扬雄《扬子法言》:“书,心画也。”

㊹真草:真书,亦曰楷书;草书。尝自云:“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㊺掔:“腕”之异体字。

㊻先生:对周祖培之敬称。

㊼鬅鬙:发乱貌。周祖培当时为协办大学士,因忧虑时局所致。

㊽成层冰:子贞自注:“是日大冷。”

浅评:

何绍基说:“我言书势至魏晋,始著名姓分神能。”这是书学史上的重要问题。

魏晋以前,书家为何不著名姓?“萌芽于夏,般兴于商,曼衍于周”的钟鼎文,“有似文字非文字者”,子贞推论:“故知古人不欲人尽识”。连文字都不欲人尽识,当然更无必要让人知其书者名姓了。秦《泰山刻石》等,多数认为是李斯所为,但也只是揣测。汉魏乃至六朝,虽大都不著书者名姓,而著名姓者已始有之。如汉《华山碑》有“遣书佐新丰郭香察书”的记载。有人认为郭香察是书碑人,有人认为郭香是被遣“察书”的。子贞主后说(见《题四明本华山碑为崇朴山作》)。此外,汉碑中知书者名姓者尚有《西狭颂碑》之仇靖、《衡方碑》之朱登,特别是蔡邕书《石经》已见于史籍。《后汉书·本传》云:“熹平四年,邕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后学,咸取正言。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值得注意的是,邕书《熹平石经》,其目的在于“正言”而非书法,且碑上并不著名姓。魏晋书石著名姓者渐多,为邯郸淳、郑道昭、赵文深、王献之等,故子贞之论基本上是对的。

对书家作品“分神能”的问题,早在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里已有评论书家作品之优劣。梁代庾肩吾之《书品》,将汉至梁的书家“推能相越”、“引类相附”,“大等为三”(即上中下),“小例而九”(即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品”。唐李嗣真继承庾论作《书后品》,分为十等,上上品之上增列“逸品”。张怀瓘作《书断》,始用神、妙、能分品,各品又以体分。其法为后之书法评论家所沿用。子贞的“分神能”,即本于《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