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研生出示陶文毅题麓山寺碑诗用义山韩碑韵属余继作①
文毅所藏二本,一为陈恪勤公故物,一为太翁萸江先生手拓本②。文毅有复刻本,颇多错误,殆钩勒者失真耳。研生考订是碑甚勤,遍寻各家拓本③,以吾所收两本为最古,频辱借阅,今始见还也。时丙寅四月下澣④。
学书重骨不重姿⑤, 早窥古意薄献羲⑥。
初唐《禊叙》妄贪取⑦, 千载笔势归陵夷⑧。
明皇手腕乃天纵⑨, 岱铭气压千熊罴⑩。
《石台孝经》亦沈厚⑪, 不沿祖法为指麾⑫。
山阴科臼得扫荡⑬, 艺海颓波凭主持⑭。
颜公李公应时出⑮, 书坛并树大将旗。
鲁国书名盖天壤⑯, 后来趋步难肩随⑰。
北海法门又一变⑱, 香象渡河吞虎貔⑲。
无如风尚喜妍媚, 动以豪快相謷訾⑳。
又云两公踵王法㉑, 臆造传诀编支辞㉒。
神骨自有本色在, 生气岂傍它人为?
森立碑版共照世㉓, 想互矜赏同解颐㉔。
梅根久抱《麓碑》卧㉕, 古拓新本铺淋漓。
昨过古荷池舍话㉖, 见示《印心石屋诗》㉗。
所据沧洲旧珍册㉘, 副以楹凿辉家墀㉙。
复刻虽多袭前谬, 隽句自足张此碑㉚。
若非多本细参斠㉛, 忍令蛇蚓淆蛟螭㉜。
吾收宋墨竟得耦㉝, 天畀古福疑有私㉞。
两公遗刻世不少, 半世搜庋勤装治㉟。
浯溪大字曾手拓㊱, 至今雪气寒心脾㊲。
谷山巨石屡摩诵㊳, 兼及记赞碑阴词㊴。
吾乡欧褚炳初造⑩, 复来颜李光重熙㊶。
真行步武杰自树㊷, 篆分模矩迫可追㊸。
如何宋后染阁派㊹, 鼎潭摹勒纷瘢胝㊺。
典型巍然峙湘浒㊻, 愿执笔者慎始基㊼。
注释:
①《麓山寺碑》:李邕撰并书,楷书,书势雄健,为邕之杰作。陶文毅作有《题麓山寺碑诗》,“用义山《韩碑》韵”。李商隐,字义山,作有《韩碑》诗。
②萸江先生:清陶必铨,字萸江。
⑧研生:清罗汝怀,字研生,考订《麓山寺碑》甚勤。
④丙寅:同治五年(1866)。澣:“浣”之异体字。下浣,即下旬。详《跋道因碑拓本》注⑳。
⑤骨,借指书法的理路和笔力;姿,借指书法的容貌和姿态。
⑥献羲:王献之、王羲之。献之书法与父羲之齐名,世称二王或羲献。子贞为何薄献羲?因其学书重骨不重姿,而羲献之书始倾姿媚;二是羲书自献已失真传,所传之简札皆后人临本,展转临摹,多已失真。
⑦禊叙:指《兰亭序》。初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皆有临摹本。
⑧笔势:写字运笔的气势,它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它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别。陵夷:迤逦渐平,引申为衰颓。子贞有“欧本矜庄褚本娟”之评。
⑨明皇: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又称唐明皇。他善八分书,丰茂英丽。
⑩《岱铭》:即《纪泰山铭》摩崖碑,在泰山东岳庙后石崖。唐开元十四年(726)李隆基撰文并隶书,字大如掌,婉缛雄逸,有飞动之势。
⑪《石台孝经》:唐天宝四年(745)刻,李隆基加注并亲自隶书,因石四块合成台形,上附盖,故名石台孝经。
⑫祖法,祖公之法,指唐太宗李世民之法。子贞曾有“文皇喜姿媚”的评论。指麾:即竖起一面旗帜。麾,古代用以指挥军队的旗帜。
⑬山阴:指王羲之。科曰:又称臼科,今多称窠曰,即陈旧的格调、老一套。
⑭艺海:此指书法艺术之海,犹艺苑、书坛。子贞对明皇书法成就评价很高。
⑮颜公李公:指颜真卿与李邕。
⑯鲁国:指颜真卿。天壤:犹言天地。
⑰趋步:其义与亦步亦趋同,喻事事摹仿或追随别人。黄山谷说得好:“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⑱北海:李邕,因任过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法门:本为佛教名词,指佛教徒修行者所入之门,此引申为门径。
⑲香象渡河:佛教用语。香象,青色而带香气的象。香象渡河则能直至河底。比喻悟道精深。此引申为书法很有造诣。虎,老虎;貔,一种猛兽,或曰似虎,或云如熊。
⑳謷訾:诋毁。《吕氏春秋·怀宠》:“謷丑先王,排訾旧典。”
㉑踵王法:循着王羲之的脚跟走。
㉒臆造:主观编造。支辞:支离破碎之辞。
㉓共照世:颜李所书之碑版,森严耸立,光照寰宇。
㉔解颐:颐,面颊。《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后以解颐指大笑、欢笑。
㉕梅根:罗汝怀,字研生,号梅根居士。麓碑:即《麓山寺碑》,参见文序。
㉖古荷池舍:罗汝怀室名。
㉗印心石屋诗:陶澍(1779—1839)清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兼管盐政,卒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诗文集》等。“印心石屋”,陶澍屋室名。
㉘沧洲:陈鹏年,字沧洲。
㉙楹:厅堂前部的柱子。墀(chí):台阶。
㉚隽(juàn眷)句:意味深长之句。此指陶澍《题麓山寺碑诗》中之句。
㉛参斠:参阅校正。
㉜蛇蚓:李世民《王羲之传论》谓萧子云书“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姜白石《续书断》引此二句后云:“恶无骨也。”蛟螭:蛟,古传说中之动物,能发洪水;螭,古传说中之动物,蛟龙之属。蛇蚓与蛟螭不能混淆,借指书法中的姿媚格与骨筋格不能混淆。
㉝耦:通“偶”,成双、成对。
㉞畀(bì毙):给予、付予。
㉟搜庋(guǐ鬼):搜集收藏。
㊱浯溪大字:颜真卿大字书写的《大唐中兴颂》
㊲子贞自注:“冒雪手拓。”子贞壬戍春(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回州扫墓游浯溪冒雪拓《大唐中兴颂》。
㊳谷山巨石:子贞自注:“麓山碑系用谷山石。”
㊴碑阴词:碑背面的字亦李邕书。
㊵欧褚:欧阳询,潭洲(今长沙)临湘人;褚遂良,本杭州钱塘人,永徽六年左迁为潭州都督。炳:光明。造:到。炳初造:光明初次照到“吾乡”
㊶颜李:颜真卿来浯溪书《中兴颂》、李邕来潭州书《麓山寺碑》。熙:光明。光重熙:犹光明重新照亮“吾乡”,或光明又照亮吾乡。
㊷步武:跟前人足迹走。比喻模仿、效法。
㊸模矩:模式、规矩,犹法则。
㊹阁派:阁,指《淳化阁帖》,宋代阁帖盛行,形成阁帖书派。
㊺鼎潭:鼎,鼎州(今常德县治)。此指《鼎帖》,又名《武陵帖》。宋绍兴十一年郡守张斛集淳化秘阁法帖合潭、绛、临江、汝、海诸帖,参校有无,补其遗阙,在鼎州所摹刻之阁帖。
潭:潭州(今长沙市)。此指《潭帖》。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宝月大师在潭州所翻刻之阁帖。瘢胝(zhī脂):老茧之瘢痕。
㊻湘浒:湘江边。颜真卿所书的《大唐中兴颂》在浯溪、李邕所书的《麓山寺碑》在岳麓山,它们都在湘江边。
㊼执笔者:此指习书者。
浅评:
“重骨不重姿”,这是何绍基一生学书的总结,是他的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也是他对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对重骨派多所欣赏,而对重姿派则多有微辞;他对颜真卿和虞世南的评价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无如风尚喜妍媚”,“扫尽古来姿媚格”,既看到了当时的风尚,也说明了他的态度。我认为重骨不重姿是可以的,但若重骨而轻姿甚至要扫姿,就不免偏颇了。其实,骨与姿虽是书法风格中一对矛盾,但它们之间是不应该绝对排斥的。“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失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唐孙过庭《书谱》)。可见二者应该统一。“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何绍基本人的书法风格就是多样的。他的篆隶古朴,有如万岁枯藤;他的楷书典雅,有如正人君子。而他的行书恣肆,有如妙龄男子,不仅内涵筋骨,而且英姿媚人。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骨姿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