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旧拓肥本黄庭经①

跋旧拓肥本黄庭经

观此帖横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痕法也。二王虽作草,亦是此意。唐人大家同此根巨,宋人虽大家,不尽守此法也。乃停云馆刻此帖多纡折取势,刚柔厚薄,相去盖远。停云以《越州石氏》为祖本,我知石氏本必不然也,文氏以已意为之耳

今世《黄庭》,皆从吴通微写本出,又复沿模失真,字势皆屈左伸右,为斜迆之态,古法遂失。元明书家皆中其弊,苦不自悟者,由不肯看东京、六朝各分、楷碑版,致右军面目,亦被掩失久矣。试玩此帖,当有会心处,然从未习分书者,仍难与语此也。

注释:

①《黄庭经》所传多唐宋临本,宋刻有“越州石氏本”(欧阳询临)、“潭帖本”等,明刻则有“停云馆本”(欧阳询临)、“思古斋本”、“馀清斋本”(褚遂良临)等。“思古斋本”为初出土拓本,石完好,字较肥润,故又称《肥本黄庭经》。何跋九则,此选其一、其六两则。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⑬。

②横直撇捺:楷书的四种基本笔画。

③屋漏痕:以写竖画为比喻,要求行笔不要一泻而下,要时左时右顿挫行笔,如屋漏之蜿蜒下注。

④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

⑤根巨:即根矩,书法本源的法规。

⑥周星莲《临池管见》云:“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人皆知之。”如宋苏东坡就公开宣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仗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诗》)。

⑦停云馆:明文征明(1470—1559),名璧,以字行,更名征仲,长洲人,世居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又有室名停云馆,故亦以停云名之。官至翰林待诏,其书博采众长,为一时大家。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待诏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隶耳。”嘉靖年间文征明父子取阁、绛、临江、宝晋、博古诸帖摹勒,益以宋元明人墨迹,为停云馆帖十二卷,续帖四卷。

⑧越州石氏:指宋越州石氏帖。此帖为宋新昌石邦杰(字熙明)所辑刻,选刻俱精,后世尤重石氏小楷帖,多以为准重摹。祖本:书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

⑨文氏:即文征明。

⑩吴通微:唐代书法家,海洲人。《书小史》云:“通玄与弟通微皆博学善文章。通微工行草书,翰林习之,号院体。”刘熙载《艺概》亦云:“学《圣教》者致成为院体,起自唐吴通微。”孙退谷《王右军黄庭经》云:“予有御府本《黄庭经》,特为宝重,又得宋拓残缺本,乃褚河南所临,宋高宗刻之禁中,米元章所谓天下第一者也。虽存者仅半,然不失为宝。今行世乃吴通微书,视此不啻霄壤矣。”

⑪迆,同迤,斜行。

⑫元明书家:指元赵孟頫和明文征明、董其昌等,大体皆工行楷,“篆分寂然”。子贞学书,溯源篆分,故有是论。

⑬东京:东汉都洛阳,因在西汉都长安之东,故称东京。此指东汉。六朝:指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因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历史上合称南朝六朝。魏、晋、后魏、北齐、北周、隋称北朝六朝。此指后者。楷;指楷书,也叫正书、真书、正楷。它是由八分减省波磔而成的,由于书写更加方便,且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可作楷模,故张怀瓘《书断》云:“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它始于汉末,经三国、西晋到东晋时,楷书便成熟了,一直通行至今。碑版:铭刻文字的碑碣,此主要指魏碑。因北朝书法,以魏为最盛,其书体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

⑭右军:指王羲之。详见《跋〈褚临兰亭〉拓本》注②

⑮会心:犹领悟、领会。

⑯分书: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②。

浅评:

屋漏痕这一著名书法名词,始见于唐陆羽的《怀素列传》。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何谓屋漏痕?后人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一些解释。如宋姜夔的《续书断》解为“欲其横直匀而藏锋”。丰坊的《书诀》有云:“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何绍基认为:“屋漏痕者,言其无起止痕也。”与姜、丰的观点基本一致。清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却认为: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园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掣之状也。”而且认为“如以屋漏痕为屋漏雨”,“失指甚矣”。其实,他自己也没有搞懂。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的解释我认为最得要领而且浅显易懂。他说:“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能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始得园而成画,放纵意多,收敛意少。所以书家取之,以其与腕运行笔相通,使人容易领悟。”(《书法论丛》)。

何绍基的贡献不在于对屋漏痕的解释,而在于他以下的观点:其一,他认为书家运笔“非必谓如是乃贵也”;其二,他认为“机到神来,往往有之”,“有意为之,必成顿滞”。我认为他的见解是极精辟的,他启示我们不要片面地去学这些运笔法,基础札实、功底深了,自然就会掌握的。关于这些观点,另参见他的《跋牛雪樵丈藏智永千文宋拓本》、《跋吴平斋藏争坐位帖宋拓本》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