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①
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②,次年丙戍入都③,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④,戊子冬复入都⑤,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⑥。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丁亥夏在汴中,得宋装薛少保⑦书《信行禅师碑》⑧,亦从来谈古刻者所未见,遂杰然与此称二奇焉⑨。
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⑩,余以横平竖直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髓也⑪。记问浩博,口如悬河,酒后高睨大谭⑫,令人神王⑬,今不可复得矣。
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⑭,未有可比肩《黑女》者。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⑮,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⑯。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费力,直是腕力笔锋⑰,天生自然。我从一二千年后策驽骀以蹑骐骥⑱虽十驾为徒劳耳,然不能自已矣⑲。丁巳初冬⑳。
注释:
①《张黑女墓志》:南阳太守张玄之墓志。玄,字黑女,因避清康熙帝玄晔讳,故沿俗常称张黑女墓志。北魏普泰元年(531)十月刻,楷书。原石已佚,道光乙酉春子贞于山东济南历下厂肆所得之原拓,为天下孤本。此志书法精美,蜚声书林。马宗霍云:子贞“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沉著之境。”(《霋岳楼笔谈》)何跋六则,此选其二、其三、其五三则。
②旋楚:湘旧属楚地,道光乙酉,子贞回湘应乡试。
③丙戍:道光六年(1826)。
④丁亥:道光七年(1827)。汴:今开封。
⑤戊子:道光八年(1828)。
⑥箧(qiè怯):小箱子,如书箧。
⑦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故世称薛少保。书学褚遂良,“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书断》)故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说。
⑧《信行禅师碑》:唐武后时刻,越王贞撰,薛稷书。杨震方《碑帖叙录》云:“石已久佚,惟清何绍基藏有宋拓孤本,现已流入日本。”
⑨杰然:特出貌。
⑩包派:包,指包世臣。包派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吴让之等。
⑪髓:精髓、比喻精华。
⑫记问:疑为“记闻”。睨(nì逆),斜视;谭,同“谈”。
⑬神王:即神旺,精神旺盛。
⑭遒厚:强劲深厚。
⑮回腕:回腕执笔法,详后“浅评”。
⑯襦:短衣、短袄。
⑰笔锋:毛笔毫端的尖锋。运笔时能将笔之尖锋保持在字的点画中心者曰中锋,其能藏在点画中而不出角者曰藏锋,其将笔之锋尖偏在字之点画一边者曰偏锋或侧锋。
⑱驽骀:都是能力低下的马。蹑:追踪。骐骥:良马、千里马。
⑲自已:自己停止。
⑳丁巳:咸丰七年(1857)
浅评
苏东坡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所以书家对于执笔法历来有种种主张。当代著名书家沈尹默先生“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擫、押、钩、格、抵五字法。何绍基除用五字法外,还用回腕法。他在本文中说到临《黑女》时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
关于何绍基的回腕法,当代书家评论较多。有人认为,何绍基“苦心孤诣去摸索执笔方法,他为了强迫自己必须悬起腕来,发明了一个回腕执笔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腕肘提起,把手掌折转过来,指背朝左,虎口向上,四指和大指相对夹管”。有人认为,这种执笔法“指力偏废”,“腕力敧侧”,“失掉了腕的作用”,“阻碍了书法的前进道路”。有人说他“从一个错误的方法中,获得了神奇的结果”,“凭这一点,他是一个开辟书苑新天地的英雄。”
到底如何评价他的回腕法?沈尹默先生曾明确表示,他是不主张转指和回腕的。这无可厚非。作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大可不必去学他的回腕法。但是,作为书法家的何绍基则另当别论。他深知这种执笔法的艰难,也尝尽了其中的苦头。然而,他要闯出自己的路来,就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结果取得了神奇的效果。他这种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我们只有佩服而不能责备他。试想,如果何绍基不用回腕法,他能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何字”来吗?他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吗?由此可见,作为特定的书法家来说,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不能用的,更不能说它一定会阻碍书法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