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褚临兰亭拓本①
右军行草书②,全是章草笔意③,其写《兰亭》④,乃其得意笔,尤当深备八分气度⑤。初唐诸公临本⑥,皆窥此意,故茂逸超迈之神⑦,如出一辙。然欲遽指为山阴原墨⑧,则诚未见何本为可据,以其中总不免有齐、隋以后笔致也⑨。近日“禊本”⑩,皆纤瘦少精神,独此觉墨晕间尚有风力⑪,可算佳本。
注释:
①褚:指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尚书左仆射、河南公,故世称褚河南。其书初师虞世南,晚好王羲之,工隶楷,继二王、欧、虞以后,别开生面。晚年楷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褚临兰亭,即褚遂良所临《兰亭集序》,又称颍上本。明嘉靖间颍上农夫耕地得之;又传颍上有井中夜放光,颍令探井得之。何绍基《跋《褚临兰亭〉拓本》共三则,此选其三。
②右军: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晋琅玡临沂人,曾以右军将军官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右军七岁学书,曾师卫夫人,自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右军书法,采各家之长,熔为一炉,自成一家。到晚年登峰造极,以至绝伦。篆、隶、草、行、楷诸体,均有很高造诣,尤其擅长草书,自东晋以后,为历代书家所师法,有“书圣”之称。其书之代表作,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行书有《兰亭集序》,草书有《十七帖》。行书,为补救楷书的不便书写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是一种介于草楷之间的形式。它始于汉末,流于至今。草书,是为书写方便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它产生的时代,一说秦,一说汉,今依前说。梁武帝萧衍《草书状》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草书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秦汉的所谓草书,只是汉隶的减笔字或草写,后由草隶发展形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流行于东汉,其笔仍有隶书波磔,每字独立,因当时章奏用这种字体,故名章草。汉朝末期,据传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世称“草圣”。到了唐代又产生了狂草,不仅一字一笔而成,甚至字字钩连更难辨认。
③章草:见本文注②。
④《兰亭》: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①。
⑤八分: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②。黄山谷云:“右军《禊帖序》号称最得意者。宋齐以来,似藏在秘府,士大夫间未闻称述”(《山谷题跋·跋兰亭》)。“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同上)。
⑥初唐诸公:指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⑦茂逸超迈:美盛奔放,高超豪迈。
⑧原墨:此指最初的墨迹,即真迹。
⑨杨守敬《学书迩言》云:“南朝至齐、梁,北朝至魏、齐、周,所刻碑碣,皆具体分书,或杂篆书而用之。”
⑩“禊本”,即“禊序”。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①。
⑪墨晕:光彩色泽模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