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张从申书李元靖碑旧拓本①
有唐中叶书家,以沈舍人、张司直为得山阴法乳②,但沈以淡远胜,张以遒肃胜,为不同耳。沈书仅传《罗池庙碑》③,原石久佚。张书有《延陵季子碑记》、《福兴寺碑》及《李元靖碑》④,三迹中以《元靖》为尤卓卓⑤。鲁公书烜赫照世⑥,而《元靖》两碑,千载下犹颜、张并峙⑦,其品次可知矣⑧。余昔得一宋拓,与此本相伯仲⑨,此本缺李监篆额⑩,履卿韩丈既得之⑪,遂从余藏本钩出李监篆刻石拓,装于帖首,其嗜古之癖如此。世少真识,狃所习闻⑫,于舍人、司直或不能举其名。“君子表微”⑬,书律犹其小也。华光室中⑭,又藏有李北海《法华寺碑》原本⑮,知余爱之,慨然见诒,且谆谆以重付贞珉、公诸海内为属⑯,其用心之远,岂等于敝帚自珍、梁间扃鐍者乎⑰?因并记之。咸丰戊午春正月廿九日记于沧浪亭之可园⑱。
注释:
①《李元靖碑》,一名《李玄静碑》,又名《李含光碑》,柳识撰,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唐大历七年(772)刻立于江苏句容玉晨观。明嘉靖三年(1524)毁于火。
②沈舍人:指沈传师(769—827),字元言,苏州人,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有楷法。山谷说他“字势豪逸,真复奇倔”(《山谷论书》)。今存楷书《罗池庙碑》。张司直:张从申,官至大理司直,故称。司直学逸少书,结字遒密可喜,晚益自放。工正、行书,所书碑,多李阳冰篆额,时称二绝。黄伯思认为:“从申书虽学右军,其源出于大令,笔意与李北海同科,故名重一时,宜不虚得。但所短者,抑扬低昂太过,又真不及行耳。然唐人有晋韵,殊可嘉尚。”(《东观余论》)
③《罗池庙碑》:韩愈撰,沈传师书,陈曾篆额。孙季雄立于唐长庆元年(821)。碑原在广西柳州罗池庙本寺。原石久佚,拓本几无流传,子贞曾藏一本,尊为天下孤本,有王铎等人题记。
④《延陵季子碑记》,全名为《改修吴延陵季子庙碑记》,唐大历十四年(779)刻立于江苏丹阳,张从申行书,原石久佚。《福兴寺碑》,全称《润州上元县铜井镇福兴寺碑》,许登撰,张从申行书并楷书题额。
⑤卓卓:突出貌。
⑥烜赫:形容声名或气势很盛。
⑦《元靖》两碑:指颜真卿书《元靖先生碑》和张从申书《李元靖碑》。子贞同治乙丑(1865)仲春《跋》云:“颜书《元靖先生碑》于劲伟中出缓绰,心仪杨许之风,不觉流露腕下也。司直更作意为疏散,而古意愈足,书名为鲁公所掩,拓本希奇可贵,乱后两石俱渺,无踪影矣。”
⑧品次:书品次第。南朝庾肩吾著《书品》一卷,将汉至齐梁能真、草者128人(实只123人)分为九品(即上之上中下、中之上中下、下之上中下)。以后唐李嗣真著《书品后》更分十等,张怀瓘《书断》、朱长文《续书断》均分神妙能三品。
⑨伯仲:本指兄弟的次第,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⑩李监: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官至将作大监,故称。少温工篆书,得法于《峄山刻石》,变化开合,自成风格。当时颜真卿以书名世,其所书碑,必得阳冰篆额,有连璧之誉。
⑪履卿韩丈:韩崇,字履卿,号华光。
⑫狃:当,充当。
⑬表,表明。语出《礼记·檀弓下》。孔颖达疏:“若失礼微细,唯君子能表明之。”
⑭华光:见本文注⑪。
⑮《法华寺碑》,详《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注①。
⑯贞珉:坚而似玉之美石。重付贞珉,即选美石以重刻。
⑰敝帚:破旧的扫帚。所谓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皆言把自己并不好的东西视为珍宝。扃鐍(jiōng jué坰厥):门窗或箱箧上加锁之处。鐍,有舌的环。
⑱咸丰戊午:咸丰八年(1858)。
浅评:
何绍基论唐书,推崇李北海,所以对李书搜集甚夥。他自述“北海书石刻,惟《大照禅师碑》余未及见”。韩履卿知他爱《法华寺碑》原本,慷慨赠与,并嘱咐他选石重刻公诸于世。何绍基遵嘱于次年就“手自钩摹,令老仆陈芝勒石”,并撰《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文。由此可见书家之友谊、韩丈的愿望以及子贞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