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张荐山藏贾秋壑刻阁帖初拓本①
唐以前碑碣林立②,发源篆分,体归庄重。又书手刻手,各据所长,规矩不移③,变化百出。汇帖一出④,合数十代千百人之书归于一时,钩摹出于一手。于执笔者性情骨力⑤,既不能人人揣称,而为此务多矜媚之事者,其人之性情骨力,已可想见。腕下笔下刀下,又止此一律,况其人本无书名⑥。天下未有不善书而能刻古人书者,亦未有能一家书而能刻百家书者。
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平原书⑦,所钩勒者即尽与平原近。心是所学,谓本是一意;后渐于书律有进,乃知其误也。《戏鸿》、《停云》⑧,疵议百出,弊正坐此⑨。而《淳化》则罕有雌黄⑩,特因其所以出者,世不睹其初本,不能上下其议论耳。以余臆见揣之⑪,共炉而冶,五金莫别。宋人书格之坏,由阁帖坏之⑫。类书盛于唐,而经旨歧⑬;类帖起于五代,宋而书律堕⑭,门户师承,扫地尽矣。古法既湮,新态自作,八法之衰,有由然也。《怀仁圣教》集山阴棐几而成⑮,珠明鱼贯,风矩穆然;然习之化丈夫为女郎,缚英雄为傀儡,石可毁也,毡椎何贵耶⑯?汇帖遂俑于此,重悂缪⑰,更相沿袭,《淳化》遂成祖本⑱,尊无二上。南渡以后⑲,灾石未已。试看汇帖中,于古人碑版方重之字,不敢收入一字,非以其难似乎?简札流传⑳,欹斜宛转以取姿趣,随手钩勒,可得其屈曲之意,唐碑与宋帖低昂得失㉑定可知矣。“羲之俗书趁姿媚”,昌黎语岂为过哉㉒?东坡、山谷、君谟、襄阳,不受束缚,努力自豪㉓;然摆脱拘束,率尔会真者㉔,惟坡公一人。三子者,皆十九人等耳。樗寮晚出㉕,小慧自矜,然皆由不守阁帖,故尚能铮铮佼佼㉖。余实不解,阁帖出后,今千数百年,人人俎豆之㉗,渐以两京六朝为古器㉘,唐人碑为法物,不容易亲近摹习,而甘心低首于王著㉙,所摹澄心纸、廷珪墨㉚,半部零册,辄拱璧视之也㉛。贾似道以昏懦误国之臣㉜,寄情烟墨㉝,所刻阁本,丰腴动人,胜于瘦削,故颇有名于后代者,亦如秦会之工收吉金耳㉞。
贾本似此佳拓,今亦不易觏㉟。荐山大令兄得而珍之,因嗜拙书㊱,时时过从㊲,纵谈石墨㊳,遂出此帖,属为鉴跋。余不能效覃谿老人搜索笔画,琐琐校雠㊴。荐山又有志学书,余劝其多看篆、分古刻,追溯本原。此帖虽佳,止可于香炉茗碗间偶然流玩及之㊵,如花光竹韵,聊可排闷耳㊶。竖起脊梁,立定脚跟,书虽一艺,与性道通,固自有大根巨在㊷。
注释:
①阁帖:详《跋宋刻十七帖》注④。初拓本:刻完就拓的本子。因碑版尚未受损或受损极少,故初拓本极受重视。
②碑碣: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叫“碑”,把园首形的或形在方园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后世往往混用。
③规矩:校正园、方的两种工具,此指书法法规。
④汇帖:集帖成册,此指《淳化阁帖》。
⑤性情:旧指本性,后多指性格。骨力:指书法雄健有笔力。《晋书·王羲之传》:“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
⑥其人:指王著,详见本文注㉙。
⑦平原:指颜真卿,详《跋道因碑旧拓本》注③。
⑧《戏鸿》:《戏鸿堂帖》,明董其昌所刻丛帖,万历三十一年勒成,共十六卷。因摹勒刻手欠工,后人评为第一恶刻。过贬。《停云》:《停云馆帖》,共十二卷。明文征明父子辑刻摹勒,章简甫刻字,费时二十三年,于嘉靖三十九年刻成。
⑨疵议:缺点或过失之论。弊正坐此:弊端正因由此而出。
⑩雌黄:驳正、议论是非,也指随便乱说。
⑪臆见:主观的见解,谦词。
⑫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云:“书学之弊,无如本朝,作字真记姓名耳。其点画位置,殆无一毫名世。”
⑬类书:辑录各门类或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经旨歧:经书的旨意产生见解上的分歧。
⑭类帖:将众帖按类编辑成帖册。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陶宗仪《辍耕录》云:“江南李后主(煜)命徐铉以所藏古今法帖入石,名《昇元帖》”此即类帖之始。
⑮《怀仁圣教》:指僧怀仁所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剪裁得当,浑然天成,有如己出,为后人称赞和取法。
⑯毡椎:指拓碑,铺毡以椎敲打纸入碑,然后再以毡包在纸上拓墨。
⑰重悂(pī批)貤(yì亿)缪:悂,谬误;貤,亦作,重复。左思《魏都赋》:“兼重悂以
缪”。李善注:“言既重其悂,而又累其缪也。”《广仓》:“悂,用心并误也。”因王著识鉴凡浅,多有谬误,后之汇帖,更相沿袭。
⑱祖本:《阁帖》世称帖祖,后转相传刻,遂遍天下。
⑲南渡:指宋政权南迁。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两河沦陷,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政权。
⑳简札: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③。
㉑低昂,犹高低、优劣。
㉒昌黎:指韩愈,详《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⑰。
㉓东坡:苏轼号;山谷,黄庭坚号;君谟,蔡襄字;襄阳,米芾号。他们是宋代四大书家。
㉔率尔:贸然、轻率貌,此犹轻捷貌。会真:领悟真谛。
㉕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其书师米芾,而参欧阳询、褚遂良体势,尤善书大字,闻名于天下。
㉖铮铮佼佼:铮铮,金属相击声,喻刚正不阿;佼佼,美好特出。
㉗俎豆:均为古代祭祀器具,引申为祭祀、重奉之意。
㉘两京:见首文注⑲。六朝:见《跋旧拓肥本黄庭经》注⑬。
㉙王著,字知微,成都人,官至殿中侍御史。朱长文《续书断》云:“著善正书,行书兼精。”“著善大书,全用劲笔,为笔甚大,号散笔。”曾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称赞。太宗淳化三年购求古今法书,诏王著摹刻于禁中,名曰:《淳化秘阁法帖》。
㉚澄心纸:即澄心堂纸,是宋代最著名的纸,由南唐李后主传留下来的。其纸长达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被称为“艺林瑰宝”。廷珪墨:奚廷珪,是五代奚超之子,著名制墨人。他曾做南唐李煜的墨官,并得赐给国姓的奖励。从此,廷珪墨又称李墨,声名更大,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又因他从易州(今河北易县)搬到歙州(今安徽歙县),歙州在宋宣和时改称徽州,故又称徽墨,与湖笔并称于世。
㉛拱璧:大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与我其拱璧。”孔颖达疏:“拱,谓合两手也。此璧两手拱抱之,故为大璧。”后以喻极珍贵之物。
㉜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台州人。宋理宗时,以姊为贵妃,累官左丞相兼枢密使。蒙古兵攻鄂州、军汉阳时,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今湖北武昌),私向忽必烈乞和,答应称臣纳银,兵退,诡称用兵解围。度宗时,元军围襄阳数年,他隐匿军报,不全力支援。德祐元年(1275),元军沿江而下,他被迫用兵,在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大败。《宋史》将其入奸臣传。
㉝烟墨:因墨用松烟等材料制成,故称烟墨。
㉞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治今南京市)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杀抗金名将岳飞,为人民所痛恨。吉金:犹言善金,指适于铸造钟鼎彝器的金属。故祭祀所用鼎彝之属称吉金。
㉟觏(gou购):同遘,遇见。
㊱拙书:笨拙的书法,谦词。
㊲过从:互相往来。
㊳石墨:矿物名,俗称墨铅或笔铅,古亦谓之石炭。此指用石墨所书之书法或所拓之书法。
㊴琐琐:卑微、细小貌。校雠:校勘。此指抓住一些琐碎细小的地方进行校勘。
㊵香炉茗碗:香炉,烧香之器;茗,茶芽,茶之通俗。近似于取暖品茶。
㊶花光竹韵:流连于鲜花美竹之间。
㊷巨,同矩。刘熙载《艺概》:“书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浅评:
关于人品与书品的关系,古人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有直接关系,如柳公权笔谏唐穆宗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论述更详,择其要者谓之:人正则书正,故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另一派认为没有直接关系,如清钱詠《履园丛话》认为:不能在“区区笔墨间,以定其人品”。何绍基主前派。
其实,何绍基及前派的观点是不对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古至今,书法实践的事实证明:人正则书正,人邪则书邪并不是客观规律。人正而书邪者有之,人邪而书正者亦有之。因为书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的好坏与人的好坏无关;关键在于天赋与实践。可惜的是古代许多书家论书,只要其人品德稍差,便不重视他的书法,甚或鄙视与贬斥,这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