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三日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言杨海琴太守方议重修廿五日至海琴郡斋谈中兴颂碑有作用山谷韵①

正月廿三日于桐轩大令陪游浯溪言杨海琴太守方议重修廿五日至海琴郡斋谈中兴颂碑有作用山谷韵

归舟十次经浯溪,   两番手拓《中兴碑》。

外观笔势虽壮阔,    中有细筋坚若丝

咸丰纪元旧题在,   时方失恃悲孤儿

次年持节使蜀西,   剑州刻如饥鹤栖

既无真墨本上石,   何事展转钩摹为?

唐人书易北碑法,    惟有平原吾所师

次山雄文藉不朽,   公伟其人笔与挥

当代无人敢同调,    宋贤窃效弱且危。

涪翁扶藜冻雨里,   但感元杜颂与诗

公书固挟忠义出,    何乃啬不赞一词

海琴桐轩喜我至,   珍墨名楮纷相随。

书律深处请详究,    拓本成堆吁足悲。

注释:

①《中兴颂碑》:即《大唐中兴颂》。元结文,颜真卿楷书。在今湖南祁阳浯溪公园石崖上,俗称《摩崖碑》。唐大历六年(771)书刻。书势磊落奇伟,后世摹刻甚多。宋绍兴间重刻于四川剑州鹤鸣山顶,四川资州东岩和北岩均有摩崖刻。

用山谷韵:指黄山谷《书摩崖碑后》诗韵,详《山谷浯溪碑诗以誉为毁……》注①

②浯溪:源出湖南祁阳西南松山,东北流入湘江。水清石峻,唐人元结爱其胜景,居于溪畔,并起此名。子贞“自丙寅随宦入都,辛巳秋杪初次南旋”以来,先后十次经过浯溪。

③细筋:苏东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评颜书云:“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子贞用其意。

④咸丰纪元:咸丰元年(1851)。子贞自注:“石柱上有余辛亥(即咸丰元年——笔者注)题记。”

⑤孤儿:指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子贞母廖夫人在京病逝;咸丰元年正月十五日扶柩南归葬长沙县北原丰坝之回龙坡。旋回道州,经浯溪时,在石柱上题记。

⑥次年:咸丰二年(1852),子贞经张文毅侍郎保荐,文宗皇帝两次召见后,简放四川学政。

⑦剑州:在四川。子贞自注:“剑州《中兴颂碑》从浯溪本翻出”。

⑧平原:指颜真卿。参见《题旧临坐位帖后》序言。

⑨次山雄文: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文学家。广德元年(763)出任道州刺史。二年五月到任。大约于永泰元年(765)“罢守春陵”。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766),元结再理道州。元结在道州政绩卓著,道州百姓将他所住过的街道命名次山街,永远纪念他。大历三年(768)他调任容州刺史,大历四年以“丁忧”归住祁阳浯溪,直到大历六年底。他十年前写的《大唐中兴颂》,于大历六年,由当时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书成刻石于浯溪山崖。

⑩公伟其人:指黄庭坚高度评价颜真卿,写下《书磨崖碑后》诗。

⑪涪翁:黄庭坚别号。

⑫元杜:元结的《大唐中兴颂》;杜甫的《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乌。”

⑬啬:吝啬。山谷《书摩崖碑后》诗对元结的《大唐中兴颂》的看法是“以誉为毁”。

⑭海琴:杨翰,字海琴,号息柯,宛平人。官至辰、永、沅靖道。与道州至交。马宗霍《霋岳楼笔谈》云:“海琴行书,酷似何道州,两公同时且相厚,笔墨相师,古所恒有,初非有意于兢名也;然海琴书名,竟因是而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