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道因碑旧拓本①
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惟渤海②后惟鲁国③,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④。此论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都尉此书⑤,逼真家法,握拳透掌⑥,模之有棱,其险劲横轶处⑦往往突过乃翁⑧,所谓智过其师,乃堪传授也。欲学渤海,必当从此帖问津⑨;若初学执笔,便模仿《化度》、《醴泉》⑩,譬之不挂帆而涉海耳。世人作书,动辄云去火气,吾谓其本无火气,何必言去?能习此种帖,得其握拳透掌之势,庶乎有真火气出⑪,久之,如洪炉冶物,气焰照空,乃云去乎?庸腕拙苶⑫,如病在阳衰⑬,急须参耆桂附以补其元阳⑭,庶气足生血;今顾日以滋阴为事⑮,究之气不长而血亦未尝生也。书道贵有气有血⑯,否则气余于血,尚不至不成丈夫耳。此旧拓本,在今日已为难得,寒夜展视,聊发臆论,时庭前聚雪为山,有万笏干霄之势⑰。丁酉冬腊八日漫记⑱。是日甚寒,字字欲冻。
注释
①《道因碑》,唐龙朔三年(663)十月刻,在陕西长安,李俨撰,欧阳询之子欧阳通楷书。横额小字题“故大德因法师碑”,故又名《道因法师碑》。额佛象侧画象甚精。书法笔力险劲,结构严谨,为欧阳通之代表作。杨守敬《平碑记》云:“碑森焉若武库矛戟,真堪移赠。张怀瓘《书断》谓“瘦怯于父”,恐未必然。此石近为帖估凿坏,过肥重。”
②渤海:欧阳询。详见《跋〈国学兰亭〉旧拓本》注⑪。
③鲁国: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官殿中侍御史,出为平原太守。后历官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故世称颜平原、颜鲁公、鲁国。鲁国正色立朝,刚而有礼,天下称之。其书学张旭,上承羲之,兼初唐之长,法前人而创新意,自成一家,世称“颜体”。《新唐书》评其书曰“遒婉”,朱长文《续书断》列为“神品”,谓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之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其真行绝妙,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④虞,指虞世南。详〈跋汪鉴斋藏〈虞恭公温公碑〉旧拓本》注⑨。褚,指褚遂良。详《跋〈褚临兰亭〉拓本》注⑥。颉颃:鸟飞上下貌。《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颉之颃之。”引申为不相上下或相抗衡之意。
⑤都尉:此指欧阳通,字师通,累官殿中监。《书小史》云其早孤,母徐氏,教以父书,惧其堕,尝遗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仿,以求售,数年书亚于父,号大小欧阳。
⑥握拳透掌:此执笔法之一,习称指实掌虚,即要求五指一齐用力,把笔管握紧,而掌心要虚,无名指和小指均不要碰到掌心。
⑦险劲横轶:轶,通“逸”。险要强劲,纵横奔放。
⑧乃翁:他父亲,此指欧阳询。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⑨问津:津,渡口。《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后用为探求途径或尝试之意。
⑩《化度》、《醴泉》,详见《跋汪鉴斋藏〈虞恭公温公碑〉旧拓本》注⑫、⑬。
⑪庶: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
⑫拙苶:拙,笨拙;苶,疲倦貌。
⑬阳衰:阳气衰落。
⑭元阳:中医谓命门之真火。
⑮滋阴:中医学名词,滋养阴液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
⑯书道:“中国人称书法,日本人称书道,内容一样而名称不同。”(郭绍虞《书道与书法》)
⑰笏(hù):古朝会时所执之手板,有事则书于上,以备遗忘。古代自天子至士皆执笏。《礼·玉藻》云:“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⑱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
浅评:
“世人作书,动辄云去火气”,如东汉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所以,他提出作书前,“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然后作书,“则无不善矣”,此后,王羲之、王僧虔、虞世南、李世民等亦有相似之论。子贞提出“书道贵有气有血”,“气足生血”;若气去,血何生?他认为习《道因碑》这样的法帖,得其握拳虚掌之势,或许有真火气出,久之,会使自己的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见火气并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