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①

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

北海书石刻,惟《大照禅师碑》,余未及见。所见者若《戒坛铭》、《叶国重碑》、《娑罗树碑》、《东林寺碑》,皆翻本无足观。至《李思训碑》、《任令则碑》之荡轶,《端州石室记》之敦朴,《麓山寺碑》之遒劲,《李秀碑》之肃穆,《卢正道碑》之精丽,《灵岩寺碑》之静逸,“龙兴寺额”四大字之雄厚,既各造其妙,而纯任天机;浑脱充沛,则以《法华寺碑》为最胜。去春在吴门韩履卿丈(崇)以此宋拓本见诒,携至济南,手自钧摹,令老仆陈芝勒石,虽于神理未能微肖,然规模粗具矣。……

北海书于唐初诸家外,自树一帜,与鲁公同时并驱,所撰书多方外之文,以刚烈不获令终,大略俱与鲁公同。余平生于颜书手钩《忠义堂》全部,又收藏宋拓本《祭伯文》、《祭侄文》、《大字麻姑坛记》、《李玄靖碑》。于李书则见《北云麾》原石全拓;于番禺潘氏收宋拓《麓山寺碑》;于杭州近日搜得《灵岩寺碑》上下两段于长清灵岩山鲁般洞;见古拓精本《卢府君碑》于崇雨舲中丞处,今复得此宋拓《法华寺碑》。墨缘重迭,可云厚幸。窃谓两公书律,皆根矩篆分,渊源河北,绝不依傍山阴。余习书四十年,坚持此志,于两公有微尚焉。苦臂腕孱弱,复多嗜少专,瞻望前哲,徒增叹愧耳。咸丰己未正月壬申朔十九日庚寅跋于泺源书院

注释:

①《法华寺碑》,李邕撰并行书,东海伏灵芝刻石,唐开元廿三年刻立于浙江山阴秦望山天衣寺。晋唐笔法,温润如玉,开合擒纵,雄浑自然。有人说它“静如处女,狡若脱兔”。原石久佚,宋拓惟子贞藏有海内孤本。咸丰年间,子贞据孤本摹刻于山东济南。

②《大照禅师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天宝元年(742)刻石,原石久佚。明董其昌评其碑书:“神采焕发,结构古雅”(《容台续集》)。

③《戒坛铭》,邕撰并书,楷书。唐开元三年(715)刻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故又称《少林寺戒坛铭》。书法严整朗润,与邕他书异趣,故子贞疑为后人伪托。《叶国重碑》,又名追魂碑、叶有道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开元五年刻立于山东金乡县。叶有道系道士,奇行种种,碑文不载。书法瘦劲而有骨力。《娑罗树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开元十一年(723)刻,原石在江苏淮安,因遭兵燹早失。明隆庆六年(1572)淮安令陈文烛得吴承恩藏旧本剪装本,属吴从道重刻于淮安,后并刻陈文烛撰记。《东林寺碑》,详《跋小字麻姑山仙坛记旧拓本》注②。

④《李思训碑》,即《云麾将军李思训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开元八年(720)刻立于陕西蒲城,用笔自然,规模极大,瘦劲异常,遒劲妍丽,世称邕行书第一。《任令则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天宝四年(745)刻立于陕西武功县。碑久没无闻,清嘉庆二十年(1815)为段嘉谟访得,吴荣光、聂铣敏刻识于后。

⑤《端州石室记》,邕撰、楷书、无书名,欧阳修疑张庭珪书,杨震方认为:“张庭珪工于隶书,恐不能书此,不如说即李邕自书”(《碑帖叙录》)。唐开元十五年(727)摩崖刻于广东高要北七星岩下。

⑥《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山碑》,邕撰并书,楷书,江夏黄仙鹤刻。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刻。此石现在长沙岳麓书院旧址。书势雄健,历来与《李思训碑》并称李邕杰作。

⑦《李秀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天宝元年正月刻立于直隶大兴。书法雄遒,具羲献之韵。

⑧《卢正道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天宝元年(742)刻立于河南洛阳许家营。笔法秀劲,豪气纵横,书刻俱佳。何绍基藏刘彦冲旧藏本,并跋云:“如此小字而豪纵之气不可掩,可知《戒坛铭》之伪。”

⑨《灵岩寺碑》,邕撰并书,行书。唐天宝元年(742)刻立于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碑断,存二石,咸丰六年冬子贞访得残石。

⑩韩崇,字履卿。诒(yí仪):通“贻”,送给。

⑪方外:世外,谓超然于世俗礼教之外。语出《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后因称僧道为方外。

⑫令终:尽天年、得善终为“令终”。

⑬《祭伯文》,颜真卿乾元元年(758)祭伯父颜元孙之祭文稿本。行草混杂,刚劲园熟。《祭侄文》,颜真卿乾元元年祭其侄季明殉安禄山之乱的祭文稿本。元陈深评其书法“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此二稿与《争坐位稿》合称“三稿”,为颜书喧传之帖。《李玄靖碑》,颜真卿撰并楷书,刻立于大历十二年(777),碑四面刻。明嘉靖三年(1524)为雷火所焚,石碎数十块。明有翻刻,全文,较佳。

⑭《北云麾》,指李邕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因碑在陕西蒲城,较《云麾将军李秀碑》在河北良乡而地处西北,故称。

⑮潘氏:指番禺潘德畬。子贞同治二年(1863)春仲薄游羊城时,寄寓在他的海山仙馆。

⑯得灵岩寺碑于鲁班洞:详见《访得李北海书灵岩寺碑残石》诗注①。《卢府君碑》,即《卢正道碑》,见本文注⑧。崇雨舲:崇恩,号雨舲(或书语铃)道人、香南居士,官至山东巡抚,与子贞深交,曾聘子贞为山东泺源书院主讲。

⑰河北:黄河之北,此指北碑。

⑱两公:指颜真卿与李邕。孱(chán):懦弱、弱小。

⑲咸丰己未:咸丰九年(1859)。朔: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等的时候。朔发生之日定为夏历每月的初一日。

浅评:

何绍基认为颜李两公书律皆根矩篆分,渊源河北,决不依傍山阴。他自己学书几十年也“坚持此志”,这是他一生学书的总结。他的好友杨翰在《息柯杂著》中说:“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入神化境,晚年尤自课勤甚,摹衡兴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杨守敬亦赞其“以篆隶入分”,“草篆分行冶为一炉”。向燊赞其“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轹百代矣。”诸子所论,皆证子贞“此志”业已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