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汉字美术字是汉字造型艺术。普通书写运用毛笔一次成形,美感是书写的副产品;而对于美术字来说,美感是主要目标,它是一种具有实际用途的工艺美术字,把文字当成一种装饰纹样。它有三个方面区别于通行形体:其一,它不是书写字体,而是美术具象形体,与美术纹样具有密切的关系,与常用汉字形体有明显的差别;其二,它是经过某种工艺加工的工艺品,包括工艺品上的手写体;其三,它一般在某些特殊场合使用。

汉字美术字的历史十分悠远,在商代汉字的早期历史阶段其已经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步入一个高潮。此时的美术字以云纹为主体,附加龙凤,乃至各种动物、人体等形象,呈现出瑰丽多彩的文字世界。秦汉开始鸟虫书见于记载,逐渐演变为虫书、鸟书。汉代以来的美术字继承先秦传统,充实了各种动物植物形象,同时适应汉字形体的发展,象形的古文字转变为规则化笔画构成的隶书催生了相适应的新美术体,杂体书在汉代流行起来,直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时代美术字一度沉寂,明清借助实物的工艺装饰要求,在织物服饰、器皿上广泛出现。清代中期以来,汉字美术字与蓬勃兴起的汉字民俗文化,一同发展为一支独立的装饰美术字流派。

汉字美术字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具象性。汉字分为两个阶段,先秦时期是图画性的形体,俗称象形文字,字形的图像性与图案性美术字可以融为一体,此时美术字可以比较具象地描绘各种物体的形象。秦汉以来,隶书成为通行文字,而以古文字为基础的篆书留存在特殊的金石铭文之中。先秦元素的美术字依然活跃在装饰世界中,除了在一些错金错银的器物上,主要使用在碑志上(额书)和印章上(篆印文字)。自西汉开始,美术字分作二途,新美术字取代了旧美术字,一方面把象形图案高度融合在笔画之中,成为字形的有机部分,另一方面把其他装饰花纹点缀在形体之中,以图文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宋元以来文人创造了品种繁多的象形美术字,复杂烦琐,难以在民间推广,也得不到士林的赞许。美术字在清代进入兴盛期,朝野均热衷于汉字崇拜,用汉字装饰器物、美化器物蔚然成风,汉字美术字具有肥沃的土壤。花书、龙凤书,乃至含有人物故事情节等的复杂美术字,采用纺织、刺绣、金银冷锻、珠宝镶嵌、绘画、雕版等技术,生动地展示了汉字美术字的魅力。

二是民俗性。汉字美术字生根在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中,孕育在汉民族的血脉之中,伴随着民族的生存而发展。民俗是最富于民族个性、民族色彩、民族好尚的标志,民俗是不分阶层,不分官民、不分贵贱、不分长幼、共同寄托的精神世界。先秦和汉魏的神仙世界、祥瑞征兆,大量采用仙人、龙凤、鱼儿、蠕虫、灵芝、太阳作为美术字的元素;汉唐多以垂露、垂芒、花鸟为素材;到了明清,八仙、龙凤、蝙蝠、桃子、灵芝、牡丹花、梅兰竹菊,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图像。

三是继承性。汉字是世界文字中仅存的传承有序的文字,历史上的各式形体在美术字上都打上了时代烙印。因而各个时期的美术字都有当时通行字的影子,都有时代的特点。而且,历代美术字祈求长寿纳吉福的主题不变,从内容到形式有几千年不变的元素,有几千年不变的寄托,绵延不绝。汉字美术字承载了汉族的幸福心理。

四是非具象美术字依然体现汉字的形体特点。古代美术字既有的个性化的字形设计,可以作为一种标准体推广,当作实用楷体的补充。简单的几何形在古代美术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周春秋战国的不规则外轮廓字形,演化为大小篆的形体,这是人为美化的结果。古代的几何美术字,依靠点、线、面的变化获得美术效果,这不是汉字美术字的主流。无论是瓦当文,还是后来的类似形体,都是消极约束的结果,在压缩的特殊空间中,文字形体适应变形,形成随形美术字。

五是明代以来的刻坊手工制作在官府和匠师的相互努力下,造就了匠体字(旧称老宋体),开创了新的文字形体规范,继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印刷体,如方体、长体、变体,不乏对字体的美术设计。清代中期,文人与匠师合作,尝试创造美术形体,即优美的仿宋体。西来的机械技术开创新的印刷美术字体,西方因素的黑体(线体)开启了一条美术字的大道,现代的字体设计都以此为出发点。

汉字美术字是汉字历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美术字体现了汉字在美术领域的演变历程。作为一种专门的美术世界,以前的研究散落在各个领域。先秦的象形书、汉代的鸟虫书归入古文字学园地,汉魏南北朝杂体书归入书法研究对象,近代的花书脱离文字学成为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所以流传有序的汉字美术字变成碎片,不能用一个理论来统率,不能用一条逻辑之绳把它们串联起来。本书就是要阐发汉字美术字的本质,挖掘看似纷乱的现象背后的内在关系,全面地整理这个历史事实,探讨汉字美术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美术字最具学术性的对象是先秦的象形书,宋代金石学开始关注此类象形字,根据历史上的命名,称之为鸟虫书,做了文字考释。这种状态维持了近千年,到了近代才有岭南学者重拾,做考释汇编整理等基础工作。本书的任务是建立一个汉字美术的专门学术领域,解决先秦西汉金文象形书的定名、形体分析以及从象形书到鸟虫书的演变脉络等问题。汉魏南北朝的杂体书的研究基本是空白,考究事实、名称必不可少。这段时间的象形美术字有文献记载,可以从文献查背景,从实体铭文看形象。宋明以来文人创作的杂体美术字,多为无端臆造,形象烦琐,少有传承,影响有限。明清以来的花书流行面广,深入社会,是共同观念的体现。尤其在民间,各种形式的花书繁花似锦,可惜缺乏系统阐述,深入研究远远不够。

汉字美术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发扬汉字文化,也是建设现代文化的一个举措。现在汉字设计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专门学问,各校纷纷设置课程,编写了十多种专门教材,但是这些教材没有寻求其渊源,终成无本之木,且概念不清,把美术字与书法混为一谈。尤其在实用美术设计方面,亟需一个理论支柱,推动汉字设计进入各个领域,为美化生活服务。当然,汉字美术字本来就具有独立的价值,与传统书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是图像式表现形式,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特别的书法艺术进入艺术殿堂,为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开辟新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