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南北朝之云书

第二节 汉魏南北朝之云书

西汉的云纹逐步从战国时代纷乱的形式走向较为统一的模式,较为规则的涡旋纹占有了绝对的地位,散漫的流云纹只是一种调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其中很多器物是用云纹来装饰的。丝绸织物十分华丽,精美绝伦。长寿绣黄绢、长寿绣绛红绢以及乘云绣黄绮,都有复杂的盘旋云朵以及云气。[15]

图2-18 长寿绣黄绢(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16]

图2-19 乘云绣黄绮(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

马王堆1号汉墓彩绘棺盖板与四侧都有黑地云纹。彩绘棺四侧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带状流云纹,以云朵带动气流迂回曲折,来回往复,具有动态感。棺盖有六组,每组云气相连,其中有许多辟邪的鸟兽。这是墓葬这个特殊场合的安排。

马王堆3号墓漆盝顶盒花饰云朵为主,由气流连贯成连绵不断的整体。这些都十分形象 地表达了汉代人对云纹的喜爱。[17]

图2-20 3号墓漆盝顶盒[18]

战国时期流行的流云 式云书已经很少见到,如西汉“祭雎”[19]印,弯转处尚见加宽的楚国云书写法。此类风格云书,汉代很少使用。相反,旋云纹特别是对称双旋云纹云书得到推广,成为常见美术体。

图2-21 祭雎

图2-22 旋纹剑首

图2-23 对称双旋纹剑格(西汉墓出土)

汉代云书是一种常见的美术体,它直接继承了战国的云书形 体,但是又有自己的特点。战国老派的云书大部分退出生活,新式的云书得到广泛使用。云书在铜器上被规整的篆字替代了,集中出现在玺印上,同时推广到瓦当上。

徐州为故楚之地,历年发现玉印二十多方,有西汉晚期“王讳”石印[20],“王”字三横变为双旋云,一竖为反复盘曲的流云,“讳”字笔画较多,云纹细碎。可以明显地看出,“王”字中S形笔画为战国流云遗留的式样。

图2-24 王讳

徐州土山寺汉墓出土银印,印面文字为“丛凶之玺”,从印面实物看,不是很清楚,隐约看出“凶”字下有鸟纹,上部似乎是鱼纹。[21]印面满布变体云纹,反复缠绕,与刘胜墓的铜壶铭文风格十分相似。此印文字近于东周鸟虫书风格,以云书为布局,杂以鸟兽,不过云书大有不同了。

图2-25 从凶之玺(印面照片)

有先秦遗风的云书为新云书淹没,汉代的云书以新的风格登场。汉代云书形体大变,流云式云书不适合以秦篆为铭体的印文,旋云纹成为主流。简洁的涡旋云是玉雕的常见纹样,常见于王公贵族的玉器之上。例如徐州汉代墓葬的玉剑具,玉剑首中心有三个稍大的涡旋云,周围几十个小涡旋云。剑格上雕刻的是箱子环形的对称涡旋云,直角交接的涡旋云共享 一个云朵。[22]

相传汉初的《安世房中歌》有称颂庙堂庄严的诗句,《汉书·礼乐志》记录:“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23]传世的“永受嘉福”是一件少见的瓦当。“永受嘉福”祈福之语,与此歌含义相似。清钱泳《履园丛话·阅古》:“[永受嘉福] 此瓦四字俱是虫篆,盖汉人有此篆法也。俞太学得于长安肆中,引《董贤传》为‘椒风嘉祥’,或又引《扬雄传》为‘迎风嘉祥’。细审之,实是‘永受嘉福’四字耳。”[24]“永受嘉福”瓦当文字备受金石家、文字学界和考古界的关注。那么这个“永受嘉福”四个字是否为虫书呢?当然不是,把它的文字与西汉楚王剑格上的云纹对照便明白这是云书。

图2-26 “永受嘉福”瓦当

西安南郊岳家寨1号汉代壁画墓出土封泥五件,其中三件较完整,有“长承永福”铭文,年代为西汉晚期。[25]“长承永福”与“永受厥福”意义相同,“福”字与“永 受嘉福”之“福”字十分相似。“永受嘉福”与“长承永福”的云书写法相似之处 很多,两个“福”字,都有累叠的笔画,是简化了的两头涡旋纹简化而来,这也是西汉云书的新景象。根据岳家寨1号汉墓我们可以推断“永受嘉福”瓦当的年代应该在西汉晚期。

图2-27 岳家寨1号汉墓“长承永福”

广州汉代南越王建筑遗址留下的瓦当中云篆占了重要的地位。南越宫署瓦当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美术字:一种是虫书与云篆的合体,一个新体内既有云篆又有虫篆,这点在虫篆中已有说明;另一种是单纯的云篆。右侧两个“万岁”当,前者为流云,后者为涡旋云。[26]南越王宫城北墙基址发现的瓦当,云篆的涡文更加明晰。[27]

图2-28 南越宫署“万岁”瓦当

福建汉代闽越宫城遗址出土了一些瓦当,这些瓦当的年代在西汉,可能晚到东汉初年;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既有实物,也有拓影,其中两种云书瓦当引人注目。一种云书瓦当把云纹放在文字上面,也是对称双涡旋云纹,下有“万岁”二字。另一种“乐未央”瓦当,“乐”字“木”下设对称涡旋云纹,这个云书处理是根据 圆形当面做出的特殊安排。

图2-29 福建汉代瓦当

在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发现“建始”铭瓦当残片,阳文,顺时针旋读。另外发现“四年”铭瓦当。“建始”是西汉成帝年号,二字篆字,每字尾笔特长,加以延长盘曲,是云篆。[28]

东汉时期流行“长宜高官”铭铜镜,四灵芝纹与文字相间,外周以八角光芒。四字之中“高”“官”二字长垂似为垂露。“长”“宜”二字左侧一笔学界认作刀斧状,实为旋云纹,“长”字右侧垂笔为悬针。[29]

图2-30 赫章可乐遗址忢当残片

图2-31 “长宜高官”旋云镜

南北朝道教开始与皇家交接,无论南北道教均有极高的地位,此时道家仪式基本完备,道教的特殊文字形体破茧而出。道教与古代汉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造就了道教的云篆。道教的部分经书、符策采用云篆书写。南朝梁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云篆龙章之牒,炳发于林岫。”[30]

南朝宋齐间王愔《文字志》说古书有三十六种,其中有云书。道 家认为云篆是天书,《云笈七签》卷七:“篆者,撰也。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之炁,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诸天之内,生立一切也。”“二曰神书,云篆是也。”[31]《真诰》卷一记紫薇夫人说:造文之始,“有三元八会群方飞天之书,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也。……云篆明光是其根宗所起,有书而始也”[32]。唐代韦续《五十六种书》之四:“因卿云作云书,亦黄帝时也。”[33]两者说法接近,均把云篆看作神圣所作,为远 古之书。

云篆以盘曲缠绕为特征,汉代称为云气,是征祥的重要内 容。

战国的美术字多为鸟纹和云纹结合,其中有一种云纹为旋 云纹,形似阿拉伯数字“2”,而起笔藏于内,这是云纹的特征。

湖南辰溪县战国铜矛,鸟首上端有旋云纹。[34]这种字上端加旋云纹的习惯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保留在北朝到唐代墓志的特定字形之中。

南北朝时期所见旋云篆不多,隋唐历时较长,积累要多一些。唐太宗加封老子李耳为道教的教主,尊称为太上老君,并且敕令天下,以道教为国教,使得云书应用扩大,旋云纹更为常见:

图2-32 湖南辰溪县出土的战国铜矛

保存在北朝、隋唐墓志盖上的旋云纹与战国、汉代的云纹形体完全相同,如旋涡状,分布在字的起笔,顺势拖曳成完整笔画。志盖上也有流云纹,与旋云纹不同,反复弯曲如飘带。

元焕墓志作于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志盖铭文有五行,每行五字:“魏故宁朔将军谏议大夫龙骧将军荆州刺史广川孝王墓志铭”,其中“荆”“刺”二字“刀”上饰云纹。墓志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

图2-33 北魏元焕墓志盖

图2-34 刘通墓志志盖

安阳县洪河屯乡上柏树村发现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大型砖室墓,出土少量器物及墓志一合。志高68厘米,宽68厘米,志文二十七行,满行二十七字,凡七百零二字,隶书,有纵横界格。盖高68厘米,宽68厘米,三行,行三字,凡九字,阳文篆书,即“齐故开府仪同刘公铭”。两侧中部原有铁环各一,已锈蚀脱落。志主刘通,字杀鬼。他是北齐著名画家。传世文献作“刘杀鬼”,《北齐书·樊逊传》、唐代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多有记载。[35]

青州市博物馆藏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临淮王像碑,通高444厘米、宽160厘米、厚19厘米,碑首半圆形高129厘米。碑文为分书,现存一千五百字。碑额在高浮雕盘龙之下,阳文篆书“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有界栏。笔画端处有鸟头形,而“刺”字的“刀”上首有卷云纹。可称为云纹鸟篆。这是北朝后期首见之云篆,开了唐代云篆的先河。[36]

2001年至2006年间,西安高阳原发掘出土多种墓志,其中有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刘玄墓志(盖铭:“大隋开府刘君墓志铭”),唐贞观元年(627年)刘某妻卢渠夷墓志(盖铭:“大唐营州都督刘使君夫人卢氏墓志铭”),唐显庆四年(659年)刘腾墓志(盖铭:“唐故清池县尉刘公铭”),唐龙朔元年(661年)刘某妻赵客女琛墓志(盖铭:“大唐故刘君妻赵氏铭”)。

图2-35 “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

图2-36 隋代刘玄墓志志盖

图2-37 唐刘某妻卢渠夷墓志盖

图2-38 唐刘腾墓志盖

图2-39 刘某妻赵客女琛墓志盖

洛阳红山乡发现显庆元年(656 年)唐洛州刺史贾敦颐墓,志盖篆刻“大唐故洛州刺史贾君及妻清河县夫人 房氏墓志”,志文为楷书,共计三十三行,满行三十三字。[37]

西安西咸新区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座单室砖券墓,甬道内放置上官婉儿墓志一合,青石质,正方形。阴刻正书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三字,共计九百八十二字。四侧在整体联珠纹框内减地线刻十二生肖,衬以缠枝忍冬。志盖錾刻篆文“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昭”字“刀”上饰云纹。

图2-40 上官婉儿墓志盖

2008年巩义出土刘宪墓志,志盖篆“大唐故刘府君墓志铭”,笔画纤细,尾端尖,为悬针书。其中“刘”之“卯”右侧为旋云纹。[38]墓主景云二年(711年)卒。

图2-41 刘宪墓志盖

河南省博物院从郑州市铁路工商局征集到刘德墓志一合,开元六年(718年)刻。盖阳文线刻“刘君墓铭”;四杀线刻卷叶纹,无书;无刻人名。篆字篆法不合,“铭”字之“名”内有卷云。[39]

图2-42 刘德墓志盖

河北沧县纸房头乡1号唐墓有咸通九年(868年)墓志一合,盖篆字“唐刘公张氏齐氏墓铭”,“刘”字有旋云纹,为云书。四周浅线阴刻,有花纹一周,四杀阴线刻十二生肖神像,四杀转角处阴刻牡丹花纹。四周侧面流云花卉为地,上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楷书铭文四百六十五字,行楷字体,四周流云纹。[40]

图2-43 “唐刘公张氏齐氏墓铭”

这些旋云纹云书集中在“刀”符的顶端(涉及“刘”“刺”“荆”“昭”等),用饰笔顺时针旋转一圈,与辰溪县战国铜矛云书完全一样。此外“铭”字云纹在“口”,形体改变很大,景云二年(711年)墓志“刘”字云纹不在“刀”,而在“卯”右侧,体现出书写者的个性。从这些例子可见,云书有很强的传承性。

先秦开始云纹形体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述的涡旋纹,另一种是流云纹。忻州市忻府区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其中有升仙太子驾白鹤在流云中飞翔的景象。[41]

图2-44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在流云中的升仙太子

因为文字隶变,形体大变,流云不能只在方块范围内变化。既然不能拖曳出格,只能压缩,做小幅度的曲折,自然短而曲的流云纹变为交叠或波浪状。它是在唐代形成,成为宋元以来的主要运转形式。

朝阳市双塔区肖家村发现唐墓,19号墓墓主库延安卒于垂拱三年(687年),与夫人合葬于天授二年(691年)。志盖“大周故人库延君墓志”,用俗云篆书写,“人”“库”“延”“志”笔画加曲和反复加曲,这是流云云篆。

图2-45 库延安志盖

2006年开封发现贞观四年(630年)集州刺史韦孝謇墓券,券文四周为云篆:“青龙秉气,上玄辟非,玄武延躯,虎啸八垂。”[42]上述的字,见于陶弘景《真诰》卷十:“我今墓有青龙乘气,上玄辟非,玄武延躯,虎啸八垂。”[43]可见,这是道教的文字。

图2-46 韦孝謇墓券云篆

上述字迹虽是篆体,但是多盘曲变形,有的结构大变,是流云纹道教文字作品。

唐宋时期的镇墓天文使用云篆书写,属于道教丧葬礼仪。根据敦煌文书P.2865《太上灵宝洞玄来度五练生尸妙经》可知,至晚南北朝已有云篆真文了。被称为“天文”的镇墓文是上天下告的文字,书写者故意把它的文字结构大加改变,使得世人无法辨认,不过文字形体多重叠,流云、涡旋云式错杂,云书特征鲜明。这涉及道教文字的系统研究,这里不再展开论述了。[44]

图2-47 唐韦湑东方镇墓石[45]

唐宋两朝都信道教,奉三尊,云篆使用十分广泛,蕴含上天之真谛。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黄箓斋词》:“金科 玉律,云篆瑶章,先万法以垂文,具九流而拯世。”

宋朝真宗到徽宗、钦宗,笃信道士,认可道教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道士也发展了云篆,他们屡屡制造天书下降,迷惑君主,天书上写的就是龙章云篆。

《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为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刻石,现存于陕西药王山南庵碑廊;圆首方座,高124厘米,宽72厘米,厚14厘米;分上下两栏,上栏刻楮慧的龙章云篆诗一首,下栏刻宋徽宗题文。龙章云篆诗释文为:

鸾舆彩仗下层霄,绛阙瑶台一见招。三万七千当圣运,坤宁忠孝助唐尧。

赵佶题书云:

政和丁酉季冬既望之夕,天神复降于坤宁殿,比之中春,灵异尤甚。彩光星斗,洞焕楹拱。迅雷掣电,与夫簪珮幢戟相属而行 者,不可概举。复有妙乐,其音泠然。卿云异香,移时乃散,皆由西北而去……[46]

此后云篆皆采用流云体,旋云体极少使用,书法以上下曲波为特点。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广惠碑篆额“太一元君广惠之碑”,采用唐宋的云篆,“惠”字上、“碑”字左侧有涡旋云纹,其余用流云纹。此后云篆笔画多以波浪形流云纹出现,先秦以来的旋云纹消失。

图2-48 龙章云篆诗

图2-49 太一元君广惠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