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化之美术字以齐整为美
先秦的汉字处在表形文字阶段,用图像来表示文字的意义,图像在文字中占有优势地位。表形文字旧称象形文字,明白地说明文字是象形,象形的对象是原始自然之物—人体、动物、天象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兵器、工具等。
殷末西周初的铜器铭文大多一字(或说图形)或少字(或说图形)独立使用。容庚把它编入《金文编》的附录,共有五百六十二种,唐兰认为:“这一类不认识的字,到容庚附录在《金文编》后边,大都也就是一般人所谓文字画。”他又说沈兼士把商代器那些前人不认识的字“归之于文字画的遗形,是一种装饰的图画”,认为“图画文字,是用图画方式写出来的文字”。[1]郭沫若认为殷代金文中的“图形文字”,是早期的文字。[2]
雒有仓将族徽文字形体的特点归纳为三点:1.象形性和标识性较强;2.美化装饰色彩明显;3.书法色彩浓厚。[3]
这些浓重图画色彩的字是早期美术字,还原图画的艺术特征。
刘敦愿曾探讨商周象形文字的绘画因素,指出甲骨文是“日常应用的文字,比较注重书写的迅速与简便”[4],族徽图画性很强,但是它毕竟不是图画,是以简略的线条来辨明概念的。复杂的图形只勾勒外轮廓,其细部略而不存。为了加强其区别特征,只取物体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但是又不是像文字那样过于简略而失去形象。以前有人认为族徽不是文字,现在看来,应该说族徽大部分是文字,只不过是特殊的象形文字,是经过装饰的象形文字。
图1-1 趾癸鼎
图1-2 黾鼎
图1-3 鸡鱼鼎
图1-4 卫捧册鼎
图1-5 㠯父簋
它本质上是字,是特殊的装饰性文字,除去它繁缛华丽的外表,主体部分还是文字,不过它是古代的象形书法,比一般的文字来得具体和形象,所以文字与图画难以分辨。
商代、西周的金文是文字结构为错杂的团状,显示为外缘不整齐的形体;自西周晚期开始,逐步向笔画齐整、外形长方的方向转变,无论东土还是西土皆无例外。春秋后期出现规整的形体,笔画纤细均匀,字形略显瘦长,列国金文皆出现了类似小篆这样的体势,南方楚地的长体苗条婀娜,北方秦国的长体柔中带刚,中山国长体劲挺之中含秀,这是春秋长体的延续和发展。“在圆笔的风气下,齐系整齐,楚系流丽,但大体都 纤劲而行笔长,跟周室的温厚而行笔短的不同。”[5]文字的美术史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商周时期文字有当时的艺术观,并非东周才开始有文字的美化意识。
张飞莺注意到楚地形体的变化,把楚国的书法分为三期:1.早期雄奇,楚公钟、楚公逆镈和楚王钟字形偏长线条柔美。2.中期流媚,王子婴次炉笔画平直、工整;到王子午鼎,结构颀长,字形大小划一;至楚王怀渔戈,极端夸张的线条,形成了鸟虫书;曾侯乙起复归平正。3.晚期圆浑,回归古朴,婉转流畅。[6]
长体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形体从描写客体的形貌转向注重书写的美观,这是文字史在古文字阶段的伟大变革。邾公钟和栾书缶、春秋中晚期齐侯盂和叔夷钟呈现出这个倾向。春秋晚期早段楚彭射墓铜器铭文已经有趋于修长的倾向,盂鼎尤其明显。
寿县蔡侯墓年代为春秋晚期,在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47年之间,共有铜器四百八十六件。这批铜礼器大部分有铭文,其中蔡侯尊腹部有兽面纹,唇连颈有铭文二十三行,共九十二字,蔡侯虑盘,四兽形耳,腹部有花纹,圏足,底有长铭十六行,达九十二字。[7]盘与尊除了器名不同外,两器铭文皆同,均为修长体,长与宽之比约在3∶1。其他鼎、簠、簋、方壶、方鉴、浴缶等皆有少量铭文,无一例外,皆为长体。墓内编钟、编镈的铭文为略微长之散体。同墓出土的吴王光鉴的铭文一为散体,一为略长形体。随州文峰塔1号墓主为曾侯与,是曾侯乙祖父,墓葬年代在春秋晚期。墓内出土带铭青铜礼器,在行鬲、多件编钟(M1:1到M1:10)皆有多少不等铭文。M1:1铭文完整,均为正整齐的修长体,钟的正背钲部以及正面、背面左右鼓部铸有铭文,共一百六十九字,其中合文一,重文一,读法为:右起左行,正面钲部→正面左鼓部→背面右鼓部→背面钲部→背面左鼓部→正面右鼓部。[8]
1977年陕西凤翔高王寺出土春秋晚期吴王孙无壬鼎 ,器盖同铭两行八字:记“吴王孙无壬之脰(厨)贞(鼎)”。此当属吴地礼器所用的长体铭文,宽与长之比约为6∶20,字形高为宽之三倍多。这种长体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美术字中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作为美术字的母体,加附饰称为鸟虫书。
战国早期秦王钟“秦王卑命竞墉王之定救秦戎”、齐陈曼簠的整齐程度不亚于其他列国。
图1-6 蔡侯虑盘
图1-7 曾侯与编钟铭
图1-8 秦王钟
图1-9 陈曼簠
图1-10 吴王孙无壬鼎
春秋晚期的兵器多有长方形外形。洛阳宜阳县文化馆收藏了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铜铍,上面有错金铭文:“我自铸少身之用铍”。文字形体与晋南出土的韩钟剑错金铭文相似。[9]
1983年山东沂水县诸葛公社古墓发现吴王剑,铭“工王乍亓巳用□乂江之台北南西行”,此为春秋时期吴王剑,字形依然是商周金文形态。[10]
1988年8月山西榆社县城东北三角坪取土时,发现春秋末年吴王剑,铭文为“工吴王发訾谒之弟季子肵扃后余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剑”[11]。湖北谷城博物馆收到城关镇西山皮家洼出土的吴王剑,铭文为“攻
王
此
自作元用鐱”[12]。2008年无锡博物馆入藏春秋晚期吴王剑,两纵茎铸铭“攻
王
此
自乍其元用”“攻
王者
自乍其用鐱”[13]等。春秋末之吴王光剑铭“攻吾王光自作用鐱”[14],1974年安徽庐江汤池出土吴王光剑,铭“攻吾王光自乍用剑。
余允至,克戕多攻”[15]。
图1-11 我自铸铜铍
图1-12 工王剑
图1-13 攻王剑
图1-14 攻王剑
图1-15 攻王光剑
齐整的字形需要外形方正,笔画适 合需要横平竖直,如直角坐标一样稳定,具有静态美感。所谓汉字方块字,是使用者不断地追求形体齐整,不断加工完善的形体,造就横平竖直清晰的外轮廓。如果说汉字是方块字,当从春秋晚期起,方块形的平面体是2000多年来汉字的外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