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书衰落

第一节 杂体书衰落

杂体书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盛极而衰,先是杂体书多样化逐步单一化,生动活泼的形体,化为单调的统一模式。唐代对杂体书的建树不多,先有唐玄度,文宗时待诏。工书,尤精小学。作十体书曰: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网罗古今绳墨,盖亦无遗。”[1]后有释元雅,“于科斗、小篆各为《千文》,以隶书识其侧”[2]。但是这些新造杂体书遭到文字学家徐锴(921—975年)质疑。《说文解字系传·疑义》:“汉魏以来,县针、倒薤、偃波、垂露之类,皆字体之外饰,造者可述。而齐萧子良、王融、韦仲、庾元威之徒,随意增益,妄施小巧,以异为博,以多为贵。至于宋景之史、秋胡之妻,皆令撰书,厚诬前人,以成已学……是以一百二十文体,臣所不敢言也。”

释梦英,法号宣义,北宋前期高僧,衡阳郡(今衡阳市)人。乾德五年(967年),太祖赵匡胤召之帘前,赐紫服。善玉箸篆,作十八体书。宋朱文长《续书断》下卷有梦英《十八体书》,是为古文、回鸾篆、雕虫篆、飞白书、薤叶篆、璎珞篆、大篆、柳叶篆、小篆、芝英篆、龙爪篆、悬针篆、籀文、云书、填篆、剪刀篆、蝌蚪篆、垂露篆。梦英“十八体书”多出臆度,与唐以前同名杂体形体相异,不为人重视。《宣和书谱·篆书叙论》:“若梦英之徒,为种种形似,远取名以流世,如所谓仙人务光偃薤之篆,是皆不经语,学者羞之,兹故不录。”明代赵崡《石墨镌华》卷五:“今所传十八体出英公,杜撰欺世,非古实有之也。”汉魏南北朝以来繁花似锦的杂体书退场,烟消云散,以至于字学家质疑。宋朝益端献王,“尝效唐元度、梦英作 《篆籀十八体》,又复出众体之外,作八体,学者多宗之”,御府藏益端献王的篆书《二十六体篆》[3]。在长安文庙(今西安碑林)有梦英《篆书梦英十八体诗刻》、此碑通高203厘米,宽80厘米,厚23厘米,碑为圆首方座,首篆”南岳宣义大师赐紫梦英十八体书”。碑文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命笔五十六字赠梦英诗二十九首,楷书,分二栏,每栏五十五行,行三十五字不等;下半部为梦英篆书沙门惠休五言《说文偏旁字源并序》及《论十八体书》一篇。宋代梦英杂体书多出杜撰,虽然为众人排斥,但是依然有学者热衷杂体书,传播释梦英之作。宋晁武公《郡斋读书志附志·小学类》有《百体书千文》,并录谢公谔跋:“神剜天画,千类万状,岂止汲冢、鲁壁、周鼓、秦碑耶?”此书很可能是梦英《十八体书》、益端献王《二 十六体篆》之续作。宋代好古之士不断对杂体书进行创新,与历史上的杂体书混杂,古今穿越,真假莫辨,此法开了明清新编杂体书的道路。瑞华书、云霞之书、连绵之书、撮襟之书、金错刀之书,新增之体,不知莫名。宋徽宗自创瘦金体,属于一种行书体,陈尧佐书法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只是书法风格之异。宋释道肯,字莫庵,景德灵隐禅寺比丘。扩大释梦英《十八体书》,集三十二种篆书,写《金刚经》三十二份。他集的三十二体分别是:玉箸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书、麟书、鸾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每一体写《金刚经》一分,用楷书对照,如释元雅之例。每一种杂体字前,都有一个简要说明。

图6-1 梦英十八体书碑

此书最 初由元仁宗命僧明仁刻于京师,赵孟作序,已不见传本。明永乐十年(1412年)重刻,正统二年(1437年)第三次刊刻。万历年间汪可受命其门人洪度重临付梓,其磨灭处自行补缀。汪可受请雷城、侯恪、姚希孟、黄汝亨等为书释文于后,勒石六十方,嵌之于摩诃庵金刚殿壁。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倪锦刻本,明崇祯年间刻本,皆为翻刻[4]

明清间孙枝秀对梦英的百体杂体书进行了延续,集其大成,编纂《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汇集古今杂体,所谓“古”,实际是伪古,只是取其名目而已,所谓“今”是宋代梦英以及续作的杂体,由孙枝秀集成。书前有尤侗、徐乾学、徐南复三序,依序所言为孙氏以周兴嗣《千字文》为本,集所见之各体书法,每种八字编辑而成,灵蓍轩刻本前有《清书千字文》以及“龙马负图、神龟献书”图。共一百二十八体,一千零二十四字。本书又题名为《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

图6-2 清隽雪轩刻本《百体千文》

图6-3 清孙枝秀著《历朝圣贤篆书百体千文》书影

《百体千文》字形与魏晋南北朝的同名无关,与古体无涉。如鸟篆、鹤头篆、偃波篆、虫书等。

图6-4 鸟篆

图6-5 鹤头篆

图6-6 偃波篆

图6-7 虫书

新出的杂体多浅俗,如太极篆即太极图、阴阳文即太极图之黑白阴阳、荻篆画芦苇干节、童首篆画圆头、宝带篆画丝绦下垂、八宝文凑八种宝物等。

图6-8 太极篆

图6-9 阴阳文

图6-10 荻篆画芦苇干节

图6-11 童首篆画圆头

图6-12 宝带篆画丝绦下垂

图6-13 八宝文凑八种宝物

乾隆于1743年赴盛京(今沈阳)拜祭祖陵,作四千五百字颂文,题名为《盛京赋》。乾隆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以前杂体,撰写各种杂体篆文,镌刻成书,一种篆体为一卷,为三十二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交武英殿刊刻出版。三十二体篆文名(即宋释道肯三十二种篆书)写成的《盛京赋》共三十二部,每部后面都附有“篆书缘起”,篆体书写并有释文[5]

三十二体盛京赋篆书无疑是宋代杂体书的延续,各方面都遗留了杂体书的影子,不仅名称大多沿用,字形也有相似之处。如龙书与龙出篆,前者为百体书,后者为盛京赋。其他同名体大同小异。盛京赋字形依然与古体风马牛不相及,如悬针篆、倒薤篆、垂露篆、鸟书篆、剪刀篆等等。其他杂体有承袭者、自创者,形体俗不堪耐。

图6-14 龙书与龙书篆

图6-15 悬针篆

图6-16 倒薤篆

图6-17 垂露篆

图6-18 鸟书篆

图6-19 剪刀篆

宋代以来杂体书文人 不以为经,书法家不以为体,视为怪力乱神,它始终为少数好事者钟爱。清代皇家对杂体书的青睐,多少提高了它的地位。古代安南(今越南)阮朝篆额逐步由官方扩大到平民。阮朝后期流行宝鼎篆,这是《百体千文》传播的结晶。当地人发挥了聪明才智,不断发明,改变结构,出现大量眼花缭乱的宝鼎体,甚至还有多字合成宝鼎形的宝鼎体,这是中原所无法想象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