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写大字?

第一节 古人如何写大字?

古人书写只用小笔,这是现今考古发现的事实。

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下葬时间约在公元前300年之战国中期,墓内出土毛笔全长22.3厘米,毫长3.5厘米,用丝线捆扎,插入笔杆的孔内。[1]战国晚期左公山15号墓,出土毛笔,杆长18.5厘米,径0.4厘米,笔头用兔尖毫包扎在笔杆外围,以丝麻裹缠后再用漆液固定,笔毫长2.5厘米。[2]战国晚期放马滩1 号秦墓毛笔插入笔套内,锋长2.5厘米,入腔0.7厘米,杆长23厘米。[3]

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毛笔毫长1.2厘米。悬泉置汉代遗址毛笔四支,其中两支保存情况尚好,均为用后抛弃之物。标本T0103②:1通长24.5厘米,杆长22.3厘米,锋长2.2厘米。锋为狼毫,软硬相间,弹性强。杆竹质,锋毫插入孔中,笔杆上刻有“张氏”二字。东汉中期磨咀子49号墓毛笔毫长1.6厘米。

战国、秦汉出土的毛笔中,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毛笔的笔毫最长,达3.5厘米,其余多在1.2厘米至2.5厘米之间。而笔毛的直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先秦和秦汉的笔这样小,一方面是取材于狼毫、兔毫,毛体长度有限,做不成大笔。另一方面,当时书写材料主要是用简,宽约0.7厘米至1厘米之间。这样的笔用来书写竹简比较合适,写大字是不能胜任的。

汉代书写稍大的字,或者书写笔画稍粗的字,就要动脑筋了。

扁书是偏锋书写,就是把笔躺下,用笔毛的侧面写字。“扁书”这个词,在汉简中屡屡出现。[4]如:

五月甲戌,居延都尉德、库丞登兼行丞事下库、城仓用者。书到、令长丞候明白大扁书乡市里门亭显见。(《居延汉简释文合校》139.13)

闰月乙亥,张掖肩水都尉政、丞□,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书到,明白扁书显处,令吏民尽知之。严教。如诏书律令。/掾半、属政、书佐凤。(《居延新简释粹》E.J.T31·64)

“扁书”也简省为“扁”,“明白扁书”也简称“明扁”。

扁书乡亭市里显见处,令吏民尽诵之。(《额济纳汉简》2000ES9SF4:3)

扁书胡虏讲(“讲”用作“购”—引者注)赏二亭扁一,毋令编币绝。(《额济纳汉简》99ES16ST1:4)

汉代的简牍发现不少,但是这种扁书却很少见。在居延汉代遗址的一个新出木简[5],上端涂黑,圆首,中有孔,可以穿线悬挂。中间为偏锋书写寸楷两个“诏书”大字,“诏”字高、宽各3.3厘米,“书”高4厘米、宽3.3厘米。笔画横粗竖细,略带波挑。字迹工整,笔画丰满,结构稳健,这不是汉代扁书的仅见的例子。敦煌马圈湾木简“敦煌”二字,然而不甚工整[6]。居延汉代烽燧遗址新出汉代木简“转射”大字形体略呈扁方,横粗竖细分明。细看的话,可以看出横笔不是一次写出[7]。新出居延汉简木简“望地表”三字粗体大字,可以看出笔画周边用线勾绘轮廓,是扁书以后再加勾勒[8]。尹湾6号汉墓的“奉主吏师卿”名谒背面“五官掾副谨遣书吏奉谒再拜谒”字形与正面相比,字形特大,笔画横粗竖细,也是扁书。马圈湾汉代木牍“冯党书幸致 君辱辱幸临赐谒都护会闻病泄数日不愈以故□□□□邮行君辱幸临赐谒大都获丞”[9]亦用扁书,也类名刺。汉简所谓“明白扁书显处”,就是说清清楚楚地用偏锋书法写在鲜明的地方。偏锋也叫侧锋,书法历来中锋、侧锋用笔。篆书的笔画是圆线,中锋运用自如。隶书的笔画粗细兼有,中锋、侧锋并用。特别是那些方笔、大波笔,多以侧锋应付。

图5-1 《居延新简》扁书

书写扁书还有一种办法,使用扁笔,也就是排刷,刷毛横向排开,其宽度可以按照要求放大。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井出土的扁刷,前端开槽固定动物棕毛,柄前部截面呈长方形,边棱打圆,握手部分呈椭圆形。通长19.5厘米,宽2厘米至2.3厘米,刷毛长2.9厘米。刷上粘满漆。这是髹漆的工具,不能排除当时用来书写扁书的可能[10]

湖北荆州谢家桥1号西汉墓出土刷子两把,棕毛,根部用棕丝紧扎,盛放在漆奁之内。一把粗短,刷长15.2厘米,直径2.7厘米至3.1厘米。另一支长31.2厘米,直径0.9厘米至1.5厘米。同墓竹简记有“五年十一月癸卯朔庚午”,即吕后五年(前184年)[11]。从实物看,刷子平头,没有锋颖,是清洁工具,不是书写工具,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书写大字。无论扁书或者填书都会在笔道中产生留白的现象,这一点是否就是飞白的起点呢?

图5-2 谢家桥1号西汉墓出土的刷子